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学段科普说明文教学初探

2014-07-05陆卫祖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说明文科普石头

陆卫祖

苏教版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科普说明文寥寥无几,因为所占比例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那么,第二学段科普说明文该如何教?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简单的做法。

一、从学生出发,让情趣味充满课堂

(一)关注文体,从文体出发

仔细揣摩中年级的科普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有些课文童话色彩非常浓厚……编者在安排此类文章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科普文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例如,教授《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小稻秧脱险记》等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并有感情地朗读,让“水上飞机”“小海鸥”“卫星”“台风”“小稻秧”“杂草”等形象更加鲜明,进而引导学生在童话的世界中趣味学习。

(二)巧设疑问,从导入出发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渐渐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将学生的好奇心推向高潮,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在教授《石头书》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同学们,你们平时看的书都是用什么做的呢?你们看见过用石头做的书吗?看到用石头做的书,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如,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笔者巧妙地利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抛出问题,吸引学生阅读;再如,教授《恐龙》一文时,上课伊始,笔者出示各种恐龙图片,提问:这些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可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了呢?课一开始,便使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二、从文本出发,让生活味走进学习

科普性说明文以介绍为主,内容较为枯燥,而且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为缺少体验,所以很难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因此,要想教好这类文章,必须从文本出发,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具体事物,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一)变“抽象”为“形象”

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杂草、除草剂等农业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概念抽象,难于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一些鲜明的图片资料,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又如,《石头书》中有这样一句:“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层层的岩石图片和厚厚的书籍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由于这些形象化的手法,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课文自然就变得简单易懂了。

(二)从“遥远”拉回“现实”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将越来越多。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一句,笔者通过QQ视频通话的过程,让学生和远在外地工作的家长通话,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进而理解了: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因为教学方式新颖,可操作性强,所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从文字出发,让语文味浸润课堂

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策略是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细细品味之下,我们常常能在简单的语言文字之后寻找到诸多的语言因子,让浓浓的语文味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一)咬文嚼字,读出语文味

读,是语文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的最佳方法之一。王崧舟老师说过:文本细读要“沉入词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总会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好好去“品”的词。

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采用了新颖的“配音朗读法”,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师引读: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生接:一挣)师问:“挣”是什么样的动作,能不能做一做?进而说明,“挣”的时候要用很大的劲儿摆脱。因而,学生在朗读这段文字时“挣”字读音较重。

又如,该教师在指导朗读“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这句时,采用了比较法朗读方式:

生: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

师:你觉得哪一句回答更得体?为什么?

在学生读完一遍之后,教师加大难度,让学生看着屏幕配音朗读,加上学生对前面课文的理解,他们读得都非常投入。而且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设计了三个读书层次,即读书表现层次、口语表达层次、配音表演层次,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自读自悟,语文味十足。

(二)刨根问底,问出语文味

科普文的语言文字简洁,而且一些科技术语、专有名词,对于已经是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有时也难以理解。比如《航天飞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只有感受到“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路程的漫长,才能体会出航天飞机速度之快。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呢?

师:同学们,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你平常怎样到学校的呢?

生:妈妈用电动车送、爷爷奶奶用三轮车送、爸爸用摩托车、汽车送……

师:都是固定的吗?

生:有时爸爸送,如果爸爸没时间就爷爷奶奶送。

师:你觉得谁快一些呢?

生(笑着回答):当然是爸爸快啦!

师:同样的距离,只是不同的交通工具,一下子就分出了高低。这好比就是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的区别了。

教师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追问,一下子就让学生对航天飞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难了。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奇葩。在教学中,只要教师乐于实践,勇于探索,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朗读,就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也更能让学生喜欢上科普类的文章。

(责任编辑:符 洁)endprint

猜你喜欢

说明文科普石头
说明文阅读专练
别小瞧了石头
科普达人养成记
石头里的鱼
科普连连看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科普连连看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