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的一点体会

2014-07-07陈康玮

考试周刊 2014年40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体会课程标准

陈康玮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要进行改革,包括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等几项任务。作者阐发了对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的体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教材建设 体会

我校在2012年被评为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完善这一成果,对项目提出了三大建设任务,下面所描述的是隶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其中一个项目。其主要的建设目标是对数控加工专业的五门核心课程《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的课程标准进行重新编写与修订。教材的编写要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可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

具体建设过程:

2012年11月—12月,启动项目建设,对每一个课程进行了细化,并成立了课题组。

2013年1月初,系部带领项目组成员对企业、毕业生等进行调研,包括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徐工集团重型机械厂、徐工科技有限公司、徐工道路有限公司、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徐工史维英有限公司、徐工徐州挖掘机有限公司、洛华模具厂、科源液压有限公司等,调研原有的数控加工专业与当前企业的生产衔接、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的衔接等。

2013年6月,系部召开了专家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来自企业与院校的各路专家对项目建设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2013年8月,专家指导委员会给出关于项目建设的肯定意见。

2013年11月,完成五门数控加工专业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其中四本发给出版社进行审定与出版。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大量关于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的宝贵的信息。如:目前数控加工专业的核心教材多以理论内容为主,实践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少;大多数教材是将高校的教材与中职教材的并存,特色不鲜明;教材内容侧重于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应用性的知识不够多;大多数核心专业课程的教材没有配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料;现有的核心专业教材在四新技术上体现得不够多。

针对以上调研的结果,我项目组成员多次讨论,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形成统一的思想,从以下方面增强教材的适用性与使用性。

1.采用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

新编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充分融入一体化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不仅提高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团队意识,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善于交流,今后不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有比较好的适应能力。

2.应用与省数控协作组的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网络教育的应用。

自2012年4月—2013年1月,我项目组成员先后参与江苏省数控加工专业协作组的《数控铣削技能训练》、《数控车削技能训练》、《机床数控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共四门课程的建设,包括网络资源脚本的编写,为后续课程标准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经验与方法。

3.加入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四新知识。

四新知识是指“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当前企业的生产与管理逐渐从粗放型向细致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柔性制造系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企业生产中的逐步应用,使得企业在管理上、生产上与原先有着质的改变。另外,在某些数控技能比赛中,也有四新知识,所以在我们所编写的教材中适当融入了相关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按照类似企业的运营方式进行日常的管理与教学。

在课程标准的指定与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强调对学生考核与评价,学生的成绩不能仅仅是最后的考核,要与平时的表现、每一次任务的执行与考核挂钩,再结合最后的期末成绩,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最终给出学生这门功课的成绩。

这样,教师在上课时的自由度更大,给予老师充分发挥的空间,让老师有时间有精力编排每一个教学任务。在具体的一个任务中,还可以将班级模拟成企业的形式,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成员有互评的权利,让学生尽早地形成团队的概念和树立主人翁的意识。

在我校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师范学校建设的近两年的时间里,在项目组成员团结一致的基础上,在系部与学校的各方面的支持下,我们完成了任务,体会到了过程的艰辛,也收获了在付出努力后看到成果的喜悦。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体会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戏曲表演艺术给予我的启示
京剧舞美创作中形式感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