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制造

2014-07-09

留学生 2014年5期
关键词:香港大学中西文化清华

这段时间,“北大是否应该办成哈佛”成了知识文化界争论的热点。其实,就北大与清华来说,寻求变化可能一直是管理者所思考的重要课题,北大燕京学堂、清华苏世民书院的建立就是两校的重要举措。

其实,在中西文化、思想、传统发生猛烈碰撞的香港,这里的大学沐浴了几十年欧风美雨的激荡,其结果是,英国教育组织发布的2013-2014全球大学综合排名中,香港八所公立大学中有六所在全球300强中各占一席,其中香港大学位列第26,香港中文大学位列第39,而成立时间仅23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则位列第34。同时在此榜单里,北京大学位列第46,清华大学位列第48。

曾经,内地学子到香港大学读书也被称为留学,现在,香港的大学变成更为重要的观察目标: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变化?以及,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为此,我们采访了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黄煜、凤凰名嘴邱震海、著名学者李欧梵,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解读香港的教育资源,他们根据自己求学欧美的经历,透视全世界教育的多样性,讲述留学生发挥能力的不同路径。

他们都谈到香港曾经为个人的发展和退路留下余地,但今天香港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它不仅是中西方之间的桥梁,更是我们面临中西文化碰撞时可以信赖的支点。我们观察的角度越多,对象就越立体,越逼真。

在回答《留学生》记者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以上各位的观点也并不一致,黄煜对美国大学的看法是:“美国的大学开很多课,有些课哪怕很少人上,也坚持开,很多偏门课程不会取消。这些特别好的大学,追求的是社会政治意义、社会发展、社会协调与多元化,更多追求抽象、长远的价值,也导致他们培养出的学生不太一样。”

但李欧梵对此有不同看法:“所谓有用没用很难讲,人文基本功是一辈子的事,现在教育背后的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我非常担心。可是逐渐感觉大家认为我只是一个过时的堂·吉诃德而已。”

我们当然可以解释以上两种看法为何不同,也许是时代变化,也许是取样不同,也许个人的标准并不一致。但我们会发现,两人对大学教育所能产生的长远价值的期待完全是一样的。

西班牙思想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中说,各国大学的理念当然并不一致,但大学的弊病莫过于“懒散草率”,大学必须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才能完成知识的保存、传授、传播、应用和创新。这正是我们古人所讲的“苟日新,日日新”这一理念在现代教育制度中的体现。

猜你喜欢

香港大学中西文化清华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Notes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状元争夺战
大师之大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