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智慧的作文教学
2014-07-05冯薇
冯 薇
(营口市西市区启文小学,辽宁 营口 115000)
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兴趣领先,乐于表述;突出个性,鼓励创新;贴近生活,引导实践;夯实基础,读写沟通;合作分享,共同提高”等崭新的习作教学理念。几年来,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习作教学质量,也为了达到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的目的,我们从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入手,重视生活体验,努力探索创新习作的教学策略。
一、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变革作文教学的源头在于教师自身。以前的大师,像鲁迅、老舍等人都是先成为作家,然后才被聘去教书的,我们的习作教学就需要有一大批勤于读书,善于写作,有较高文学素养的教师。因此,为促进教师的阅读,我们每周二专设阅读时间,校长向教师推荐书目,如《读者》《智慧背囊》《怀揣着希望上路》《素质教育在美国》《高考满分作文评析》等等。这里既有教育专著,又有文学作品,因为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让教师受到教育,而是得到熏陶,找到乐趣。同时,我们为教师的表达开辟渠道,如党员的《火红的七月》,青年教师的《采撷札记》《教育周记》,每月选拔优秀的随笔刊登在校刊及校园网上。此外,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坛是我校多年来坚持的校本培训特色活动,每期论坛活动内容都经过精心组织,有专家讲座、观评习作录像课、专题论坛、读书沙龙等。我们相继学习了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全国各地的作文教学流派,智慧作文的新理念,也研讨过作文学习后进生的转化方法。每一场论坛都是一场精神的盛宴,每一次精辟的解读都让我们陶冶情趣,笃志明思。就在这样的论坛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悄悄地发生了变革,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言行,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我们相信,教师爱读善写才有可能教出同样的学生。
二、顺应儿童言语心理,生成作文教学智慧
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愉快的情绪,焕发出巨大的热情,才能写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文章。习作教学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训练,形成学生积极的写作心态。
首先,我们借鉴我国古人的作文教学经验,先让学生从写“放胆文”开始,不限内容,不限格式,让学生自由写作,以消除对写作的惧怕心理。如:张坤老师指导的《介绍我自己》一课,一是通过游戏《宝盒探秘》引发兴趣,二是通过出示学生熟悉的明星漫画教学生如何抓特点介绍,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还有教师出示的三篇下水文都体现了让学生不拘泥形式写放胆文。其次,我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出一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体系。
(一)结合言语交际需要,进行序列日记训练
要求低年级学生写一句话日记,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当天所做的一件事或自己的一点感受;要求中年级学生写观察日记,每天用一段话描写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或自己的所思、所感;要求高年级学生写接力日记,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每周轮流写一篇日记,每位同学在写日记前阅读其他同学的一篇日记,写上一两句评语,一周后小组交流,由组长写好总评。
(二)创设言语交际情境,进行序列应用训练
结合开展的活动,抓住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每举行一项活动,就结合该活动进行系列言语应用训练。例如,组织清明节活动,可设计三个言语交际的情境:一是代表大队部写一份活动通知;二是为学校各班级画一张活动路线示意图,写一篇路线说明;三是写一篇介绍烈士事迹的短文,向其他同学介绍。
(三)根据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序列学科渗透
根据各门学科与作文训练的联结点,充分发挥作文的表达能力,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如自然课实验后,自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报告,语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实验的准备情况和实验后的感想。
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有成效;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有道路。我们对习作教学有所思考,才能生成教学的智慧。
三、发挥作文的交际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此,我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平时,我们的作文课不局限于教室里埋头作文,而是把学生带出校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河北素质教育基地,亲眼看一看基地师傅是怎样种植果树,采摘果实,养殖小动物的,亲耳听一听基地工作人员为同学们介绍种植、养殖的过程,体会收获的喜悦;再如带领学生到花鸟市场去看一看集市热闹的情景,学着做做买卖;走进消防部队,与官兵联欢,向他们学学叠被子,整理内务等等。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就再也不会为无材料写而发愁了。
同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将自然、家乡、社会等各方面的比较典型的事物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如交通民警不怕风吹日晒坚持值勤,退休工人主动维持社会秩序,老师辛勤培育学生,清洁工人默默奉献等事情,以及日月星辰、树木花草、云雾霜雪、鸟兽虫鱼、瓜果蔬菜等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景象,通过媒体的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观察,从而积累习作素材,陶冶情操。
(二)一言一行总关情
作文教学就是要从作文的情感交流功能入手,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章。
例如,我校宋丽丽老师在进行二年级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一课的教学时,收集了春天的视频,让学生陶醉在美丽的春景中,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兴趣盎然,有感而发。如果教师每节课都能重视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通过创设情境进行习作教学,学生的习作兴趣就会逐渐产生。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也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思想。
再如,我们要求教师把写作文评语看成是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渠道。批改中,要把自己摆在学生的知心朋友的位置上,敞开心扉,力求与学生心心相印,情情相通。在用语上或肯定、鼓励;或设身处地、细心劝导;或充满激情、妙加指点。学生在教师的评语中获得的不只是作文技巧上的提高,情感上的呵护,更在运用作文进行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作文的无限乐趣。
四、读写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要使好的素材能在笔下流畅地表述出来,必须有方法,而这些习作方法的获得,绝不应只是老师概念化地传授。“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与写作必须形成一体,从而促进读写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语文教学“1+1>2”的整体功能。
(一)从读学写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如果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校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依托,找出每个单元中具有写作拓展价值的作文,精心选择文中读写结合点进行训练。
如教授《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现代诗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作者用“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两个同时对仗的比喻句写出了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对延安精神的追寻,教师就启发学生也仿造这种句子写一写。有的学生在文中写道:“像自由自在的鱼儿,在追寻大海的欢畅;像朵朵轻快的白云,在追寻蓝天的晴朗;像饥饿难忍的孩童,在追寻精神的食粮。”学生写得有板有眼,有条有理,还押韵了。
人们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会叶茂。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课内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作文教学放在一个大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中,为此,我们努力拓展阅读的途径,丰富阅读的形式。
(二)以写促读
写是一个思维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带有个性的新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教授第十册第四单元课文《田忌赛马》《晏子使楚》《冀中的地道战》等文章,学生了解到这些故事都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意蕴,他们靠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两个字──智慧,于是教师让学生以此为题写了读后感。在成文的过程中师生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那就是“智慧的无穷力量”。于是进一步深化了读后感的主题,就是“智慧往往创造出奇迹”。通过写,可以成就对一篇文章或一组文章的理解和体会的深加工,产生的必定是更深刻、更新颖的思想。再如:李巍巍老师为突破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这一难点,就抓住了读写结合点,通过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文章中找出细节描写的片段,从中体悟写法,达到了以写促读的目的。
(三)综合读写
我校每周开展一节读写交流课,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指导、评析、美文欣赏,形成读写一体的综合语文实践活动。
如:张坤老师在教授《赤壁之战》之前推荐《三国演义》,学完之后,举办了“学三国,话三国”的主题班队会,还上了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课《小议三国》。学生通过一节节阅读写作课,丰富了语言,拓展了视野,学会了谋篇布局。
读写一体化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读写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读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练就了读写的真功夫,而且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作文教学既传承民族文化,又引领学生亲近母语,习得言语能力,增长言语智慧,并获得整个心灵的成长。因此,作文教学应当成为一种“有文化的教学”,具有文化的内在底蕴,具有超越任何模式和技巧的大家风范,走向大智慧和大气度。未来,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努力走向智慧的作文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