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钢琴作品提高学生的和声色彩感
2014-07-07吴锦芬
吴锦芬
[摘 要]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音乐基础必修课,而听觉能力训练是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和声色彩感应该在听觉训练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听觉训练 和声色彩感 钢琴作品 即兴创编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所以真正的学习内容 , 首先应该是“听”,用内心去聆听和感受音乐。但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内心听觉训练,以提高音响感受能力为旨的教学,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继而对音响训练产生烦燥与恐惧。如何结合钢琴作品来训练学生的和声色彩感受力,本人从音乐学闽台班开始进行实践尝试。
音乐学闽台班是我院与台湾屏东大学合作招生的,学生前两年在我院学习,后两年继续在台湾接受音乐专业训练。闽台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两个年段共有100名学生左右,本人担任他们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及部分学生的钢琴教学。两个不同年段的学生听觉能力普遍较差,分析其原因:
第一,入学前基础差。闽台班学生大多来自本省,不像其他省外学生高考前进行乐理与视唱练耳强化练习那么扎实。本省艺考生高考音乐初试只需测试视唱和听音,听音内容为模唱两个音程、两个三和弦、一个大小七和弦,有变化音记号,但不是在同一调式音级往上构成的音程、三和弦、大小七和弦,是纯音高的听觉模唱。加上不用笔试乐理知识,使他们的听觉训练缺乏理性分析而掌握不牢固。
第二,课时少、内容多。和其它院校一样,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都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以每周两节的课时量完成教学内容,两个学年共授课144节。每周连续两节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除了听力训练外,还要完成乐理及视唱内容。以往较难的的乐理章节教师常作删减处理,只要求学生了解浅层的知识。《乐理与视唱练耳》内容考核包含乐理和听辨两部分。乐理除了较简单的三和弦、七和弦的构成外,还有给出几个和弦确定是属于哪些自然或和声大小调,以及给出旋律片段指出调性并说明其中的调性变化的题目。和弦的调式音级意义及转调这两个章节是学生最容易搞混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需要更多课时来详细讲解和训练分析。听辨题是音程、三和弦及七和弦听记、和弦连接及功能进行(判断及改错)和两个升降号内的旋律听记。虽然没有考视唱,但教学大纲要求四个学期要完成三个升降号调自然大小调的视唱,也包括和声、旋律大小调的视唱及民族宫商角徵羽调式的视唱。乐理与视唱部分占用的课时最多,剩下给听力训练的时间就很少,有的时候会因不能缺少听力教学环节而走个形式。这样学生的听觉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严重影响了听觉训练质量的提升。
正确的听觉训练对音乐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具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曾经尝试运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提高学生横向上的听觉记忆,特别是节奏听记和旋律听写已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但在纵向上的和声感觉还是不行。后来再次尝试改革,把实际钢琴作品作为听觉训练内容之一, 将作品中的和声要素抽出来作为单纯的听觉技术训练,再放到钢琴作品中,由教师弹奏片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该和声要素在作品中的音响效果及体现的音乐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和声色彩感受力。这种教学模式有别于以往传统视唱练耳课中对音程、和弦及调性等纯音高的听觉训练。
一、音程听觉训练步骤
(一)常规的音程听辨
1、了解自然音程的种类
自然音程分为四种:纯音程、大音程、小音程、三全音。
2、构唱上面音程
构唱上面的自然音程,教师在钢琴上奏出根音,要求学生向上构唱指定音程,并说出音程的性质。注意音高距离感及音程的稳定与不稳定倾向。
3、感受音程的协和度
(1)完全协和音程。纯一度、纯八度比纯四度、纯五度更协和,纯四度和纯五度有种空旷的协和感。
(2)不完全协和音程。小三度、小六度在色彩上比大三度、大六度更加柔和。
(3)不协和音程(还包括倍增、倍减音程)。小二度、大七度比大二度、小七度更尖锐些;增四度与减五度更不稳定,倾向性更强,有解决到稳定音程的强迫感。
(二)结合钢琴作品进行听辨,以纯一度、纯八度为例
1、聆听黎英海《夕阳箫鼓》引子
(1)教师弹奏上面片段,学生聆听并回答是哪种性质的音程,并说出有什么听觉感受?
学生听后马上判断是同一琴键的音高反复弹奏,属于纯一度音程,感觉很安静,好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鼓声。
(2)多媒体展示上面片段,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再次感受纯一度,并要求学生从音响判断是完全协和或不完全协和的色彩?
所有学生都能判断这个音乐片段是极其协和、稳定的,仿佛是从寺庙里传来的钟鼓声,给人宁静致远的空灵感。
2、聆听李斯特《钟》的引子。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三首《钟》,音乐一开始就在高音区空八度反复弹奏四小节作为引子。听辨步骤同上例,学生很快就能知道这是完全协和的模仿钟声的纯八度音程。
(三)即兴创编
《夕阳箫鼓》和《钟》这两首钢琴曲的引子,用了很协和的纯一度、纯八度音程,前者在钢琴的低音区、后者在高音区反复弹奏,分别模仿鼓和钟的音色,与标题相吻合,也预示了整个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通过教师的弹奏,加深了学生对纯一度、纯八度的音响记忆,在听觉上学生能感受到这两个和声音程的悦耳和谐,同时也了解如何在音乐创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两个音程。
接下来的即兴创编,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到钢琴前来拨弄琴键,他们在琴键上忽高忽低地弹奏,有的用单音有的用双音,有时低音也采用八度、高音则用单音轮奏,节奏变化多端,制造出各种纯一度和纯八度的音响效果来。一学生为还自己创编的音乐片段命名为《钟鼓辉映》,并要求弹奏应从慢到快,再由快渐慢。学生在钢琴上模仿钟和鼓的音色,有点孤芳自赏、怡然自得的幻想情趣。
(一)常规的三和弦听辨endprint
1、了解三和弦的种类、结构及色彩
三和弦分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减三和弦四种类型,它们是根据根音和三音、三音和五音的音程性质来命名的。根音与三音为大三度、三音与五音为小三度的三和弦是大三和弦;反过来是小三和弦;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都是大三度的三和弦为增三和弦;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是小三度的三和弦是减三和弦。
辨别以下三和弦的色彩,大三和弦听起来明亮、有力、稳定;小三和弦则柔和、暗淡不十分稳定;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都不协和、较刺耳,增三和弦的和声色彩更加尖锐、紧张度更强 ,具有向外扩张的特征;而减三和弦的和声色彩也是很不稳定、具有向内紧缩的特征,让人感觉不安、压抑。
2、构唱同一调内三和弦,体会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和声功能进行,以C大调为例。大调和小调的调式色彩主要体现在主和弦和下属和弦上,大调的主、下属和弦是大三和弦,整个色彩会较明亮。如果是小调,那么它的主、下属是小三和弦,听起来就会显得柔和些。属和弦比下属和弦更具有投向主和弦的吸引力,对主和弦有着最大的支持力,一个旋律片段只要有主和弦、属和弦这两个和弦就能确立调性了。因此,在构唱上面主——下属——属——主的分解和弦时,起着调配色彩的下属和弦要有轻风飘起的感觉,而属和弦更不稳定,要有强烈到主和弦的倾向归宿之感。
(二)结合钢琴作品进行听辨
1、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599伴奏中听辨和声进行
车尔尼599之11—18的伴奏都是主——属功能——主,599之19—38的伴奏和弦多了下属功能,有的也还是主到属再到主的功能进行,后面大部分练习曲虽然在奏法上和调性上有改变,但和声配置上还是以主——属——主、主——下属——主、主——下属——属——主居多。只是在音型上,有的用柱式,有的用和弦分解或半分解。车尔尼599是闽台班学生的钢琴教材之一,也是他们第一、二学期期末的考试内容之一。钢琴课在一二年级是必修课,钢琴老师抓得特别紧,学生花在练钢琴的时间比起学习其它任何科目的时间都要多。对初学者来说,每首练习曲要练到熟练并背下来,要练习好多遍,也就是一个学期下来要听无数次的主——下属——属——主的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和声功能进行。因此,本人作为他们的钢琴、乐理与视唱练耳老师,为这次课改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最大程度地让这两门课相互渗透。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在练琴过程中注意聆听手上弹奏发出来的声音,在钢琴课上除了技巧的练习外,还要强调和启发他们感受和声的色彩变化,启发他们挖掘这些和声色彩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2、聆听莫扎特的《幻想曲》K.475的第二段音乐
(1)教师弹奏第二段音乐,学生回答此段音乐是大调式或小调式,能听到低音线条吗?
学生用首调的听辨方法判断是大调式,第一句由两个小节构成,第一小节左手伴奏是分解主和弦do sol mi sol,第二小节结束在原位柱式属和弦sol si re 上,第二句左右手同时移高八度弹奏,只是第四小节结束在主和弦的根音和三音do mi上。加上左手低音线条,第一句do fa sol,第二句do fa sol do,呈现了主——下属——属、主——下属——属——主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和声构成规范框架。
(2)教师弹奏莫扎特《幻想曲》的前面第一乐段、第二乐段和第三乐段,让学生感受第二段与前后两段有何不同?
钢琴幻想曲K475是莫扎特的晚期作品,音乐丰富、深邃,经常被钢琴演奏家在音乐会上弹奏。K475是莫扎特钢琴作品中少有的用小调式写成的,第一乐段从调式调性、旋律、和声、织体、速度、力度等方面能感受到莫扎特此阶段精神上的痛苦。但莫扎特在音乐里总是想把欢乐带给人们,尽管他正经受苦难。因此第二乐段音响色彩变了,从第一段的c小调转到第二段的D大调上,感觉就像一缕清风柔和地抚摸你的脸颊,让你忘却所有的痛苦,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很具幻想性。这个第二乐段虽然让人觉得有点温暖,但本人在弹奏此片段是时心里却在流泪。学生能听辨出这个乐段转为大调,不像第一段那样压抑阴暗了,旋律很优美,但感觉不到该段音乐犹如“含着眼泪的微笑”。第三乐段戏剧性变化较大,速度快、力度对比鲜明,音乐急促,有点抗争性,有贝多芬的影子。由于学生还是孩子,阅历少,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还没办法相互交融并产生共鸣。这也是我想通过实际钢琴作品,启发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而不只是停留在孤立的、脱离音乐为听音而听音的对个别音程、和弦音高的简单判断和听记的枯燥无味的练耳过程。
(三)即兴创编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找一首儿歌,或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用主、下属、属这三个和弦编配,并在下一堂课与大家分享。从三和弦结构的分析、三和弦连接构唱、钢琴练习时对和弦的聆听,再到对钢琴作品和声色彩的听辨,最后让他们自选歌曲,并用这三个和弦即兴伴奏就显得简单了。通过这个学习方法,还能为《即兴伴奏》这门后续课程做好准备,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三、七和弦的听辨训练步骤
(一)常见的七和弦及其解决
在三和弦的基础上 ,向上叠加一个三度,使根音和冠音形成七度的和弦是七和弦。常见的七和弦种类有大七、大小七、小大七、小七、减七和弦、半减七和弦等。下面以最常出现在作品中的属七和弦、导七和弦为例。
1、属七和弦、导七和弦的特点及解决
以大调及和声小调的第Ⅴ级音为根音往上构成的大小七和弦叫属七和弦;以第Ⅶ级这个导音为根音的七和弦——导七和弦,在大调里是半减七和弦,在和声小调里是减七和弦。这三个和弦都含有减五度音程,因此很不协和、不稳定,有种极其强烈的紧张感和动力感,从不稳定和弦进行到稳定的和弦主和弦,这个过程叫做“解决”。
2、辨别属七和弦、导七和弦原位及转位解决到主和弦的不同,以C大调、a和声小调为例endprint
C大调的属七和弦原位、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都解决到原位主和弦,只有第三转位解决到主和弦的六和弦上;
a和声小调的导七和弦原位及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都重复三度音。
(二)结合钢琴作品进行听辨
1、聆听肖邦c小调练习曲(革命)Op.10—12开始的音乐片段
判断右手强拍上的和弦是属七和弦或减七和弦?听完开始9小节的音乐片段有何感受?
部分学生能判断是c和声小调的属七和弦,虽然属七和弦与减七和弦在听觉上都很不协和、很不稳定,倾向性都很强,但减七和弦更有压缩、不安感。乐曲一开始右手奏出的果断的属七和弦,第一次在第一转位上,第二次在第二转位上,第三次在第三转位上,三次的和弦高音分别停留在三音、五音、七音#Sol Si Re(首调)上,使该和弦构成的音调更具呐喊性,加上左手十六分音符快速下行音阶,表现了肖邦听到华沙沦陷时心中的悲痛与失望。强有力的不稳定和弦和快速的音流结合产生了海浪咆哮的音响效果,也反映了波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如果按传统听辨方法,只是让学生单独听一个大小七和弦及其转位的音响,是感受不到该七和弦的色彩的,更不知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这个属七和弦会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
2、聆听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Op.10—3中间音乐片段
让学生感受减七和弦在音乐作品中有何作用?
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Op.10—3,中间部分连续运用减七和弦,使音乐充满不安的情绪,并通过大片的减七和弦把音乐引向全曲的高潮,使这首练习曲表现的情感更加跌荡起伏。这些七和弦的运用,把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肖邦的《革命》开始八个小节让人听后整颗心都揪在那儿,直到第九小节才落到加了外音的主和弦上;《离别》的连续减七和弦高潮后,音乐重新回到开始的音调上。肖邦到生命的结束都无法回到故乡,当时沙皇统治者允许肖邦回国条件是要求他加入沙俄国家,而肖邦没有答应。在异国他乡的肖邦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只能留下遗嘱“死后把心脏带回祖国安葬”。因此,《离别》的这几个挣扎的减七和弦表现了肖邦是多么的痛苦、压抑和愤怒,之后音乐解决到主和弦上,完全重复开始对祖国、亲人强烈的思念。
听了肖邦这两首练习曲的音乐片段,我们已经不用再向学生费力地讲解大小七和弦、减七和弦是多么不协和,在功能上是如何不稳定,学生也不会为理解什么是“解决”这个抽象的音乐术语而伤脑筋。同时,充满激情的音乐艺术也会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热爱音乐。
(三)即兴创编
1、让学生自选一首歌曲,在终止的地方用上属七和弦——主和弦的进行,再次通过实践来感受不稳定和弦到稳定和弦的解决。
2、让学生课后运用减七和弦的分解、琶音或柱式形式进行音乐片段创编,感受减七和弦的色彩,并体会减七和弦所表现的忐忑不安、焦思苦虑的复杂心理情绪。
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特别是要提高学生对和声色彩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理解和声所蕴含的音乐内涵,更是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本文尝试在钢琴作品中,把和声元素如音程、三和弦、七和弦单独抽出进行听觉训练,再把这些元素放回作品中,让学生听辨这些音程的协和度、稳定性及和弦的功能性、调式调性的色彩感。努力做到听觉的技术性和音乐完美性的统一,使听觉训练能更好地指导音乐实践,并将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陈雅先.《当代中国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文化与教学思想》[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岚.《和声听觉训练的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3期
[3]林愔.《关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视听觉模式》[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1期
[4]谭雄.《近年来视唱练耳研究综述》[J].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5期
[5]孙瑜,陆小玲.《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和声音响听辨》[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1期
[6]任达敏.《基本乐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7]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课题项目名称:2013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第二批人文社科研究两岸职业教育专项计划。项目名称《运用钢琴作品提高和声听觉能力——闽台班乐理与视唱练耳听觉教学模式改革初探》序号JA13544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