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学校特色应注重五个转化

2014-07-09付海兵等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7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转化创新

付海兵等

[摘 要]在学校建设中,打造学校鲜明特色,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彰显学校生命力,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从打造特色学校不应一味跟风,而应注重创新,化无为有,彰显原创性;应深挖潜能,化隐为显,强化内生性;应溶释渗透,化点为面,着眼全面性;应立足校情,化一般为个别,凸显差异性;应提炼升华,化个别为一般,增强普适性五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创新;转化

在学校建设中,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彰显学校的生命活力,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一些学校在打造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一味跟风,模仿继承,而忽视自身的挖潜、提炼、创新,也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认为,打造特色学校,应注重“五个转化”。

一、注重创新,化无为有,彰显特色建设的原创性

特色学校的核心是创新,“新”的,人无我有,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因而建设特色学校不能盲目照搬,一味模仿;不能只沿袭旧制,萧规陈随;不能一味遵循,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按部就班、平庸仿效,培养不出个性鲜明的创新人才。创新要求打破传统,突破常规,在变革中走出新路;要求善于吸收,为我所用,将他人经验化为自己的成果;要求立足校情,灵活变通,将上级要求化为符合校情的创举。这种变革是创新,是变通、转化也是再创造。一些学校的特色建设没有个性,鲜见亮点,原因就在于只沿袭模仿,没有创新。

首先,彰显学校特色要不断创新,管理者就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创新需要个性张扬、不拘一格、另类思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利于创新的。传统的“求同”思维偏爱共性、排斥个性;认同常态、反对变异。在人们的心目中,“另类”通常带有贬义。一个人个性张扬,不合常规,被视为“怪人”、“出格”、“越轨”,斥之为“离经叛道”、才被打入“另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檐子先烂。”那些与众不同、个性鲜明,标新立异的人往往让人看不顺眼,遭到诋毁。只有改变这种状况,营造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创新环境,才有利于教师个性张扬,打破传统,大胆创新。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机制。过去的学校管理,偏重于教师类生活的理性规范,忽视教师个体生活的现实关切;偏重于一般的共性要求与严格约束,忽视教师的自我需要和个性包容。这种只重统一的制度规范,压抑个性,使师生共性化、脸谱化、模式化,爱好兴趣单一化,必然思想僵化,思维呆板、生活乏味,积极性和创造性焉能调动。在这种制度面前,教师的热忱与喜悦,伤感与痛苦,锋芒与棱角,激情与见解都悄然隐退,个性日益销蚀,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创新思想逐渐泯灭,创新无从谈起,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自然难以显现。第三,要以课改为平台,激励教师不断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只重知识灌输,忽视自主探索的教学。这种探索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创新,使学校不断涌现新的作法,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机制,这种化无为有的原创性创新,必然使学校个性鲜明、优势彰显,特色立现。

二、深挖潜能,化隐为显,强化特色建设的内生性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因而即使是一般学校或薄弱学校,也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只不过是其特色与优势往往处于潜伏状态,还未表现,或虽有表现,但不充分,或尚不成熟,需创造条件才能表现。这种不成熟或表现不充分,使人们对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或难发现,或认识不足,甚至视若无睹,视而不见,没有充分开发,致使学校特色难以体现。这告诉我们,打造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既需要创新,化无为有,也需要挖潜,化隐为显。特色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发现,并有效开发。栟茶中学的精细化管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这些特色鲜明的东西,并不都是原始性创新,反而多为对传统教学的发掘与继承,只不过结合自身与时代特点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好地落实到位,效果更加明显。这种化隐为显就是学校特色与优势的内源性生长点,它能使原来的薄弱学校变成个性鲜明、优势彰显的特色学校。

如浙江省缙云县的长坑小学,地处偏僻,群山环抱,无论是硬件设施、生源、师资,都说不上好。但该校坚持“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发当地丰富的德育资源,努力营造平安学园、舒心家园、成长乐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誉为“农村学校的典范”、“一朵不凋谢的山花”。又如某山区学校在特色创建中,盲目仿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特色项目,脱离校情,难以取得突破。后在专家指导下,根据自身留守儿童比例很高的校情,将“留守儿童教育”作为特色主打项目。这一改变既满足了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又体现了学校的优势。因为教师是当地人,既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有利于学校的举措“接地气”,又便于与当地政府沟通,与村组联系,还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指导、生活关照和物质扶助。这样的项目就切合校情,易于实施,有利于将学校潜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打造学校的特色。这种通过发掘潜能打造特色的作法,不仅对条件差的薄弱学校适用,即便是名校,要更进一步,获得新的突破,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寻找尚处于隐伏状态,过去没有发现,或发现了未引起重视,未能有效开发的潜能与优势,通过积极开发,使其充分展示,学校的特色才会更加鲜明,优势才能进一步彰显。

三、溶释渗透,化点为面,着眼特色建设的全面性

特色学校不仅具有独特性、优质性,还具有整体性,这是“特色学校”不同于“学校特色”或“特长学校”之所在。“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某个项目、某些方面形成了特色,而“特色学校”则是指整个学校形成了特色。如在发展对象上,要求所有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优化;在发展内容上,要求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发展状态上,要求学校的理念得到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与内化,并外释为行为习惯;在发展目标上,要求通过特色项目提炼独特的办学理念,并渗透到学校各个方面,形成整体风貌。那些仅有极少数学生发展良好,只偏重某些特长发展的学校并不是真正的特色学校,即特色学校不是因少部分学生特别发展而“特”,而是因全校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个性等都得到卓越发展而“特”;不是因极少数学生分数高而“特”,而是所有学生都获得各取所需、适宜进步而“特”。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推进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的特色建设,既要抓主打项目,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形成优势,又不能“单打一”,只关注某个点,忽视其他,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既要由打造特色项目起步,又不能止步于此,而应着眼于学校特色的整体性,要围绕主打项目,提炼出体现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以“文化”为内核,以“特色”为焦点,以“发展”为归宿,建设相应的校园文化。通过理念指导、活动渗透、氛围营造,将提炼的办学理念贯彻于各项工作,形成相应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的行为、组织、课程、环境、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注入特色文化的基因。如江苏省吴江屯村实验小学在总结该校书法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由“立字”到“立人”,提炼出“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校各个方面,使学校的制度规范、课程建设、校园环境、主题活动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对这一特色文化的追求。重庆市的金沙街小学是一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20世纪80年代该校开始开展教师集邮活动,然后影响和指导学生也参与集邮活动,并发展成“教学与集邮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该校总结提炼出“方寸修身”的办学理念和“方正育人,寸草春晖”的校训,实施“邮品、学品、人品”的“三品”教育,把集邮教育升华为学校精神,以该项研究来整体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成了“一所邮花飘香”的特色学校。这种溶释渗透,化点为面,使学校某一方面的特色能拓展到其他方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的作法,才符合特色学校的要求,才能将学校特色转化为特色学校。

四、立足校情,化一般为个别,

凸显特色建设的差异性

特色学校注重独特性与差异性,但也不能封闭自守,坐井观天,束缚在自我的狭窄圈子搞创新。它需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需要指导,得到专家引领;需要遵循一般规律,需要依据基本原则。在遵循一般的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立足于校情,全面把握本校的优势和劣势,精心选择项目,积极开发资源,将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本校的校情、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将办学的一般规律、基本要求化为本校的具体举措、有效方式,使学校的特色建设既符合国家政策与办学规律,体现普适性,又切合校情,体现差异性。如湖南省耒阳二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针对过去教师培训一般采取开大会,搞讲座,效益不高,教师不满这一问题,深入研究,通过分层分类,在培训的内容、目标、要求、方式、难度、进度上都有所区别,改过去让教师“齐步走”、“向一个方向走”为让教师“异步发展”,“异域发展”。如新上岗的教师有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而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又缺乏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搞管理的需要管理知识,从事后勤的需要服务技能。让大家听同一讲座,学习同样的内容,就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即便是分科培训,由于各人的基础不同,需要不同,培训的内容与难度若没有区别,就可能有的索然无味、毫无兴趣,有的颇感吃力、一脸迷茫。而改“齐步走”、“向一个方向走”为分层分类发展,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基础、岗位需要、个人能力和学习要求,在培训的目标、内容、要求、难度、时间和方式上都有所区别,就有利于培训取得实效。如教师培训目标,新上岗的是“合格”;基本合格的是成为“骨干”;水平较高的是成为“名师”,成为县、市甚至省学科带头人。在要求上,刚上岗的要求其尽快“入格”,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能根据自身特点向某种风格靠近;有一定经验的要求其注重“立格”,使教学风格成熟化与定型化,打上个性烙印;经验丰富的要求其敢于“破格”,能不拘一格,融不同风格、模式于一体,善于因情因境转换、灵活变通。这种让教师分层分类“异步发展”、“异域发展”的作法,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切合教师需要,有利于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在不同层次都得到适宜、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有效地把国家的课改要求转化为有特色的具体作法,有利于学校在遵循普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张扬个性,彰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五、提炼升华,化个别为一般,

增强特色建设的普适性

特色学校既要化一般为个别,体现差异性,作为学校又要体现统一性,不仅办学目的一致,都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还要遵循一般的办学规律与原则要求。此外,特色建设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经验与作法,在体现差异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普适性。而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其办学条件,师资生源等,都是一般学校难以企及,无法比拟的,其经验推广就常受限制,难以大面积实施。而创办特色学校不仅能成为所有学校追求的目标,由于各个学校大体处于同一层次,条件基本相同,在创办中积累的经验也往往具有普适性,能为其他学校所借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特色学校能“遍地生长”的普及性,要求我们在特色建设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将自己的方式做法,升华为一般的模式、原则或要求,以为其他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方法与经验借鉴。实现这种由个别向一般的转化,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深入研究特色建设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模式,研究国家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基本要求,以深入把握特色建设的共性要求。二对自己的具体作法、制度规范、方式举措要认真反思,明确哪些是经验,应该弘扬;哪些是教训,需要矫正;哪些是不足,需要补充完善。三对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举措要总结提炼,升华到理论高度;将个别、零散的认识疏理整合,补充完善,使之理论化与系统化;将那些有效的方式作法固化定型,使之成为易操作实施的程序模式,以利于推广应用。这样的总结提炼,不仅有利于将个体经验提炼升华,体现普适性价值,促使我国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不断发展,也使我们对特色学校建设的认识由表象深入本质,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肤浅、零碎的见解到获得整体、规律性的把握,并使我们的特色建设实践由盲目探索到有正确引领、科学设计,从“必然王国 ”进入“自由王国”。而将被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作法上升为理念、模式,用制度加以固化,既巩固了认识成果,还有利于促使学校某一方面的特色拓展、渗透到其他方面,形成学校整体性的特色。这种转化,无论是化一般为个别,还是化个别为一般,都既有利于自身的特色建设,又有利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建设,从而促使全国的特色学校建设群星灿烂,让特色学校遍地开花。(责任编辑 尹 杰)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转化创新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取消资格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部启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