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下的真相
——蒂姆·伯顿的电影人物塑造方法研究
2014-07-07黄星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2
⊙黄星[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2]
院校平台
面具下的真相
——蒂姆·伯顿的电影人物塑造方法研究
⊙黄星[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2]
推介语
海德格尔曾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光影斑斓的“第七艺术”给予生活更多如梦似幻般的诗意。电影是什么?是巴赞扛起的真实美学旗帜,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缱绻旖旎的梦境,还是詹姆斯·卡梅隆瑰丽壮阔的世界。写实,造境,传神,雕刻时光抑或寄放情感。灯光熄灭,故事上演,变了调的挽歌,成了谜的结局,早已冷却的,又沸腾起来。面对无解的生活,电影将答案指向浩瀚的宇宙,也存放在汹涌的内心。商业社会语境下,被票房挟持的当代电影,似乎有了更多层面的标签与定义。艺术与娱乐,作品与产品,在光怪陆离的后工业时期,谁能领衔,演绎一出荡气回肠的时代心曲?本组七篇文章,题材从天马行空的好莱坞巨制到充满市井智慧的“港式”喜剧,从冷静细腻的当代史诗到绰约多姿的泰式电影。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才精雕细琢了帧帧画面,也是出于对电影的痴迷,才深思熟虑了字里行间。
蒂姆·伯顿是好莱坞著名的“鬼才电影大师”,他的电影以塑造各种鬼神莫测的人物而闻名。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伯顿凭借天马行空的视觉设计理念和童话般浪漫梦幻的想象力征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对伯顿的电影人物研究,应该从揭开其电影人物的面具入手。出人意料又精心设计的人物是伯顿电影世界的最绚烂迷人的风景。
蒂姆·伯顿人物塑造哥特视觉设计动画
蒂姆·伯顿是电影界公认的“鬼才导演”,其担任编剧和导演的影片无不蕴含着绚丽多变的丰富想象和触动心弦的脉脉温情。蒂姆·伯顿的内心世界仿佛是一个充满童话的城堡,住在城堡里面的主人公被他介绍和诠释给全世界。在他的每部影片中,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些人物来发展的。在这些伯顿式人物的身上,集中展现了另类、丑陋、诡异、荒诞、冷漠、黑暗、哥特、抑郁等性格。同时,这些人物却又忧郁、浪漫、华丽、优雅、孤单、性感、善良、纯真。伯顿把这些看似冲突和矛盾的特质全部糅合到一个人物的身上,又鬼斧神工地贴切和谐在角色身上。这种对峙又和谐的人物塑造成就了伯顿的专属方式。就像希区柯克成为了“悬疑”的代名词一样,蒂姆·伯顿的人物成为了“哥特风格”的典型代表。
剪刀手爱德华、蝙蝠侠、爱丽丝、僵尸新娘、污点男孩、科学怪人、小丑、法师、鬼怪、人猿、理发师……这些震惊影坛的经典角色都来自伯顿的作品,让伯顿的电影具有了浓厚的个人风格,也让这些夸张、怪异的人物成为了影坛经典的形象。甚至连演绎这些角色的演员,也因此走红,比如著名影星约翰尼德普在成功饰演角色剪刀手爱德华之后家喻户晓,女演员海伦娜也因为多次参演伯顿的电影而形成了自己黑色幽默的演绎风格,而这些角色也使得“伯顿笔触”①在电影中应运而生。这些真实的人物都隐藏在层层厚重的面具之下,本文将揭开面具,袒露这些人物的真相,也展示伯顿塑造人物的独门秘籍。
一、标新立异的视觉设计
蒂姆·伯顿对一个角色进行肖像塑造,是以这个角色的整体形象给观众最大限度的视觉冲击为坐标的。人物的外貌特征、服装造型、色彩光线以及内心情感都是他塑造的重要方面。
丑陋和残缺是伯顿电影人物给予所有观众观影时的第一印象。不论是科学怪人还是红桃皇后,都以一种畸形或者是龇牙咧嘴的造型出现,这已然成为了伯顿电影中映射世界的符号化人物的共同特征。但是这些丑陋的外表在伯顿看来都是完全不够的,人物要想成为亮点,必须还要面临着身心残缺的考验。无论是他笔下的爱德华或者是大法师,小男孩或者是外星人,都无一幸免地表现为身体的残缺或者是心灵的残缺。身体的残缺表现在肢体或者表达能力的障碍上,而心灵的残缺体现在人物缺失家庭温暖。而这种丑陋和残缺的后遗症就是内心的孤独、忧郁以及对暴力行为的压抑。伯顿镜头下的这些主角大多一开始都离群索居,和外界没有任何沟通和交往,因此保存着内心善良和纯洁的可贵品质,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角色多会因为自身残缺不被接纳,而最终逃离。一个如此不完美的角色,往往勾起了观众对自身缺陷的下意识地关注,从而对主角产生一定的理解和同情。荧幕内外的两个不同客体,在同样时间,因为下意识里对未发生的类似遭遇的恐慌,而在思想上完全融合。这样的一种情感共鸣迫使观众追随主人公的境遇,产生了强烈的情绪跌宕。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外表最简单的面具,这个丑陋又残缺的人物塑造点,已经使得伯顿找到了观众和角色沟通的桥梁。
人物极度消瘦的体型和膨胀的肚皮以及放大到不成比例的眼睛,这都源自于伯顿深切的动画情节。动画师一般在创作角色的时候都会选择夸张地表现一个角色的个人特点。而伯顿对主人公形体上的共同夸张特点就是消瘦,这个个人喜好甚至蔓延到了蝙蝠侠的身上,这个角色在原有的漫画造型中是无比强壮的,如今他在伯顿的新型演绎下,也成为了比较瘦弱的黑衣人②之一。伯顿很少用语言来塑造角色,他让角色用双眼和表情代替语言更生动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比如剪刀手爱德华站在黑暗的阴影中,这个造型和场景的搭配原本阴暗恐怖,但是人物的双眼闪现的却是纯真和希望。这种美好和恐怖的中和,使得最初的诡异变得像一个天真的恶作剧。
黑色这种层次感不强的色彩,基本在伯顿的作品中担任了主要色调。不论是从服装、化妆和场景设计上,黑色就像是一个阴影,漫步在伯顿的童话世界中:一身紧身黑衣,披着黑色的斗篷,徘徊在城市夜晚上空的侠客;黑色的乱发,浓重的黑眼圈,诡异的黑嘴唇,举着黑色剪刀手的爱德华;黑色高头大马上,一个无头骑士的黑色剪影;黑色西装,黑色礼帽,黑色眼珠的僵尸新郎;来自黑色世界的南瓜王子;黑色盔甲的火星怪物;黑色自由女神像的人猿星球③等等,这些黑色被伯顿变着花样地用在他的每部电影里,使原本简单阳光的童话故事披上了另类的色彩。这种对黑色文化的狂热爱好源自于伯顿对哥特文化的理解。哥特风格被用来形容文学上那些以黑暗地点为背景的神秘冒险故事。伯顿用它来渲染黑暗和死亡的影片风格,用代表悲伤和痛苦的黑色来展现人类精神世界的黑暗面,同时也用这种黑色来对比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纯洁。这种哥特文化的渗入,让色彩赋予了角色深度的审美意义。伯顿通过对黑色的描绘和运用,暗示和引导了观众的心理,使观众的审美情感发生了变化,由对黑色的排斥变为同情,从而更突出了影片的主题性。也使得伯顿在塑造人的外在形象方法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征。
二、动画大师的色彩演绎
蒂姆·伯顿对定格人偶动画的不断追求,源自其之前在迪斯尼的动画工作经历,而这样的经历也注定了伯顿在电影创作中一直倾心于动画元素,走上他的成人动画之路。动画在伯顿电影人物的塑造方面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他的人物外形全部都采用了动画的夸张手法,不论是红桃皇后骇人的大额头还是一头乱发的爱德华,一目了然的典型动画手法使得这些人物具有了让观众过目不忘的魅力。加之真实场景和动画人物、动画场景和真实人物的特效混搭。让伯顿的电影作品从视觉上更加突出人物和场景的关系。就像《剪刀手爱德华》中小镇里造型相同颜色迥异的汽车洋房、外表不同内在相同的妇女形象。这个真实的世界仿佛是一个机器制造出来的世界,给人光怪陆离之感。《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工厂内外的场景与角色的塑造都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设置,工厂之外的世界是死气沉沉的,人物都是黑白灰的,而工厂里面的世界是童话的,人物的设置上也比较卡通夸张,画面选取比较鲜明的色彩冷暖对比。伯顿塑造人物也运用自如,《理发师陶德》中陶德的头发就采用了黑白两种颜色,象征了主人公亦正亦邪的两面人生。可见,让观众感受颇多的并不是色彩本身,而是色彩的价值。在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塑造爱德华的颜色是冷色调黑色,这在视觉上已经充分暗示了角色的未来宿命。同样是生活在小镇上的妇女们,伯顿却赋予了她们五颜六色的浮华之色。在爱德华的眼中,真爱的女孩是白色衣裙的天使,这一黑一白的悬殊对比,也揭露了两人最终不能走在一起的残酷现实。在《僵尸新娘》和《圣诞夜惊魂》这两部动画电影中,伯顿更是运用了一种错位的色彩来塑造人物。原本有色彩的活人变成黑白,而死人却拥有了色彩,这种反差讽刺了虚伪的成人世界,也歌颂了爱情不死的美好主题。伯顿不仅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用物化的色彩表达了出来,更是用这种色彩上的错位和反差对比达到了一种人性上的平衡和牵掣。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动画在电影中多以3D为主。但伯顿却坚持用二维定格动画的方法来进行影片的拍摄。在伯顿的童话世界里,三维电脑制作出来的人物仿佛因为追求快捷生产或者视觉特效而显得冰冷。二维动画尤其是定格偶动画虽然吃力一些,但更能显示出人物特有的笨拙和质感。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也是一位拒绝用三维电脑来制作人物的导演,他认为用画笔亲手描绘出来的人物才更有灵性和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最多只用三维来对场景进行设计,但从不用三维动画表现人物。这两位动画大师在对待三维电脑制作人物方面,不谋而合。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在美国上映时,伯顿在电影院外设计了两条巨型的爱丽丝的腿,在这个庞大的肢体面前,真正的人类显得那么弱小,这多像电影中爱丽丝初次到达童话王国的情景。人物的放大,既在戏中,又在戏外。这种动画变为真人,而真人又成了动画的感觉,需既懂得动画又了解电影的富有深厚功底的导演才能应付自如。
三、欲扬先抑的心路历程
在伯顿的电影中,每一个成功的角色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这些带着怪物面具的角色内心也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人物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最终影响角色命运的走向。不言而喻,角色的心理活动更是塑造人物的微中之微。要想让一个俊男靓女在影片结束之后与观众产生沟通并不难,难在伯顿要塑造一个可以从荧幕中走到观众心目中的怪物形象。所以塑造的这个怪物角色,他的命运、经历与转折都必须牵引着观众的内心走向。
伯顿通常在影片的初期会设计人物和现实的冲突感。这种冲突感有些源自角色的自身缺陷,像爱德华的剪刀手;有些源自角色的内心缺陷,像《大鱼》中一直误会父亲的儿子;更有一些,是个人和现实发生矛盾,像一直追梦、但从不被世人认可的艾德伍德。在这些最初的矛盾之后,伯顿会安排典型情节中的典型人物遇到现实的突变而意识到自我的问题或者社会的问题所在,之后升华成长。就像爱德华的剪刀手虽然会伤及他人,但其杀伤力远不及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剪刀”,这就是典型的刻画动画人物时所采用的方法。伯顿塑造角色,通常采用欲扬先抑的心路历程书写,就如忠实反映人物内心深处最微妙的心灵萌动的镜子。《蝙蝠侠》里的反面角色小丑先生可谓恶行作尽,但故事最终揭示蝙蝠侠的一次意外失手使他变成了永远被人嘲笑的小丑,非理性的迷失造成了角色心理的扭曲,所以他开始报复社会。从小丑这个角色身上,人们照出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人误解的可笑形象。伯顿给人物赋予了新的形象以及意义,创造了崭新的意象。夸张变形的布景,浓重的妆容,风格化的表演,诡异的音乐互相结合起来,创造了伯顿的电影化意象世界。小丑的角色就如伯顿所塑造的众多角色一样,利用之后被无情的抛弃,作为伯顿导演自己童年阴影的又一次投射。这些不被理解、重视和接纳的人物坎坷、悲惨的命运被观众统统感受到了,共同的磨难把人们从互相隔离的孤独中解救出来,是伯顿个人情感融入主观作品的一次宣泄,也让伯顿塑造的人物更有说服力。伯顿对人物塑造的技巧,又一次虏获了观众的芳心。
在伯顿的电影中,一个角色丑陋或者弱小并不代表这个角色处于劣势。他更多的是想让观众通过人物的造型和动作来体会角色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波澜。在他的电影中,拜金、欲望等社会意象也成为了电影中孤独主人公内心病态心理对现实社会的投射。所以,伯顿的人物不仅仅只有夸张的外形和斑斓的色彩,面具下面隐藏着伯顿塑造人物的天才创意和良苦用心。理解伯顿的人物塑造方法,才能拿到通往伯顿童话世界的门票。
①伯顿笔触就是蒂姆·伯顿先掩盖后显示,穿透假面具、显露事实真相的艺术手法。
②本文指的黑衣人意为蒂姆·伯顿电影中塑造的大部分角色都是身穿黑衣,因此统称黑衣人。
③上述这些列举的人物均出自蒂姆·伯顿的电影之中。
[1][美]艾莉森·麦克马汉.蒂姆·波顿的电影世界[M].姜静楠,白娟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M].安利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张会军主编.风格的影像世界:欧美现代电影作者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作者:黄星,山西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