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的小学数学结束语
2014-07-07王丽
王丽
摘 要: 课堂教学如同写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之为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知识重点有重要意义。因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激起对下次课的强烈渴望。如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启发,则能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好的结果,能给予人艺术上的享受。但这绝不是只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是需要教师增强对课堂小结的设计意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创新,不断提高小结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结束语 结尾方式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难在点睛。”一节好的小学数学课要有一段精彩的“序幕”,同时也要有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无言中”的结尾。好的结尾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魅力的数学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导课是“起调”,结课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一节好的数学课,结束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讲究结课艺术,给学生呈现出“教学一随时光去,思想仍在课中游”的教学景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结尾艺术,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结尾方式。
一、总结式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一节课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课”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知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先观察每组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再采用合理、简便的方法来求。”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知识的主要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加深学生印象,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二、游戏式
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束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例如:在教学“十几减8、7”时,要尽量引导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进行计算,但对20以内进位加法不是很熟练的学生来说,计算速度还是相对较慢。因此,我在课尾设计了“手指操”的游戏。如:计算14-8,先右手伸出4个手指(表示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是4),左手伸出2个手指(表示10-8=2),这时伸出的手指总数正好是14减8的差。学生边说算式边伸手指,14(说“4”时伸出4个手指)减8(说“8”时伸出2个手指)等于6,当说完这个算式时也就得出结果了。
通过游戏结束新课,既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精神上得到适当放松,思维得到调节,从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准备。
三、“审美式”
在一节课结束时,大多数学生往往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饱满,如果教师能挖掘审美内容,定能美不胜收,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产生美的体验。
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看课桌、看衣着、看人的体型、面孔等,学生惊奇地发现生活周围的万物,大都有着匀称、协调、平衡的对称美,感知数学的奥妙和魅力,欣赏和领略数学美的神韵,再组织学生剪对称图形,感受和体验图形美,升华了数学的特有美感。
四、启发式
数学的规定和构造、数学的模式和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数学课的结束语就要揭示数学的规律、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性的结束谈话,可以采用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假想推断等方式,揭示数学知识的规律,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发展学力。例如,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后,提问: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不是同样适用于整数与分数相乘的各种情况?使学生看到这个法则的普遍性,从而构建起知识网络。
五、悬念式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课虽尽而意无穷。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结尾时,师:“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会是多少度呢?”这样的结语,既整理了所学内容,又导引了后课,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引起学生的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学习心境,引发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学习新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情境式
教师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它能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产生浓厚的应用兴趣,促进“尾声中掀起高潮”,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互质数”的课尾,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指名学号是3的学生起立,接着说:“请学号数和3互质的同学举手。”这句话能引起全班同学的思考,大家都要想自己的学号数是否与3互质。这里,教师就能收集到大量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学生在应用中出现的失误。如此变换不同的学号,让学生反复应用,直到下课,学生对互质数概念的理解就透彻了。
七、延伸式
延伸结尾法是指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与课外、课与课之间的纽带,为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年、月、日”一课结尾时,教师提出:“通常每4年里为什么有3个平年、一个闰年?一日时间,是怎样算出来的?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寻找答案。”这样的延伸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好的结课方法,能使小学数学课堂熠熠生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结课方式,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