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化妆与人物形象塑造
2014-07-07唐华
唐华
[摘 要]文章论述了戏剧化妆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戏剧化妆 人物形象 塑造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人是戏剧的主人公”。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剧本和舞台艺术各部门的创造中心;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可视的艺术形象,是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结合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戏剧的人物形象由他的社会面貌、心理面貌和外形三部分组成,社会面貌包括一个人的出身、民族、生长环境、所受的教育、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本人的社会态度等等;心理面貌包括一个人的民族性、气质、理想、兴趣等等;外形包括容貌、表情、服装、整个外形以及语气、动作的特点等等。以上三部分相互联系、影响,结合成一体。在任何一部戏剧创作展示中,演员都是其重要的体现者。演员不光是表演的中心,也是戏剧的主体,更是演出中观众欣赏的主体。而戏剧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演员和角色形象不露任何痕迹地融为一体,同时造型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剧本的理解和把握,把一个现实生活中具有个人体貌特征的演员,装扮成剧中人物所需要的具有年龄、职业、民族、性格等特征的具体的角色形象。为塑造这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化妆师就会运用化妆的技术和专用的物质材料,在演员的面部描绘角色的形象,以诱发演员的心理神态的变化,使人物的艺术形象真实而生活化。 它不仅能使演员改变形象,更能贴近剧中人物,从而达到由“神”似提升至“形”似的效果。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根据脸上的结构、肤色、眼睛、鼻子、嘴巴等不同形状以毛发的分布、曲直、疏密、色泽等来区别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正如《左传》中说的“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人的外貌千差万别,尤其脸部又是人们表达感情和相互交流十分重要的部位。人物的头部、面部形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人物外形是一个完整人物形象不可缺少并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最有力的部分。社会生活是创造艺术的唯一源泉,戏剧舞台化妆也需要参照社会生活,一切艺术也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并感悟到的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并打动我们的情感。
化妆造型在舞台戏剧中的作用
舞台人物造型作为舞台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说有着自身独立的构成系统,但是它也是通过与舞台各门类艺术配合融通以后而呈现其特质的一种造型艺术门类。舞台戏剧化妆不同于影视剧化妆,舞台戏剧化妆不光满足观众各个方位的视觉需求,演员通过化妆造型所塑造的形象能够直接感染观众,让观众能够直接和台上的人物形象“同呼吸,共命运”。例如剧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位勇猛善战,脾气暴躁的战士,而扮演者却是一位长细细眉毛、眼睛不大,尖尖的下巴,显得有些瘦弱的人。从外貌看演员与角色之间确有较大距离,演员因此有些信心不足,请求化妆师想办法使自己的脸变得胖一点,能显得魁梧一些。但如果仅是追求“胖”,一味地往演员脸上堆积各种塑造零件和附贴物,势必会妨碍演员的表演,使面孔无生气、甚至会弄巧成拙,导致失真。胖与瘦并不是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根本,如何通过外形来体现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呢?在一次排练中,化妆师看这一演员拨开围观的群众,直冲到对方面前,高举起紧攥的拳头,双眉紧锁,满腔的怒火从双眼向外喷射,目光像两道闪电,一扫他原来文质彬彬的感觉。演员的表演使化妆师受到启发并联想到人在愤怒时常在额部及颈部有浅静脉显于外表这一生理现象,在化妆时为演员粘一副带有棱角,微微上翘的浓眉之后,在演员的额部两眉间画了一条表筋,顿时使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地显示出来,演员看到这一意外的效果,全身都显得灵活起来,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似能证明一切,猛然间你会感到他是此角色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是那样的信心十足地进入了角色。
所谓“表演”和“表情”,笼统地说,是利用演员的整个身体作材料的,但实际上,更多地依靠“脸”(面部)尤其是“眼”来完成的。演员的每一种表情都扎根于一种支配一切的心情或感情基调之中,情感的表现使我们得以解读人物的性格,正是这种渗透一切的性情使一个人比较容易发愁,使另一个人比较爱笑。这些易变的表情逐渐形成了面相,经常紧锁双眉人会在眉间形成很深的皱纹,给人以忧虑或严肃的感觉,正像中国古话所说的“相由心生,相随心变。”演员所要扮演的角色各式各样,而演员自身的相貌不可能与他(她)所要扮演的角色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化妆来帮助演员改变外形,根据角色的经历和生活环境,创造性描绘客观条件给予人物的影响所遗留下的面容形态,尽量使那些角色的内部实质中的最典型、最性格化的东西清楚地显示出来。所以化妆能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人物的外貌,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最直接的辅助手段。
大型革命题材现代戏《桐籽花开》取材于洣水河畔铁牛村,故事讲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茶陵女青年玉姑与红军战士李春牛相爱,结为伉俪,后春牛随红军北上,国民党随即大肆屠杀红军家属,江西青年孙铁保挺身而出,与玉姑扮演了15年假夫妻,救玉姑母女脱虎口的故事。该剧表现了革命者坚持、坚守、坚韧、坚贞的高贵品质。对于玉姑这一人物的造型设计,序幕中的玉姑是幸福娇羞的新媳妇,主要以清新淡雅的妆面来体现,选择7号粉底将面部肤色调整成健康的小麦色,桔色系的腮红,桃红加咖啡色的眼影以及微微上挑的眼线勾勒出人物含情的、羞涩的双眼。短而粗的一字眉不仅显得年龄小,同时也很好地修饰了演员脸型,桃红色的唇彩越发使人物显得娇嫩,齐刘海和扎着红头绳乌黑亮丽的大辫子突出了那个时代的装扮特征。
转场十五年后,剧本给人物的出场做好了铺垫,二旺一席话让所有观众都会反问:这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会让乡亲们对玉姑这样看不顺眼呢?这是剧情接下来需要解答的,而作为化妆造型此刻应该怎样从外观上来塑造人物形象,辅助演员共同完成角色呢?首先,玉姑在十五年后第一次出场时的造型也要让观众有这样的疑问:这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会让先前清新可人的玉姑苍老成这样?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根据脸上的结构、肤色、眼睛、鼻子、嘴巴等不同形状以毛发的分布、曲直、疏密、色泽等来区别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正如《左传》中说的“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人的外貌千差万别,尤其脸部又是人们表达感情和相互交流十分重要的部位。人物的头部、面部形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人物外形是一个完整人物形象不可缺少并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最有力的部分。
同样,在歌剧《沥沥太阳雨》一剧中,李父是1912年湘赣边区的一名地主老财。化妆师先从发型着手,将演员乌黑浓密的头发修剪成精致的中分,加上发油的涂抹;浓密上挑的眉毛和稀稀拉拉的小八字胡很好地帮助演员塑造了道貌岸然、贪恋女色、霸道专制的地主形象;而在十八年后工农兵斗地主的那场戏中,为了体现李父的狼狈和长在骨子里的贵族优越感,在造型上我们仍然选用精致的中分发型,但是在毛发颜色的设计上稍加进行了改动,将之前的乌黑油亮改变成花白暗淡,而之前浓密上挑的眉毛和稀疏的八字胡,则改变成花白不加修剪的一字眉和山羊胡,从而更真实地体现出在不同时代社会背景中李父的生活状态。剧中老爹这一人物,是对革命事业有着真实执着情感,面对恶势力不畏强权、敢爱敢恨的普通农民,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在丧女后的伤心、思念、仇恨等内心情感,化妆师在原有造型基础上为演员添加了一付麻粽色的络腮胡,从而使人物在丧女前、后的造型上有了强烈及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人物在剧中都经历了社会动荡,在这段岁月中他们的年龄变了,性格变了,心态变了,所以形态和容貌也变了。为了刻画这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我们特别着意于面部凸凹的变化,明暗对比关系,使面部松驰的肌肉、突显的骨骼和深深的皱纹都有强烈的立体感,造型不仅有沧桑感,更能把人物内心的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以上技术的运用,即使化妆师头脑中的形象构思十分完美,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无法体现在演员脸上,化为形象实体。
可见,化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塑造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社会生活是创造艺术的唯一源泉,戏剧舞台化妆也需要参照社会生活,一切艺术也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并感悟到的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并打动我们的情感。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