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枯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4-07-07蒋成杰
蒋成杰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都是教师们常说的话,可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却总是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坐在下面是蔫巴巴的,教师在讲台上是干巴巴的,教材也是干巴巴的,教师不知如何是好,学生也无所适从,语文变得不再可爱,而是枯燥麻木,全无表情。我曾到四所学校做过调查,语文课上学生趴台相当严重,总体超过10%,个别教师的课堂甚至达到50%。不少教师想改变这种现状却无能为力,最多靠一些与语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笑料”来调节气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语文课堂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原因。
首先,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信其师,才能重其学。要让学生信任你,你应该是一个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着深刻了解的教师。语文课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文学知识底蕴与积淀,同时又具有传统与现代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素养,对历史、社会、未来具有自己的视角与分析、判断,并且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敏锐的生活触觉、人生体验。语文课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人文思想的熏陶、传递,也是精神的冶炼。人格魅力乃是新世纪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只有我们自身具备了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才谈得上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否则,你如何能真正理解孔子的积极态度,庄子的超然哲学,陶渊明的傲骨,杜甫的忧愤……又如何将这些精神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所以,塑造自己,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的专门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是一位“杂家”,特别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应该主动学习,与时俱进,与“生”俱进,学习新的思想、方法,了解科学、技术、艺术的发展变化,了解当代文化、娱乐生活,这样才能可敬、可亲而又可爱,从而语文课堂也才能生动起来,恢复其应有的魅力,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名家无一不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二,媒体的对比影响强烈
社会媒体的多样性,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到厌倦的原因之一。媒体的力量是多元的,它在人们心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现代通讯信息非常的便捷、多样、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改变着教育的理念,改变着教育的方式。曾几何时,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于是,学生和教师的面前,又洞开了一扇窗,又出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然而,几年过去了,有的人对这一新生事物仍然不予理睬。教师小时候没有电视、网络,连电影也很少看到,有的只有广播、报纸,广播里也只有特定的时段才有我们喜欢听的小说评书、广播剧,我们很重要的思想源泉、知识源泉都是学校的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那时候,学生当然对语文课堂趋之若鹜,心向往之,语文课堂常常带给大家思想的冲击,情感的碰撞,语文课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影响着大家的兴趣和习惯。但是现在呢?学生每天回家,丢下书包就会打开电视或电脑,电视上什么时段都有古今中外的电视剧,还有影视频道、体育频道、各种讲坛,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网络则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且应有尽有,充满着各种诱惑。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参与其中,互联互动,这一点对青少年可以说有着魔力般的吸引。相对于外面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相对于当代社会各种发达媒体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确实显得单调乏味,在这种形势面前,我们必须积极利用一切媒体工具来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情引趣,营造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学;直观形象、突破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优化教学、扩充容量,让学生动脑地学。多媒体教学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恰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不足。
第三,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
虽然近些年我们的语文教材做了某些调整,增加了一些新的篇目,但整体来说还是内容较为陈旧,相对社会发展来说,显得滞后,有些篇目甚至让学生难以理解,思想内容与现代社会相差巨大,而很多文质兼美,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文章未被选入。如果说教材滞后是较难改变的,那么语文教师的自主性就应得到尊重和发挥,可现实是尽管口头上鼓励教师不依纲靠本,鼓励教师突破教材,甚至倡导校本教材,但事实上,上有高考的指挥棒,下有各地的统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哪敢怠慢,怎敢妄动。普遍的现实是,极个别的改革派教师只是作为点缀,千千万万者仍是抱着统一教材不敢放手。如果从上面的政策,到地方的组织都能适当放宽的话,教师的自主性也许会激发起来,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与时代,而不总是现代的那几个著名作家。当然,主张教学贴近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愿意阅读,乐于投入思考,玩味其中思想与艺术。“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提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和社会生活脱离,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强制他们一味地接受语文训练,那必将枯竭他们的思想情感,也必然影响他们语文能力的形成。
第四,教学手段相对单调
除内容之外,教学形式的单调也是造成语文课枯燥的一个外在原因。虽然我们的设备先进了,技术也逐渐普及了,但大家的思想、意识没有跟上,更何况在不少欠发达地区,不少学校多媒体教室数目有限,为数不多的多媒体教室成为了学校“作秀”的一个重要场地,上公开课、验收课就用一下,显示一下学校和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平时上课还是老样子。远远未发挥其优势和潜力。如果使用得当,合理地引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大大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与效率。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拓展相关教学内容,利用网络技术增进互动与讨论,如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社区等常用网络工具,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写作的热情,这已经成为部分教师的成功实践。
第五,学生主体作用未发挥
在语文课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除了公开课、评优课、比赛课、观摩示范课、检查验收课等形形色色的“表演课”之外,平时的语文课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吗?所谓学生“主体作用”,最重要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深入实践,从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增强素质,可现实教师往往还是沉醉于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虽然“满堂灌”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可课堂教学往往还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自己喜欢的,考试会涉及的,就大讲特讲,面面俱到,试想这样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了吗?语文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人人都知道,可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读、写、说的机会有多少呢?听课听课,一个“听”字,道出了课堂现状,学生9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听,甚至可以说是毫无选择地被动地听,这也无怪乎会有这样一个离奇的状况,往往语文成绩好的,并不是语文课上听课最认真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语文实践更多地是在课外自主完成的。课外阅读面广,喜爱写作的学生也都知道这样一个规律,语文是练出来的,读出来的,而不是听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难道不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讽刺吗?课堂上教是为了学,学才是目的,学是学生的学,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发动者、帮助者、支持者、激励者、组织者。有了观念上的转变,还要有方式方法的更新,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阅读、讲演、写作的舞台和天地,那学生的自主性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和发挥,语文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主阵地,才能让学生这个主要演员在舞台上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语文课堂的兴趣培养与激发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以上只是从宏观上谈一谈对中学语文课堂现状的认识。面对“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质疑与责难,每个语文人都应放开心胸,自我革新,早日还语文教学一个明媚的春天。
(作者单位: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