让历史概念“神入”历史——以《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为例
2014-07-10陈家运
●陈家运
众所周知,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历史比作老人,历史概念更成了枯燥和艰深的代名词。如何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更好的理解历史概念,并能运用历史概念理解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内涵,并非易事。在反复的实践中,李惠军老师“神入”历史的精妙做法让我受益匪浅,要想理解历史就必须“神入”历史,要想准确的把握历史的内涵更要“神入”历史。
一、“神入”准确的时代背景
一个历史概念往往具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会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单纯的从字面意思或今人的一个简单解释,很难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为此,要把一个历史概念“神入”到一个历史大背景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它。
我所讲的《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 课的第三目,虽然只有一目,但涉及的概念并不见得少。 如: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军国主义等等。根据课标和科组老师的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政体——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和德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形式,虽然有着浓厚的专制性,但仍属于民主政体,推动了德国民主化的进程。 所以,本课一定要落脚在“代议制民主”和“君主立宪制”这两个概念上。
虽然之前对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理解,但仍忐忑不安,怕望文生义,贻笑大方,阅读大量资料后,乃有所悟。 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制一样,只是一种政体形式,本无优劣之分,其民主性的关键是在于通过颁布宪法来确立。宪法又是社会契约思想的一种体现,是全体人民公共意志的代表,也是民主和专制的最本质的区别,所以本课还要突出“宪法”的概念。
针对“代议制”,我以中世纪的议会传统为背景进行导入,之后,着重叙述了普鲁士邦代议制度的产生。提到“宪法”,我引入英国的《大宪章》和民众的社会契约意识的觉醒。
二、“神入”有效的历史情境
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概念,最好的方法也莫过于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概念神入历史情境了。
余文森教授在谈到教学情境设置时, 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 而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创设历史情境。
一是借助图像创设历史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力求做到,在学生的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而图像作为一种更直观的工具,可以将教材的内容,更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对枯燥和艰深的历史概念的理解。
课前,我播放了一系列有关德国的图片:凯旋门、德国国会大厦、马克思、恩格斯等,将这些图片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全部吸引到本课的主题——德国上来。
通过引用德国联邦议会开会时的图片,先让学生感官上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再把这一概念分解在一个表格中(如下所示),然后再给出准确的解释。
资产阶级代议制代表名称代表产生方式代表主要权力代表行使权力机构代表行使权力方式
在解析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时,由于课本中没有涉及,我引入了“19 世纪中期德意志纺织厂”的图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点,我引入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和“普鲁士国徽”等图片;在反思德意志帝国政体时,我又引入了大量德意志帝国对世界影响的图片,如:“仁丹胡”的流行、“国徽”的变迁,还有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是借助问题创设历史情境。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导入时,我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什么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仅明确了主题,而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解析资产阶级代议制时,问题的设置更是层层深入,如:“图片中展示的是什么国家机构?”“那些人是什么身份?”“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对谁负责?”“掌握哪些权力? ”等等。
在介绍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背景时,我引入李鸿章欧美考察的历史事件,并进行了这样的问题预设:“如果你是清政府总理衙门的一名官员,临行前,你将怎样向他简单介绍德国政体呢?”在“体验德意志帝国政体”时,引用了“老俾啊,你这么牛,咋下岗了呢? ”这样一个会极大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之后,我先让全班同学选出一个李鸿章,再由李鸿章进行分组,同时每组选出皇帝、首相、联邦议会议长和帝国国会议长,作为每组的发言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考察《德意志帝国宪法》,找出自己的职责,并用一句话解除李大人心中的疑惑?从而总结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概念,我根据历史情境,设置了李鸿章和威廉二世的一段对话:
李鸿章:“你和我们皇帝权力一样么? ”
威廉二世:“不是。 ”
李鸿章:“那么,你的权力受到什么制约呢? ”
威廉二世:“宪法。 ”
李鸿章:“宪法是哪个机构制定的? ”
威廉二世:“议会。 ”
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很容易的理解了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在本课的升华部分,我更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尽管德、法、英、美四国政体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但李大人看到的景象却是相同,那就是经济的繁荣,为什么? ”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题,更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果你是李鸿章,欧美考察之后,你会建议清政府采取何种政体呢? ”
三是借助历史故事创设历史情境。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引入趣味横生的历史故事,对促进学生学习大有益处。
本课,我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遣李鸿章出使欧美的历史事件为大背景,以李鸿章出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疑惑为主线,很自然的让学生一步步的走进德意志帝国代议制,体验《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话德意志帝国政体,反思德意志帝国政体,使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更深入的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成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等。这些本来较难理解的问题,借助创设的历史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浓厚学习兴趣的触动下,轻松掌握了。
布洛赫告诉我,“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无知,对现实的漠然,了解再多的历史也是徒劳无功的。没错的,我们之所以要了解这些历史概念,就是为了不曲解现实,更好的认识过去![1]”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选择“神入”历史的精妙做法,将历史概念“神入”准确的时代背景,“神入”有效的历史情境,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概念的前世与今生!
[1]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M].张和声,程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