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实现“三个转变”

2014-07-07卢亮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6期
关键词:用书教辅文本

卢亮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挥笔疾书,忙于记录。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能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阅读水平和素养吗?从最近几年高考中文本阅读得分率的“居低不上”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不是“授之以渔”,更多的是直接“授之以鱼”,学生并没有掌握阅读文本的一般性规律,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内容掌握了一些零星皮毛罢了,积累的是文学知识,却没有提升阅读水平和素养。新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文本类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欣赏、感悟文本,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与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习惯看教辅到学会读文本

相比较十多年前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文本阅读教学,当下最为直观的一个改变就是教辅用书的普及。过去,语文教师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也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除了研阅文本和仔细听教师讲解外,很难从其他渠道增加文本的相关知识和详细解读。现在,随着互联网和教辅用书的普及,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文本的解读。可以说,当下教师客观的教学资源的占有量与学生学习资源的拥有量并没有多大差距。此时,如果语文教师还是按照教参上提供的辅导设计教学,按部就班地布置预习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讲解文本主旨内涵等,学生不会有太大兴趣,教师也显得不明智没水平。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加习惯性依赖教辅用书,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无效没意义。

但是,依赖教辅用书,学生对文本就真正理解了吗?就能真正通过教辅中的现成内容提升自己阅读文本的能力吗?答案显然不是。学生在教辅中得到的只是一种对文本概念性的解读,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获知”行为,而不是学习思考行为。作为语文教师,其文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不是告诉学生文本讲的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读文本,真正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去体会作者在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并最终实现对文本思想的感悟与共鸣。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由习惯看教辅到学会读文本?关键是要科学设计文本阅读步骤,不被教辅用书所限制。

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篇老课文,如果教师单纯地按照教参上设计的内容进行教学,我想学生不会去认真阅读文本,而只是去摘录和记忆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文本教学步骤:在预习环节,我要求每位学生精读文本,写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论点和思想的五个关键词,并用一句话说明理由;在文本教学环节,我要求学生现场编排话剧,就三种人走进“大宅子”的情形进行表演,学生结合文本设计各种表情和语言;在课后练习环节,我要求学生以“今天,我们是该拿来还是送去”为题,结合鲁迅写作背景和今天的时代背景来进行阐述。这三个环节内容的设计,在任何教辅用书和互联网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必须在主动阅读文本、精心研习文本后才能最终完成。这样的阅读教学,就自然而然将学生从教辅用书中“拽”了出来,真正回归到文本中去了。

二、由习惯听讲解到学会提问题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语文教师最怕遇到的情况就是学生“没问题”。“没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什么都懂,更不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没问题”是习惯使然,学生已经习惯教师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不能不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悲哀。毋庸置疑,教师的“教”即讲解,也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要有知识的积累,更要有“好问”精神的体现。课堂上,学生敢不敢提问题,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就问题进行主动的探讨,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么是学生没问题问或者习惯性地不问问题,要么是充斥着一些简单、浅层次的问题解答。试想,这样的阅读教学又怎么能真正让学生领会文本内涵,提升文本阅读的素养和能力呢?

其实,习惯听教师讲解本身不是坏事,至少证明了学生有深层次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将这种兴趣和欲望主动表露到课堂上来,主动提出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才是文本阅读教学的关键。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抽丝剥茧、一步一步解读文本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围绕文本提问题,关键在于放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解读文本的主动权,宽容和赞赏学生在此过程中所犯错误、幼稚行为和探索尝试,激励学生更深层次解读文本。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有耐性,并且适当示弱,在关键时刻加以合理引导即可。日积月累之下,学生才有可能有兴趣提问题,勇于提问题,并逐步变得会提问题。

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提问的:同学们,老师有点看不清文中的关系,总觉得故事越传奇,真实性就越不可靠。你们能提出对这篇文章真实性的质疑吗?我故意示弱,吸引不少学生主动去思考文本,提出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文中烛之武难道才是真正的“铁齿铜牙”吗?凭借短短百字的说辞就能将准备充足的强大秦师退走?烛之武是秦师退走的真正原因吗?根据这个提问,大家进一步明白国家利益及地缘政治才是秦师退走的根本原因。这样就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

三、由习惯纯欣赏到学会动手练

应该说,高中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是喜欢的,这也是读者对于优美作品与生俱来的一种欣赏。这种欣赏本来可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很遗憾,不少语文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简单将这种欣赏看作是喜欢语文课堂或语文教学,事实上两者的内涵是大相径庭的。学生喜欢阅读文本不代表喜欢语文课堂,学生能欣赏文本不代表欣赏文本阅读教学。同样,在这种不正常的认知下,学生的行为就变成一种对优秀文本的纯欣赏,正如欣赏优美动听的歌曲,不代表就能自己唱出优美的歌曲一样,这种纯欣赏也并不能为学生在提升阅读素养上提供更多裨益。

因此,要以学生这种欣赏为契机,不仅仅使之变为一种内在习惯,更要外化为一种自主学习和提升阅读素养的行动自觉。在具体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去融入文本,不仅仅是欣赏,更是动手模仿操作,以此来强化感悟,增加经验,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素养,正如在欣赏完好听的歌曲后,跑到练歌房去唱卡拉OK一样,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音乐素养。

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着力引导学生提升自主阅读的水平,真正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学会用练笔的方式将自己融入文本。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用书教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非法劣质教辅须严打
是谁对书不敬
吃书与用书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新疆:不得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教辅出版,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