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善SEE:公益3.0什么样

2014-07-08凌雯静

东方企业家 2014年7期
关键词:阿拉善企业家公益

凌雯静

2014年6月5日,阿拉善SEE迎来十周年庆典。

这个成立于2004年6月5日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入会门槛对企业家来说非常简单:承诺每年缴纳10万元就能入会;连续缴满十年,便可以成为终身会员。而今年,正是从2003年起坚持下来的39名资深会员十年之约到期的时候。会长、理事长发言,改选,候选人演说,投票唱票计票……夹杂着掌声和笑声,阿拉善SEE的这次改选进行得井然有序。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之前中国从没有那么多强势的人碰到一起讨论怎么做公益这样一个事儿,”阿拉善SEE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霞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一开始,没有权威,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权威。”从2003年的仅凭一腔热情办公益,到如今“以环保的名义共和”,十年路,一路艰辛。

逼出来的制度

“第一批会员都是被摁着脖子找来的,”阿拉善SEE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霞在谈起SEE创立初期时笑言,“SEE创始会长刘晓光一个个给他们打电话,各种‘威逼利诱。”当时,谁都没料到缘起于月亮湖畔一次发愿的阿拉善SEE会走那么远。

一切源于一时激情澎湃的事情,几乎都不能长久。“100个企业家,一个人拿100万”,听起来雄心勃勃的计划,背后如何进一步分工,如何维持下去,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况且,这些企业家们发现,在阿拉善,一个亿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像“沙漠里的一滴水”。

不过,谁都没有想到,被阿拉善发起人之一张树新戏称为“中国企业家的一次集体感情出轨”,竟能因为坚持,而成为了“婚姻”。

“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郭霞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对企业家来说每人100万元并非大事,但交完钱之后还能将人汇集在一起,才是阿拉善SEE要做的。于是,100万分十年交,成为了阿拉善的入会制度,让会员们的“心”系在这里。在阿拉善SEE,企业家们投入的不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精力。

郭霞透露,任志强等阿拉善老会员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总是以在阿拉善坚持了下来自豪,他说:“阿拉善是我捐钱最少的一个组织,但是我花时间花精力最多的。”

那么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相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各种争论在所难免。阿拉善现行的制度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2004年6月5日的发起大会成为阿拉善的一个转折点。刘晓光拿出一份草拟的15人理事候选名单,让大家进行等额选举,“意思就是报个名字,下面大家鼓掌通过就可以了”,郭霞回忆道。

“下面吵得连主持人的话筒声音都听不见了”。以“嗓门巨大”的武克刚为主的“本土派”,以张朝阳为代表的“留洋派”一致表示“不能接受”,甚至有人喊道:“刘晓光,你以为这是你那部门经理会议呢?!”

一个第二天就要宣布成立的组织,在成立前一天的晚上还没有章程没有理事会,情况可以说是“危急万分”。于是,“被迫”地,这些企业家们开始进行选举。不仅如此,初始的四十多条章程的制定也是这些人一条一条,逐字逐句经过争论,最终确定的。

“那一晚上,刘晓光特别辛苦,慌了,没遇到过这样的事。”郭霞在采访中透露。不过,第二天早晨选举结束后,刘晓光长出一口气,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回我可是民选的了。”

此后,章程成为了阿拉善SEE的开会必备,每次遇到争论,“看章程”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吵。这些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也收敛了在各自企业中说一不二的火爆性格,学会了尊重。

“做公益你以为你是在付出,其实做了十年公益,你会重新认识什么是付出,什么是索取,什么叫你的收获,”郭霞说到这些时颇为感慨,“很多人(在阿拉善)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尊重自然尊重别人。这可能也是时代发展。”

企业家们在这里,从急躁的“我们必须这么办”,变成了“我能帮上什么忙”,甚至催促秘书处“给我派活儿”,心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在郭霞看来,这些民营企业家一开始的急躁甚至不懂得尊重别人,除了大环境的问题,还源于自身的一种“不安全感”,郭霞认为,“他们有一种被尊重的需求,又长期得不到满足。所以做公益是他们想得到尊重的一种方式,做公益是他们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上对这个社会的期望。”

“你干出了什么”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说环保,但到现在依旧效果不大。”郭霞在采访中坦言,如何在公益和大众之间搭建一级“台阶”,让公益具有可操作性,一直是公益组织寻求的目标。

“今年我们尝试做念水行动,做了四站企业家带头,让各种社团加入,然后在微博等平台上进行宣传。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测水包,可以测地表水和饮用水,里面还有指南。我们希望给大家一个实在的东西,”郭霞向记者介绍道,“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让大家的环保意识不要停留在‘只是说说而已,这样一个简单的东西让‘不知道该怎么做的大众一步步往环保深里走。”在访谈中,郭霞提及“公益3.0时代”的概念,简单地说,如果公益1.0是授人以鱼,公益2.0就是授人以渔,至于公益3.0,那就更关乎公益与大众的共同成长,互相促进。

的确,公益只是喊口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相比救灾和希望工程而言,环保短时间能让人看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但阿拉善的企业家们相信“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并且是“永远对的事”。见效慢并不意味着阿拉善SEE人们可以慢慢等,他们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是“全部数据化”。

在这里,“你干出了什么”才是衡量标准。“NGO并不能像企业一样进行完全的标准化,但是我们会尝试在某些环节推行适度的标准化、流程化、数量化。”除了效率的问题,创新模式也是公益3.0时代人们思考的所在。“在所有中国环保NGO中,阿拉善做社区做得特别好,”郭霞介绍道,“种树谁都能种,但是种了之后会有一系列问题,像是如何让当地人和树持续地共存,这就需要推动整个社区去一并投入,认知到保护环境的意义,进而产生一套机制,让这在经济上也保持可持续,这就需要专家队伍。”

对话SEE副秘书长郭霞

问:管理成本占到了阿拉善开支的20%以上,是否有点偏高?

郭霞:从刚成立开始,按照公益组织的一般规则,人员管理费用应该打入项目费用,像是红十字会包括很多国际机构,都是这样。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小米的项目,所有的人员费用都应该算在项目里面。因为企业家们想让账目看上去特别清楚,所以算作是管理费用。报表好看难看放一边,我们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没必要。我们要很清楚地看到到底养了多少人,到底办公费用是多少,项目到底花了多少钱。

问:阿拉善经过了十年的制度改革,到现在制度的完善度如何?

郭霞:阿拉善的制度完善经过了三个时期。头两三年,完善了企业家之间的章程选举和利益规避。因为大家群策群力都想把这个事业做长远。接着的两三年完善了秘书处的管理,就是各种财务各种制度。在第二任会长王石任上,曾派来一个财务总监,他本身也是企业家,和王石一起创业的,分文不取,全职上班每天帮助我们完善各种制度。这一时期遇到的问题是制度在完善时就会效率不高。到了2009年、2010年的时候,各种规章制度理得差不多,于是在制度完善的同时,一边开拓业务。当年开拓了现在运行的一些项目的雏形,像是资助,环保NGO人才支持等。2010年之后,慢慢开始在业务和专业上突飞猛进。

问:阿拉善SEE平时比较低调,在现下充满噪音的环境下,要扩大影响力,阿拉善将如何把自己的理念正确地传播给大众?

郭霞:阿拉善SEE受中国民营企业家影响,比较务实。比如之前讨论章程,第一条讨论业务范围就讨论了40分钟:我们到底在阿拉善做荒漠化防治?还是在中国做各种环境保护?最后的结果是还是先在阿拉善进行荒漠化防治。我们不是不做中国的环保,但不用一开始就搞得那么高。我们都没干过环保,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干成事儿。现在必须在阿拉善这个地方把效果弄出来,有信心了,才能拿东西出去,告诉大家我们是专业的。我们将一贯保持务实的风格,将我们机构的资源支持到影响力,进行一系列整合。将来我们将让能够影响到公众的资源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扎实地嵌入到每个项目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问:公益工作也是一种职业,但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当下中国公益工作者现状如何?

郭霞:公益工作人员分两种,一类是志愿者,会有一两个秘书,比如狮子会,他们只能做活动。一类是专业人员,有科学家、有做项目的、做资助的、有做议题的、还有野生动物摄影师,甚至专业研究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这些人必须都是全职,而且要在好的体制下发展才能越来越专业。现在中国职业公益人流动性非常大,弊端也很多,例如不专业,看不到希望等。不过,相信慢慢会好起来。

问:国内慈善公益产业仍在初级阶段,相比之下欧美发展比较完善,阿拉善有没有在这方面向国外相关组织进行学习借鉴?

郭霞:一直都有。SEE在成立之初就借鉴了TNC(大自然保护协会)等一些国外组织的经验。2008年,我们组了个20个人的团,以冯仑和王石为主,对美国所有的大基金会和环保组织进行了一轮拜访。下了飞机,没有一秒钟倒时差就去一家家听课。那次吸收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这几年,国际交流更多了,每年都有国际性的会议,开展了更多的合作。经验对我们的最大帮助是给了我们方向,让我们知道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往对的方向走。

问:公益作为一个产业,要唤起全民的环保愿景,机制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阿拉善有何考虑?

郭霞:这两年我们的创绿家计划非常体现这一点。创绿家计划是一个环保NGO的天使投资人平台,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培训。在现在这个阶段,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改变不了现状。有了这样一个平台,能让更多人进来,告诉想要做环保的人在这里你可以开始创业。并且传递一个信息:如果你真的想并且有能力把环保做成一个事业,之后有的是基金会会支持你。哪怕你现在只是一个idea,你都可以拿来,如果不够完善,我们可以将这个计划放到一个种子库,或者配导师进行完善。我们现在资助了自然教育,做IT绘制环保地图的,甚至专门拍豹子的。各种各样,非常细致。

猜你喜欢

阿拉善企业家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阿拉善博物馆改陈的艺术创新与思考
公益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阿拉善的西夏建筑遗址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阿拉善群(狭义)的形成时代
徘徊(选自音乐剧《阿拉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