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野寻根·狮舞之源
2014-07-07孙文辉
[摘 要]本文从一个出土于澧阳平原的、6000年前的傩面出发,探讨了“什么是傩”,傩与“索室驱疫”,以及中国舞狮的起源;并否认了“中国的舞狮起源于南北朝,由西域波斯国引进”的旧说。
[关键词]傩 原始思维 遗址 仪式 索室驱疫 狮子舞
这是一尊六千年前的“傩面”。
2010年10月,这尊木质傩面出土于澧阳平原上的优周岗遗址。傩面由一整木雕刻而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出土于遗址的祭坛一旁,是一件远古先人用于祭祀的遗物——傩面(图1)。有报道说,这尊傩面“鼻子以下已残没不见,但仍能清楚地看见隆起的鼻子及圆形镂空的双眼。人面像两侧有两个角,顶部正中间有一木柱。”
从这尊傩面出发,我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傩?二,这尊傩面在祭祀中如何使用?三,在先人的生产、生活中,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一、什么是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汉字。
在古汉字中,“傩”的本字为“难”。在甲骨文中,难字写作如图2(左边是甲骨文中的常见字,右边为简写)。有一危险之物直指人的头顶,这就是遇到了“难”——即灾难、危难、困难等。
在原始思维中,我们的先民们对事物的描述没有像现代人那样分得那么精细。他们把所有的灾难、危难、困难,难产、难关、难处、难题等等一切不顺利的事情,都看成了一回事,即“难”。
原始人要办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事先卜问:有没有“难”?
这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着非常多的记录,如:
“帝不我难?”(《铁》533,《燕》785)
——上帝会不会降临灾难于我?
“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难?贞,帝不降我难。”(《乙》7793)
——戊申卜,争问:上帝会降给我灾难吗?(应验:)上帝不降给我灾难。
“庚戌卜贞:帝降其难?”(前3244)
——庚戌卜问:上帝降灾难吗?
“贞:帝不降大难?”(《综图》227)
——问:上帝不会降下大难吗?
等等。
原始人遇到了“难”,怎么办?为此,他们利用了他们当时最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巫术。
我们知道,巫术与宗教最大的区别就是:宗教是祈祷,巫术是控制。为了控制“难”,原始人发明了“傩”。通过“傩”的巫术将“难”控制、驱赶、消灭。
今天,我们称这种手段为“傩祭”,它包括完整的傩仪,和各种傩技(符咒、绝技)、傩艺(傩舞、傩歌、傩戏)、傩具(面具与法器)等等。
澧阳平原遗址出土的6000年前的傩面,就是优周岗人为排除灾难、危难、困难,在傩祭中使用的面具。
二、没有下颌的傩面
那么,傩面在祭祀中是如何使用的呢?
让我们先从它的容貌说起。我认为,这尊傩面不是“鼻子以下已残没不见”,而是本来就没有下颌。
因为后世也有这种类似的实物:
1977年常德南坪M3、M4出土滑石面具3件。这些滑石面具虽细部稍有差异,但形制大体相似,各个面具均没有下巴,其表情夸张,面貌狰狞。 之后,这种滑石面具在常德地区还是不断出现。
1978年溆浦马田坪出土的西汉滑石面具(图3),长19厘米、宽20厘米、厚1.9厘米。呈米黄色。面具面形方正,面颊隆起,鼻梁隆起作半圆管状,下端两鼻孔也呈半圆管状。双眼近三角形,两眼珠鼓出,两眉上挑,呈外八字形状,两眉上伸出双尖角,阔口,上唇作横S状,口与面等宽,有六齿,两侧各有一犬牙,整个面部有8个圆形小孔。
这种被考古学家称为“傩面”的出土器物,基本上都发现于墓葬之中,因此一般认为它的用途在于“镇墓”。
而在湖南民间,这种大型木质的傩面在农家的老宅中还有大量存在,被称为“吞口”、“鬼脸”。(图4)
由于它大多出现在宅子中,一般人都认为它是用于“镇宅”。
我不否认傩面能够“镇墓”与“镇宅”;但我认为:这种大型傩面的出现,它的首要任务并不是“镇墓”与“镇宅”。而是驱傩?
湖南湘中的安化、涟源、新化,以及湘南的临武,都有这种傩面的存在。
这种傩面,因它的外形与现实中的动物狮子相类似,民间一般称之为“狮头”;这种傩祭仪式也被称之为“舞神狮子”。
这种傩面狮头,同样没有下颌。为什么没有下颌?当我们使用它的时候,才知道它的缘故。
各地狮子,大同小异。
安化滔溪镇“狮子会”:
安化狮子舞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祭赛,祭赛又叫赛会,是民间来求神赐福的形式,用仪伏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安化的祭赛活动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久旱不雨,山塘,溪流完全干涸,人们失去了抗旱能力,或者是城隍菩萨生日而又获得他老人家恩惠的时候,就从城隍庙迎出城隍菩萨,用敞轿抬着,各村舞龙队的五六条龙跟在后面,锣鼓铳炮喧天,周游街巷和附近村庄,以祈求龙王赐雨或天神赐福。这种赛会是不定期的,另一种便是每年正月的狮子舞了。每年正月初一,“狮子会”的会首,把木刻的狮子面具和布帛的缀着染红的麻的狮子被,从狮子库里请出来,供在神龛上,与会员沐浴更衣。端一钵连皮整块的熟猪肉(约五六斤),肉上不插筷子(狮子吃肉是不用筷子的),放在桌上,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虔诚礼拜。会首口中念念有词,内容是祈求狮神保护一方居民人兴财旺,六畜安宁,这算是给狮神拜年。然后按预定计划,在掌灯时分与龙灯、地花鼓、耍蚌壳、踩高脚、抬故事等一齐出发,周游街巷和进行各种表演。……这种宗教祭赛活动,与民间娱乐,风俗习惯,又互相渗透。过了初二、三,狮子舞就要深入到百姓家了。开始只是到向狮子会作了邀请的人家去,后来发展到只要谁家有了特大喜庆,如进学中举、结婚生子、新居落成等就去贺喜,叫“贺狮子”。……在舞狮子的过程中,狮子会的人要朗诵赞语,叫“赞狮子”。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赞狮子的拉长声音大喝一生:“呃——”,锣鼓立即停止,狮子也停止舞动,厅堂里一片肃穆,大家垂手恭听。……赞语有的是事先请当地文人撰写的,也有的是口才好的人临时根据情况随口而出的,一般都能切合实际,语意吉祥。在朗诵的过程中,每赞一句,旁边的人,不管是狮子会的还是主家,必定齐声称赞:“好的!”而赞诵者诵到最后一句时,必加上一“罗”或“啊”的襟字,提高腔调,拉长声音,暗示乐队,一时锣鼓又震天动地的响了起来,那些跟上几里路,一场一场接着看的热心观众,那些不辞辛苦的狮子会会员和热情的主家,便从这种热烈又严肃、亲切而又虔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获得享受,得到满足,朦胧地感到未来的幸福的降临。
安化狮子舞的道具主要是:“木刻的狮子面具和布帛的缀着染红的麻的狮子被”。我们看安化狮头,木质部分没有下颌。(图5)
新化水车镇“傩头狮子舞”:
“傩头狮子舞”仅限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期间演出;演职人员共需18人,其中首事1人,师公1人,扮雄狮2人,扮雌狮2人,幼狮1人,舞绣球1人,打击乐演奏手8人,唢呐吹奏手2人。道具主要是3只傩头狮子,1个红绣球(俗称“宝”)。傩头狮子的狮头材质为水桐木,雄狮头高565毫米,宽470毫米,厚200毫米;雌狮头为580×450×200毫米;幼狮头为290×250×140毫米。狮身为白布彩绘镶红布锯齿边,称为狮被。雄狮狮被长4100毫米,宽2200毫米;雌狮为3760×2200毫米;幼狮为1500×1210毫米。狮面造型为单面饕餮纹吞口。其演出,必须履行两道程序,即起首的祭傩发猖和结尾的收猖。这两道程序均由师公主持进行。祭傩发猖于初一上午在村中公共场地举行,收猖则于十五日下午或晚上在河沙坪举行。
水车镇的傩头狮子,它的下巴也是挂在面具下的另一个构件。(图6)
临武大冲乡“舞神狮子”:
临武傩戏,据传由该村十七世祖思能公外出从师傩祭作法学成后回村布法求神,承传了具降妖、驱邪、赶鬼、祈福的融傩祭、傩仪、傩舞、傩歌、傩技、傩戏于一体的“舞岳傩神”,当地人俗称“神狮子”,傩戏中的“神”称为傩神。傩神,是一个集合概念,包含了9位神,分别是三娘、来宝、土地、关公、二郎神、夜叉、狮子神、猴子神、小神(小鬼)。……打狮子(舞狮子):狮猴舞表演,在福主家里或村里进行,讲述猴王精灵智取擒住兽中之王狮王,被舞岳傩神度在一起的故事,舞狮表演既有趣味性又有娱乐性,同时九位傩神借助舞狮表演的不同情节,在幕后巧用吉祥诗句的形式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
临武大冲“舞神狮子”的狮子面具,同样没有下颌。(图7)
在上述的田野考察中,我们看到:傩面狮舞都是由两个人表演,狮披(又称狮被,即代表狮身的狮子皮)就系在傩面上,将两位舞狮人遮盖住。前面一人舞动狮头,其下颌挂在傩面上,形成狮嘴(即狮子大开口)。舞狮人双手举起狮头,从狮子的大嘴中观察,便于舞动狮子(如图)。
在现代的狮舞中,仍然沿习了这种制作方法。无论是南狮,还是北狮,狮子的下颌都是挂在狮头上,形成一个活动的狮嘴。
在傩狮舞中,大多数狮面的下颌,都以另外的轻型材料制成,这是为了减轻狮面的重量,便于舞狮人操纵狮子。因此,古老的木质、石质傩面出土物,其下颌已分离或腐烂,因此才“鼻子以下已残没不见”。
三、驱傩·以临武傩为例
傩面,在祭祀中究竟有何作用呢?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原始思维(也就是神话思维)中,这种傩面是具有一定神性的。它虽然面目狰狞,却是农家心目中的“圣物”。
这种思维至今尚存。
2012年2月18日,我来到涟源市枫坪镇枫坪村,观看保存在当地的传统傩面狮舞(图8)的表演。表演之前,去村子的一农户家观看一个古老的傩狮面具(图9)。我们来到了这户谢氏人家,在他家堂屋的阁楼上,果然搁置有一新一旧两个傩面。据主人说,那尊老旧的傩面制作于明代。当年,谢氏三弟兄利用一棵樟树做了三具傩面,每人一具。传承至今,现仅存他家的这一具。去年村里恢复狮子舞的表演,到他家来借用这个傩面,但到了堂屋后,谁也不敢上去将它取下来。犹豫了很久,主人只好燃起香烛,放响鞭炮,经过几叩首,才由一位大胆的年轻人上去、颤颤惊惊地将它“请”了下来。
傩面置于此处,已是谢家的镇宅之宝。此后,每当启动这具傩面,主人家必定要静心屏气、燃香秉烛,才有可能心安理得地将它请下来。
同样,在安化、新化、涟源、临武等地,利用狮舞举行祭祀时,启动狮面,都有比较复杂而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包括:巫师净身、扫坛、焚香燃炮、供奉果牲、请狮神、开光点睛、祈祷等程序。
而祭祀仪式保存最为完整的,要数临武大冲乡油湾村的傩狮。
临武傩狮,俗称“神狮子”、“舞岳傩神”。
临武县,处于湖南南端,与广东接壤。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0.5%,群山环绕,民风淳朴。战国时期设临武邑,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临武县。是湘南历史最悠久县置之一。临武傩狮所在地油湾村,四面山峦重叠,交通闭塞,历史上以农耕为生。偏僻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临武傩狮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湘南古有傩事。清人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写道:“予在郴州时,有巫登刀梯作法为人禳解者。……以红布为帕而勒其首,束其腰者亦用红布,更为红布膝胯著足胫间,如妇人装,而赤其足,蹲踞梯上。”临武傩一脉相承,同样以红布为帕,而勒其首。其主祭神为三娘,三娘也由男人扮演。
《临武县志》载:“民间为生产丰收、人畜平安、祈求神灵保佑,沙田、大冲一带盛行‘狮子愿,即由道士两人,手执黄色狮头,背后十多人戴着面具,分别扮成玉皇、二郎神、关公、土地、菩萨、王母、来宝、观音等仙佛串村走巷。晚上,跳来宝,佛、道、儒三家大杂聚,边歌边舞,闹至半夜再送狮子出村。”
临武傩祭仪式“舞神狮子”,一般在每年正月举行,三天三夜,仪式完整,颇具特色。其仪程大致如下:
(一)、许愿:
1、请法师:福主(某村庄、某家族、某家庭)因驱邪祁福,以某项诉求需求得傩神庇护,由村庄的户老或长者作主持在春季某一吉日携纸香、雄鸡、红包到油湾村法师家请法师择良辰吉日到福主府第许傩愿(舞岳傩神狮子愿)。
2、许傩愿:
(1)法师择良辰吉日到福主家中许傩愿,供愿牌、替福主把许愿的意愿向神明表示,蒙求神圣庇佑。一般许傩愿在春季进行,还傩愿在当年秋冬季进行。
(2)法师携“舞岳傩神”,择好吉日,召集本村傩神扮演者许下傩愿,供愿牌,以求人丁平安、香火兴旺。
3、组班子:傩祭操持人在本村主持选出本届傩福事班子成员,包括主盟、干缘、香首、会首、神老、结缘、信士。这些角色是本届傩福事的主要人物。
4、装神像:操持人请丹青师傅为傩神像(面具)装彩裱画。
5、开神光:傩神像装彩成功后,选择开光吉日,举行仪式(勅水、勅笔、勅鸡、收神魂)为傩神像开光点睛,还傩神真容,灵通显应。
6、路桥祭:在许傩愿后择吉日在傩神村举行。
①设坛请圣:由法师登坛请三路神兵(上路天仙,中路地仙、下路水仙)至坛场,恳求神兵使者将傩愿申奏文状呈送通达于上界,蒙神恩赐福于民,削罪消愆。②行三献九叩之祭:由两名唱生、两名祭生、陪祭数名,在众神前举行叩祭天兵,向神施九次躬身膜拜之礼以表最诚之意。③造桥、路祭、桥祭:架桥修路,扫除路障,确保神兵神将有路行、有桥过,路路相通,畅行无阻。
7、拨兵马:在许傩愿后,择吉日在黎明前,到傩神村野外三叉路口处举行,在拨兵马过程中所有人不得有半点喧哗和响动。
①设坛请圣:由法师主持。②差三元将军:由法师主持,差一路上元唐将军、二路中元葛将军、三路下元周将军。为傩神增添千军万马和百万雄师,一同出征。③团兵:为了拨来的兵马不掉队,不走错道路,进行团兵。④安兵:到傩神村祠堂内,唱诰,收兵、护像,让拨来的兵马将帅歇马安营。⑤收兵护像:法师作法,接桥化井,把拔来的唐、葛、周三元将军的兵马,交付傩神护管。
8、设兵宴:在傩神村举行,由法师主持。
①会兵:会集统清各路神兵猛将;②设宴:宴饮各路神兵猛将;③安兵(歇马):班排安顿好兵马将帅。
(二)、勾愿
择吉日在福主村庄或宅里进行。
1、起兵马:傩神村、法师主持。傩神吉日出外还傩愿,差兵、分兵起马(一部分兵马随傩神出外还愿,一部分兵马在家护坛。)
2、上脸子:扮神人起戴傩神面具,着好神装,等候神灵附体,由法师作法上魂、排神。临武傩有九个傩神,他们是:三娘、来保、夜叉、关公、二郎、土地、猴王、小神(亦称小鬼)和狮头。
3、唱谣子:唱着谣子(诰子,请九神降凡附体、排神)等九个傩神灵魂附体后,在兵马将帅的簇拥下,一行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外还愿。
4、参庙神:出行途中,凡路过的庙宇神祇,都须参拜。
5、杀牲祭:到福主家宅前,法师主持。福主许下傩愿后,拦门杀猪、宰羊祭神。福主在还愿时,同样以盛大的杀牲祭祀方式来报答神明。
6、引神归殿:法师引众神进厅归殿。
7、安兵马:法师将舞岳傩神差发到福主家的兵马一一收齐安顿好。表示兵马全部到位。然后,焚化纸钱,安定神圣,坐镇家堂,请求傩神庇护,扫缚邪精。
①下马:让舞岳傩神、神兵猛将入住福主家中;②唱谣子:唱谣子说明来到福主家的情由。③下脸子:众傩神下面具,退神。④安兵歇马:班排安顿好兵马将帅。
8、跳傩神(演傩戏):跳傩神又称“九神过关”,跳傩神是当日晚饭后在福主家或祖厅祠堂搭傩坛,焚香秉烛进行。
第一场:三娘关; 第二场:夜叉关;
第三场:云长和二郎关; 第四场:土地关。
傩戏描述三娘与来宝结伴,从广东韶州府北上到京城寻找外出多年的丈夫,沿途经过了各道神关。每一关都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文采用了很多谐音、双关语和问答的手法,巧妙地利用了戏文内容和表演形式,达到祭祀、驱邪、祈福的效果。
9、走界:傩戏表演结束后,由法师主持在福主家里或村里进行“走界”,施法祛瘟烧邪,达到家宅平安,人兴家旺。
10、勾傩愿(还愿):第二天黎明前,在福主家里或村里进行。由法师在祖祠或家宅大门内设坛,叩请昔日许傩愿时请动的各路神明,表示昔日许下之愿如愿以偿,蒙求神恩,不负神债,将许愿牌撕破焚化答谢天曹,勾愿功果完成。
11、参神明:在福主家或村里进行,勾愿功果完成后,扮神人员拜神、谢神。
12、安龙神:在福主家或村里进行。
①傩神跳五方(安五方龙神):法师主持,用安龙咒要东方青帝龙神、南方赤帝龙神、西方白帝龙神、北方黑帝龙神、中央黄帝龙神,达到五龙归位,八将还宫,守宅镇境、地脉攸昌。②洒神水:祈求五龙归位,还宫镇宅扶正除邪,以赐家宅兴旺,人寿安康。
13、打狮子(舞狮子):狮猴舞表演,在福主家里或村里进行,讲述猴王精灵智取擒住兽中之王狮王,被舞岳傩神度在一起的故事,舞狮表演既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其他几位傩神借助舞狮表演的不同情节,用吉祥的诗句给人们祈福。
14、抢稻草:“稻草”是猴王与狮王表演时,铺垫在地上的禾草,是法师安排的一种吉祥物品。几百年来,福主村庄的人们一直把此稻草视为神草,是傩神所赐的吉祥物,神草拿回家中带来吉祥如意,放在猪牛栏内六畜兴旺、祛瘟保吉。在舞狮表演完后村民一哄而上,把所有的稻草一抢而空,带回家中。
15、造船:在福主家或村里进行,法师主持,用稻草编织成草船。收邪魔载入船上送入大海,宁宅净境。
16、行船:在福主村及养殖牲畜之处进行。
①起兵马:请唐、葛、周三元将军及五营兵马;②上脸子:戴傩面、着神装,神魂附体,摆兵布阵。三娘带兵前行,云长在后押兵;③行船收邪:傩神队伍、神兵猛将浩浩荡荡,绕村串巷(主要地点在养殖牲畜之处)收五瘟及百怪精邪等上船送出村外,表示瘟鬼彻底清除,六畜平安生长。
17、斩小鬼:在福主村野外三叉路口进行,法师主持。法师压小鬼在村外三叉路口处,小鬼翻筋斗向前逃跑,众神兵将与全村人等齐声呐喊—呜呼!斩小鬼,并奋力追逐小鬼,意味着将邪魔鬼怪驱逐出村境外,福祉赐于村境内。
18、烧船:在福主村野外三叉路口或溪边,法师主持。众傩神兵帅将装有五瘟、妖魔百怪、精邪的草龙船送到村外三叉路口或溪边烧船送邪。烧船完毕,福主从许傩愿到还傩愿功德圆满,鸿福齐天。至止,还愿程序在烧船送邪后全部完成。
19、送傩神:在福主家或村里进行,福主还愿完毕,燃放鞭炮,呈上礼品,谢神恩,送法师和众傩神兵将返回傩神村。
(三)、闭傩坛:
法师主持,傩神在外还愿回村后举行。
1、倒秽水:傩神在外还了许多愿,恐把一些不吉祥的东西(鬼崇、邪怪、灾难)带回村,倒水一滴不留的倒出去,意在求得本村的清平,安静、和谐、吉祥、幸福。
2、倒旗布:将旗中心白布所写的通乡贯地名以及庙宇和神人等的名字及场景、日期等内容读毕用纸钱一同火化,表示从许傩愿日到还傩愿日止,福主对神灵许下的所有愿望不留下痕迹,全部消除,对傩神不留任何挂欠。
3、卦诚心:是法师对九位傩神扮演者在这次福事整个过程中虔诚度的测试。
4、踩八卦(踏罡):将九位傩神面具放在狮子被上摆成九宫八卦,法师脚踩傩面八卦,意味将瘟神、百怪精邪等封锁隔离不得入境内。
5、闭傩坛:法师踩八卦后把傩神面具用兜起封闭,在家祖神龛旁放三至七天,择吉日备三牲、香烛等祭祀品,将封闭的傩神开封、安位。傩神村内三至七天不得有任何大声喧哗、响动,意为村坊安宁,平安清泰,人人得福,个个沾恩,六畜兴旺,人们安居乐业,从而达到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
至此,本届许傩愿、还傩愿的福事全部完毕。
纵观全部傩祭,我们可以看到:
1、无论祭事如何复杂,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祈福驱邪。其目的是祈福,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驱傩。
2、传统的祭祀仪式,有一种凝固性。各地傩事,无论外在形式差异多么巨大,但其结构基本一致:开坛、请神许愿、调兵遣将、驱除邪魔、送走邪气、收兵送神、闭坛。
澧阳平原优周岗上6000年的傩面,也许就演绎在同样具有6000年历史的祭式当中。
驱傩,就是驱难。人为什么有难?先民们认为:难,是一种邪气所致。这种邪气,常居四季,成为“四季之阴气”,极其狠毒。不慎而冲犯邪气,人畜将受伤害。这种邪气,在傩坛上被称为“瘴”、“瘟”、“煞”。人要解难,就必须除瘴扫瘟避煞,把周围的邪气驱除。
在傩坛上,“邪气”有一定的化身。在临武傩中,是一个蓝色的面具,供奉时称它为“小神”,驱赶它时称其为“小鬼”;在梅山傩中,它是一个倒立神 ,置于神案之下;在目连戏中,它叫“寒林”,是一个源于印度佛教的小丑;在古希腊雅典城祭中,是全城供养、到祭城时作为牺牲的一男一女两个小丑。除邪的办法有几种:驱赶、斩杀和焚烧。驱赶的是一种无形之物——邪气,斩杀和焚烧的是一些象征物,如小丑、替罪羊、 草人、纸扎菩萨、或载有邪气的草船与纸船。
驱赶邪气的最重要、最有威力的神物就是——傩面狮子!
四、舞狮源流
过去,一般认为,中国的舞狮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由西域波斯国引进。从澧县6000年的傩面与湖南各地的傩狮舞看来,此说大可怀疑。
傩面平日用于镇宅、镇坛、镇墓;祭日用于驱邪;后来为何又演变为节日娱乐项目的呢?
这与“索室驱疫”有关。
每当正月,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的是进入百姓人家去进行“索室驱疫”。
傩狮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的任务。送福祈福时,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需求,就会表演适应这些需求的故事。如:需要子孙发达的就会表演傩狮故事《娘娘送子》,需要读书求官的就会表演《状元及第》、需要长寿富贵的就会表演《麻姑献寿》,需要外出平安的就会表演《过关斩将》等等。
久而久之,故事的演绎发生了变化——从祈祷逐渐变成了娱乐。舞狮人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翻新演变,越来越多的“故事”的技巧,出现在舞狮中,成为了人们节日中的一种娱乐。
临武傩“打神狮”现存的故事就有《狮踏龙门》、《洋船扒米》、《乌龟爬沙》、《鸡公斗对》、《麻拐跳坑》、《观音坐莲》、《罗汉晒肚》、《壁上挂灯》、《猴王擒狮》等节目。这些节目,多与技巧有关。
安化傩狮中也有《蛤蟆扑水》、《滚滚开门》、《懒人耕田》、《黄龙穿洞》、《乌龙甩尾》、《黄狗舔毛》、《划将帅船》、《扮猴讨钱》等节目。这些节目也同样是由艺人自己创造、发挥。
而涟源枫坪的傩面狮舞,则能演绎108个故事,如《蔡春山耕田》、《赵公打虎》、《美女梳头》、《渡船摆艄》、《关云长磨刀》、《懒牛摸丝》、《瞎眼婆打鞋底》、《孔明观灯》、《毛国金打铁》、《喜鹊含樑》、《老汉推车》、《岳母刺字》、《麻姑献寿》、《吴刚献酒》、《湘子吹笛》、《张屠杀猪》、《猴子上树》、《猛虎跳阶》、《姜太公钓鱼》、《姜女哭长城》、《观音坐殿》、《仙鹅抱蛋》、《先生教书》、《黄龙穿洞》、《娘娘送子》、《吴刚献酒》、《湘子吹笛》、《张飞震敌》、《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寻夫》、《岳飞杀叉》、《董永行孝》、《猪八戒娶亲》、《沙僧平妖》、《乾隆保民情》、《女娲补天》、《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卢俊义上梁山》、《三拜樊梨花》、《昭君出塞》、《薛刚反唐》、《过五关斩六将》、《嫦娥奔月》、《杀元靼子》、《龙宫借宝》、《宋江杀昔》、《桃园结义》、《穆桂英挂帅》、《薛仁贵摆龙门阵》、《十三太保(踏宝)》等等。
这些傩狮故事,表演时,有的有颇具乡土气息的“赞词”,如《十三踏宝》:
一踏宝贝是踏金,金银财宝进家门,
今日脚踏主家地,主人步步踩黄金。
二踏宝来要踏银,财源滚进主家门,
出门一担金和宝,回来十倍宝和金。
三踏宝来是三阳,三阳开泰进家堂,
恭喜主家多哼富,财源滚滚进家堂。
四踏宝来踏发财,四季发财进门来,
一年四季多和顺,四方财宝进家来。
五踏宝来一家和,五子登科满门和,
人兴财旺百般顺,满门福贵全家和。
六踏宝来进家来,好比观音坐莲台,
玉静瓶和杨柳枝,枝枝秀发进财来。
七踏宝来七个星,七星高照幸福门,
七个斗来七个星,满天星斗照凡人。
八踏宝来八个神,八仙飘海显神通,
如今政策多开放,八仙飘海显威灵。
九踏宝来踏进门,九天玄女是仙人,
身居九天玄女洞,凌霄云内现金身。
十踏宝来宝进门,财宝进了主家门,
脚脚踩的黄金地,扇扇财门进黄金。
十一踏宝摇钱树,棵棵树上结金银,
人兴财旺百业好,朝落金来晚落银。
十二踏宝一个瓶,主家有个聚宝瓶,
顺心应手百般利,十方财宝进门庭。
十三踏宝踏官门,主家屋里出公卿,
公卿必从主家出,十三踏宝坐朝廷。
赞词与故事内容相联系,多与祈福有关。
这种演绎故事的狮子舞,成为了中国舞狮中独具一格的流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武傩狮舞中,伴随狮子表演的还有一位猴王;在涟源傩狮舞中,不但有一位猴王,而且还有一位猪王和土地公公配合表演。这些角色在傩狮舞中出现,有何文化意义?值得深究。
湖南傩狮在新化、安化,与梅山武术相结合,形成一种登高台、耍绝技的武狮。新晃现存的刀梯傩狮舞,巫师在舞动狮子时还要上刀梯,过天桥,显示出一定的武功,这种带有很强观赏性的傩面狮子舞,也许就是南派武狮之源。
从6000年前的傩面,到现代的舞狮,我们绎述了人类一种活动形式的演变历程。从原始的认知,到科学的觉醒,人们总是不断地创造、利用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带着偏见的批判、破除和摈弃。正是有了这种创造和发展,才形成了我们民族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我们那种生生不息、常变常新的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1]2011年08月27日《三湘都市报》载:《澧县6000年前“傩面”湖北“疗伤”》
[2]国红《西汉滑石兽面深入探索》引自湖南省博物馆网http://www.hnmuseum.com/hnmuseum
[3]转引自安化旅游网(http://www.ahxww.cn/Info.aspx?ModelId=1&Id=31675)
[4]李新吾《湘中紫鹊界〈傩头狮子舞〉探源》中国傩文化网http://www.nuoxi.com/forum/default.asp
[5]此倒立神,有人称其为“张五郎”,应为传承中的口误。在邵东我见到一位神像雕匠,他称其为“樟木郎”。
[6]参见孙文辉《巫傩之祭》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