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情表》抒情说理艺术浅析

2014-07-07许柳明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6期
关键词: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许柳明

“表”这种中国古代文体,又称“奏表”、“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上书的称谓有多种,大多与上书内容有关,常见的有“奏”、“议”、“表”、“章”等。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对章和表两种文体进行了区分,他说:“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可知章这类文体,公文性强,不应有更多情采,而表带有倾诉衷情的性质,有表现其情质文采的余地。也就是说,章表虽同属“造阙”“致禁”(向皇帝上书),但表文相对而言具有更多的文学色彩。李密的《陈情表》,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就晋武帝召他出来做官一事,陈说他不能立即应诏赴职的原因。但此文既然是向皇帝上书,陈说的又是“辞不赴命”之事,说白了就是要抗旨,如果言辞稍有不慎,将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李密用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陈情于事,至真至性,以情相动,以理相晓,“自尔悲恻动人”(《古文观止》),最终上恸天听,名传千古。据说晋武帝览表深为感动,不仅答应他的请求,还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孝友传》更是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

李密究竟是如何陈情说理,打动晋武帝,达到自己表文的目的呢?

一、 陈说身世,以苦动人

李密在表文第一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自己幼年时期的身世悲惨,落笔酸楚。接着分述自己命运的三悲:“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此一悲,幼年失去父母之爱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此二悲,亏了祖母的慈爱、关怀和照顾才侥幸长大成人,更让人心生恻隐;“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此三悲,凄苦的生活现状不仅让人为李密的处境落泪,更是一笔双关地陈说了自己“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文章情理并发,感人至深,为下文的陈情说理做好了铺垫,也为争取晋武帝的同情打好了必要的情感基础。

二、 叙述难处,以忠动人

李密在文章第二段中开始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但这一段中李密在语言外象上表现的是“孝”,但内核体现的却是“忠”。要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最重要的是表忠,因为“忠孝不能两全”时,帝王肯定看重的是“忠”。所以李密在第二段一开头便用了“圣朝”和“清化”两个词,这词是晋武帝最受用的,再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任”的经过和原因:即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以最大的忠诚打动皇帝,消除疑虑。接着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寻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甚至“欲奉诏奔驰”,表明自己要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些言辞,也是晋武帝最爱听的。最后才讲自己处境的艰难:“切峻”“责臣”“催臣”“狼狈”等词把自己的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窘困摆在皇帝面前,再一次让人心生同情。

三、 剖白心迹,以真动人

陈说了自己的苦和难,是否就可以彻底消除皇帝疑虑,使其收回成命,准许自己的请求呢?还不够。生性多疑的晋武帝最担心的是那些旧朝之士为了名节找理由拒绝朝廷的征召,这点李密自然不可以忽略,所以他在第三段向晋武帝真情表白:“臣少仕伪朝,历职郞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表明我以前一直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这里面的“伪”用得极妙!让晋武帝明白自己对旧朝廷的决裂姿态和对新圣朝的一片忠诚。而“名节”一词则再一次直接真诚地表明了自己“辞不赴命”的原因绝非为了清高守节,而是因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四、 委婉表奏,以理动人

苦情说了,难处说了,真心表白了,是不是该完结了呢?不一定。皇上一言九鼎,岂可轻易相改!这时得说理,当然皇上面前讲理不能说多,多了就坏大事,掉头只在皇帝一瞬间的念头而已。怎么说理?李密处理得极为精妙:一是在第三段中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也将自己的言行巧妙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二是在第四段中做了最精彩的理由陈述——一个折中的办法:“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样的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可谓有理有据,情真语切,入情入理,令人不禁动容了。

五、 极状忧惧,以弱动人

李密在陈述了“我苦”、“我难”、“我诚”、“我真”、“述理”之后,最后一点是他最成功最出彩的地方:讲出“我怕”——即本文在最后一段中说的“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其实本文很多地方都暗示出自己的“惧”: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之情,最后是自己上书等待皇上定夺时的“怖惧之情”。为什么讲这一点?“辞不赴命”就是抗旨,而抗旨对于手段狠辣的司马氏来说将召来什么的结局李密自然无比清楚。这时如果不以弱示之,不讲出心中的畏惧,那就会前功尽弃。

总之,李密在《陈情表》中委婉尽情,动人至深。全文紧紧抓住了司马氏的心理特点,按照儒家所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道德准则陈情说理,站在完全符合封建统治者阶级利益的立场上来请求“辞不赴职”,终于达其所愿,可谓一篇精彩的赎命之作。

(作者单位:岳阳县一中)

猜你喜欢

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满奋畏寒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陈情表》新读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