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进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适应

2014-07-07刘敏,崔彩贤

学理论·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

刘敏,崔彩贤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很多农村老年人担心孩子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或是为了和子女团聚,而到孩子工作的城市生活。从农村生活系统转换到城市生活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产生孤独、漂泊、无助等负面感觉,为了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尽快适应城市文化,提升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拟通过个案访谈方法从社会工作视角对进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适应进行介入。

关键词:进城农村老年人;文化适应;社会工作介入;个案访谈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058-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村老年人离开故乡,到子女工作的城市生活。这些老人进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帮忙照顾抚育第三代,二是为了便于子女照顾他们,和子女团聚。他们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和问题。面对社会制度、政策的盲区,价值观念的差异,生活方式的转换,社会支持系统的弱化等情况,他们徘徊在城市主流文化之外,在城市生活被边缘化。随着社会发展,这类群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进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不适应的现状

文化适应是指一种文化场域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场域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基于两种文化认知和感情依附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文化调整[1]。农村老年人进入城市生活,其文化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农村文化的适当抛弃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学习和内化。然而,进城老年人在城市更倾向于不表达、不行动,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文化,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支持网络削弱

进城农村老年人积累的人脉资源是以农村生活系统为核心向外扩散开来的。在熟悉的环境里,他们的社交范围广阔、交往程度深入,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和资源。来到陌生城市后,子女、孙子女和有限的较熟悉的人就成了他们与城市唯一的联系。他们与城市居民互动较少,即使存在交往也只是一般的工具性的关系[2]。很多老人认为自己与城里人没有交流的共同话题,甚至由于不懂普通话还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所以大多选择不与他们互动。在农村生活系统里积累的社会支持网络会被削弱甚至是切断,需要重构人际关系网络、增强与城市居民互动的广度与深度。

(二)角色认同低下

现代社会,老年期有时被当作无助的、无用的、依赖别人的时期,老年群体被社会公认为弱势群体,这种标签化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进城老年人角色认同低下。从家庭角色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来到城市和子女一起生活,主要目的就是照顾孙子女和做家务,对干家务的责任意识很强,很多人认为只有通过做家务和照顾孩子才可以提升在家庭里的作用和地位;从社会角色来说,一些老年人认为自己是“没用的老太太和没用的老头”,感觉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不大。进城农村老年人因为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而感到自卑,与城市居民交往时容易紧张,这种紧张反过来强化了他们对城市的不适应。

(三)消费观念难以改变

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推崇的文化传统,节俭是我国消费文化的主要核心。一方面,农村老人一般都经历过艰难的岁月,消费习惯受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人生的经历使他们养成了朴素节约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信息不足,倾向于增大储蓄,减少消费。城市城里消费水平比农村高出好几倍,这是进城老人一时难以接受的。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他们认为子女太过铺张浪费,注重吃穿,很容易与子女产生消费分歧。

(四)日常休闲方式单一

农村老人的日常休闲方式比较简单,一般包括聊天、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而城里的老人通常会参加社区公共活动,比如:旅游、练太极、老年操、下棋等。进城老年人认为,农村的一些娱乐活动在进城后基本上就消失了,他们很难加入到城市老年群体当中去。加上子女的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老人散步谈心,且城市居民邻里之间走动较少,这使得他们的休闲生活更加贫乏,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三、社会工作介入

(一)理论与视角

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支持在实际生活中主要起着一种缓冲的角色,一个人通过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3]。针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而导致文化不适应的进城老年人,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解决他们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2.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指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的一种工作方法。以优势视角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不仅有助于服务对象对自身前景的乐观预期和展望,激发他们在困境中奋斗的信心,而且有助于社会公众消除对服务对象的偏见,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3]。进城农村老年人也是有自身优势,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身上有着质朴勤劳的特质,愿意与人建立情感性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立精神和抗逆力。因此,针对那些由于自我定位较低,甚至是自卑而导致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文化的进城农村老年人,社会工作者致力于激发他们的自信和潜能,帮助他们全面认识自我、欣赏自我、接纳自我,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尽快地融入城市文化圈。

3.继续社会化理论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3]。在现代社会中,后一个方面尤为重要,这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进城农村老年人要想尽快适应城市文化,需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在农村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接受城市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

(二)社会工作者所要扮演的角色

1.支持者

对于进城农村老年人在融入城市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社会工作者应该理解他们的烦恼,对他们的困难予以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在服务过程与他们一同面对文化适应困难,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多参加社区公共活动,尽量创造条件使进城老年人自立或自我发展,融入城市文化,过上充实的老年生活。

2.使能者

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调动进城老年人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引导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自我决策,达到“助人自助”[4]。

3.资源链接者

社会工作者应该整合和协调多方面的资源为进城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结合进城老年人的需要介绍他们参加老年活动组织,丰富他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使他们早日融入城市。

(三)进城农村老年人文化适应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

本文对进城农村老年人文化适应问题的介入,采取的是个案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过程:

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要对进城农村老年人的状况和需求进行初步的信息了解与评估,尤其要了解案主的心理状况。社会工作者要以尊重接纳的姿态使案主感觉到自己愿意与他一起面对困难,并且自己是可以信任的。

案主:来到城里以后,刚开始感觉很新鲜,等新鲜劲一过,就感觉心里难受啊。

社工:您能和我说说为什么心里难受吗?

案主:(迟疑了一会)唉!

社工:您放心,保密是我们社工的专业职责,您说出来看看我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您的。

案主:说出来也好,憋在心里难受啊……

社工通过关心的语气和专注的聆听,向进城农村老年人表达同情心和无条件接纳,打消老人的防备心理,与老人建立专业关系。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对案主做盲目的承诺,以免服务对象产生错误的期望。

2.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

社工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要有重点,主要从个人基本信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来了解相关情况。社工可以直接与进城农村老年人会谈,以了解老人在适应城市文化时的压力,其内在的心理感受、行为表现以及为适应城市文化而做过的努力等。然后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实质与问题的成因,这需要社工兼顾社会环境和个人人格特性进行评估,避免将问题简单归因。

案主:在城里生活不自在,城里人和咱农村人处不来。

社工: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觉得呢?(澄清)

案主:唉!城里人见面不打招呼,平日里也不见邻里串门,冷清得很。

社工:那你平时闲暇时间都做什么呢?

案主:平时除了照顾孙女,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做,哪像在老家还有姐妹陪着唠嗑。城里花费高啊,吃啥都要买,不像在农村吃啥都是自家种的不花钱。

社工:你是说不习惯城里的闲暇娱乐方式、消费习惯对吗?(摘要)

案主:是啊,待在这儿不舒坦……

在个案面谈的过程中,社工要适当地运用鼓励支持,澄清、对焦、摘要等技巧。案主有时会有意或无意说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这对社工了解案主的问题很关键,工作者要引导案主表达自己的问题和感受,直接或间接地收集资料,做好问题和需求评估工作。

3.制定工作目标与工作计划

在这一阶段,工作者要与案主一起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双方认可的目标。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社工需要在资源环境允许范围内根据老人面临的不同问题制定通俗易懂的、切合他们需求的目标。

4.服务计划的实施

工作者在实施服务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处境有时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社工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策略。如对于不和城市居民交谈的案主,社工可以采用非理性情绪治疗方法,改变认为城市居民嫌弃农村人,不乐意与他们交流的非理性认知。

社工:我来的时候看见小区里有很多老人在聊天下棋,很热闹呢。

案主:嗯,我不认识他们,城里老太太老头穿的比咱好,嫌咱没文化、没见识,不乐意跟乡下人聊天。(非理性认知)

社工:你没试过主动去与他们交谈怎么就确定呢?(澄清)

案主:他们在公园里研究书法,下棋啊,那我哪会呀……(越说越难过)

社工:嗯,我想你可能误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你上次不是说天天在家给孩子做饭吗,肯定烧得一手好菜,你也可以与其他老人分享照顾孙女和做菜的心得啊!

案主:对呀,我特别会做那个红烧狮子头,还有糖醋鱼……(兴奋、激动)

社工:看吧,你也很能干呢!咱也可以学习广场舞,唱唱老歌啊,谁能样样都会呢。(鼓励)

案主:嗯,我也觉得扭扭身子很不错,只是不好意思去扭。

社工:那下次我介绍个阿姨陪你一起去学怎么样?

案主;嗯,太好了!

对于进城农村老年人社会网络薄弱,闲暇娱乐方式单一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资源链接工作,鼓励他们参加社区老年活动,学习并参与城市娱乐方式,如老年操、太极圈、广场舞等。通过走出家门,加深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层次和频率,初步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丰富闲暇生活。同时引导案主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学会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主动与城市居民建立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5.结案与评估

任何助人活动都有一个期限,结案与评估阶段的任务是社会工作者结束与案主的关系,并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其目的是巩固老人在主动适应城市文化过程中的成长和改变,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此外,还要处理好案主的离别情绪。评估是对案主提供的服务的有效性进行评定,其内容包括评估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服务介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

结案并不意味工作者不再联系案主,社工在结案一段时间后可以对进城农村老年人的情况进行回访,以确保案主能够独立地适应城市文化和生活。

四、结论

在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城加快的背景研究老年人的文化适应问题,尤其是进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老年人文化适应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增进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而且有助于他们继续发挥余热,对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本文运用社会工作相关理论视角分析了进城农村老年人在城市生活存在的文化不适应现象,通过个案工作方法对进城农村老年人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详细的介入,使进城农村老年人的困难得到了一些缓解和改观,他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的价值观念、消费习惯以及闲暇娱乐方式,过上了充实愉悦的晚年生活。但是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和职业,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时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和经验支持。目前,社会工作介入进城农村老年人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这需要社会工作学界的所有学者们整合资源共同努力再创新篇。

参考文献:

[1]牛菲.进城老年人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2011(10).

[2]刘庆.“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西北人口,2012,33(4)

[3]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

[5]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
基于Berry文化适应理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启示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从工具的磨损看麻山苗族对文化所属环境的适应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甘肃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适应研究
试论杭州就业维吾尔族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