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07-09邵晓娴陈丽芬

航海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务集装箱码头

邵晓娴,陈丽芬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言

“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是交通运输(国际航运管理)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阐述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经营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联系密切,而且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此外,“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课程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属于隐性知识,只有在项目式、案例式、问题导向式和实践教学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

而原有的两门课程“集装箱运输实务”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在传统教学中偏重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理论知识的单独传授,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枯燥,不仅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创新能力。只有通过课程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航运领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对“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课程新型教学改革的研究,把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并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适时调整,从而使课程教学能跟上国际航运物流实践发展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是由“集装箱运输实务”和“集装箱多式联运”两门课重组而成的,“集装箱运输实务”和“国际多式联运”课程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的交通运输(国际航运管理)专业从1997年开课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课程组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收集了一定的案例,并配套开设集装箱业务(模拟)实践课程。“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教材为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王鸿鹏等编著的全国统编教材,“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为集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目前这两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体系方面

从国际航运发展对航运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情况来看,集装箱运输与集装箱多式联运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课程内容,集装箱运输是多式联运发展的基础,同时只有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才能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性,而原有课程体系把它们分成两部分,从教学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上都是一种割裂,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

2.教师队伍方面

“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在教师队伍方面,新引进2名本课程的教师,有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3名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目前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共9人,含实验辅导教师2名,其中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1人。除学科带头人外还有7位主讲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4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名。职称结构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1人。

相比之下“集装箱多式联运”课程的教师队伍却显得人员较少,且不够完善,只有4名专职教师,主讲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名,且这些主讲教师都和“集装箱运输实务”的主讲教师重合,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整合。

3.教学内容和考核方面

目前,“集装箱运输实务”与“集装箱多式联运”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虽然任课教师不断地跟踪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动态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引入一定的案例分析,但教学方法仍然不够多样。而且该课程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从课堂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十分有限,实践应用技能薄弱。

教学考核方面也是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占30%,仅能体现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较弱。

鉴于以上两门课程的在课程体系中的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期望通过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改革,进而提出新型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三、新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是由“集装箱运输实务”和“集装箱多式联运”重组而成的,因此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在原有“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相关教学内容。如表1和表2所示,分别是“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教改前和教改后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授课方式。

表1 教改前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以2个班作为一教学单元)

对比表1和表2可见,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发生了以下变化:

(1)此环节为3课时理论讲解加1课时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问题引导的方法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查找集装箱运输、管理、航运市场等相关资料,与课堂理论讲解相结合,展开以“集装箱”为中心的系列学习,使学生对该课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此环节为6课时理论讲解加4课时校外专家(双师型教学模式)教学及布置课后案例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授课教师的理论教学与校外专家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理论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集装箱基础知识,实践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集装箱租赁业务和箱管业务的实际操作,课后案例分析指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此环节为4课时理论讲解加1课时沙盘观摩、1课时多媒体视频教学和4课时校外专家(双师型教学模式)讲解的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主要让学生掌握集装箱码头的基本知识,沙盘观摩主要让学生掌握集装箱码头的布局和机械配置,多媒体视频教学让学生了解集装箱码头的现场操作流程,校外专家讲解让学生了解集装箱码头的实际操作业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对集装箱码头的认识不止停留在书本上,而是立体化、全方位的认识。课后的案例学习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

(4)此环节为4课时理论讲解和2课时校外专家(双师型教学模式)讲解的教学方法;理论讲解集装箱进出口的流程和单证的流转,校外专家讲解具体的业务操作。

(5)此环节原为集装箱信息系统,课程合并后改为多式联运的内容介绍,授课方式为PPT理论讲解。

(6)此环节为4课时理论讲解和2课时校外专家(双师型教学模式)讲解的教学方法。理论讲解主要介绍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基础知识、相关公约、运费计收等,校外专家讲解让学生了解公路、 铁路、航空运输的业务流程及行业发展动态。

表2 教改后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以2个班作为一教学单元)

2.实践环节改革

(1)学校将购置相关的集装箱船舶模型和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模拟沙盘,利用船舶模型和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模拟沙盘讲解集装箱运输船的结构特点、集装箱码头的运作流程,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离厦门港较近,便于港口码头、堆场、货运站和保税港区的参观学习,让学生能亲身感受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的经营运作“环境”;学校与港务东渡码头、海沧远海码头签有长期的港站实习的协议,在学生港站观摩实习阶段,可因地制宜地开展本课程的实践教学。

(3)学校与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厦门远洋运输公司、厦门海天码头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这些单位不仅为专业教学提供多种知识类型的校外专家,更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航运市场业务管理和操作的职场氛围。

3.师资队伍方面的整合

把两门课程的教师进行整合,“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的教师队伍新引进了3名教师,其中包括主讲教师2人,实验师1人。因此,除学科带头人外,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4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1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2人。

经过课程改革和建设,目前该课程已拥有一支素质较好、梯队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梯队。

4.采取的教学方式、授课方法改革

鉴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中包含实际业务管理操作等特点,本课程小组拟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颠覆”性教学改革,将双师型企业专家从校外请进课堂,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实际业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接轨,增强对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案例式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典型案例和新的案例,模拟情景,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

(2)启发式教学法: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

(3)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内容,以教师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再由教师做总结、评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4)双师型教学法:聘请客座教授、特聘讲师、兼职教师等校外企业专家资源参与教学工作,在一些章节中设置若干学时专题讲座,由客座教授、特聘讲师或兼职教师承担进行试点,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航运市场氛围,使学生未出校门先对实践有初步的认识,了解未来工作的复杂性。

(5)多媒体视频教学法:教师搜集与“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相关的视频,给学生营造另一种学习的视听感受,拓宽学习的视野和深度,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6)课程考核方面将在原有平时成绩占30%(包含考勤分占10%、作业成绩占20%),期末闭卷笔试占70%的考核形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两方面的考核,并对分值做出调整:平时成绩考勤分占10%和作业成绩占10%,考核内容(作业成绩,除课堂作业外,再增加一部分考核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内容,比如通过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收集、归纳的与现实航运市场相关资料和信息,并做出分析、总结);除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60%外,再增加一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课程设计,该项成绩占20%。比如把每个班级学生按5~7人进行分组,并给每一个组学生、每个小组针对一个不同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做出相关陈述,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以此种方式来完成课程设计,最后由教师给每一组的学生打分。

四、结语

由于本课程改革初步方案完全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教师和学院的共同努力,具体表现在:

(1)理论授课部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与传统教学基本相同,但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再强调知识的具体细节,而是强调知识的涵盖范围,因此教师也应掌握丰富的航运知识,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2)双师型教学环节中所需要的校外企业专家资源,需要学校教师和学校的积极联系,并聘请相关专家成为学校固定客座教授、特聘讲师、兼职教师,以保证这一教学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3)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港航企业参观学习环节,需要学校与有关企业建立共建关系,为学生参观实习提供稳定的场所。

[1]黄鹏飞,陈丽芬,杨艳龙.集美大学交通运输(国航)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4):75-77.

[2]邵晓娴.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在交通运输(国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2(1):60-66.

[3]刘翠莲,刘南南,纪明珍,等.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4):44-46.

[4]李姗姗.交通运输专业(国际航运业务管理)分方向教学模式探索[J].武汉航海,2008(4):37-39.

猜你喜欢

实务集装箱码头
美军一架C-130J正在投放集装箱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虚实之间——集装箱衍生出的空间折叠
我家住在集装箱
前往码头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一种新型自卸式污泥集装箱罐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