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生物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兴趣
2014-07-05柳菲
柳菲
【摘 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从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学习兴趣的维持以及探究性学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付诸实践,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兴趣培养 维持 探究性学习
重庆市从2010年就开始实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我们学校是农村高完中,起步稍微晚些。但通过近几年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学习和摸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愉快而自主地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学生才能对这个学科感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魅力”,不光是外表让人感觉舒适,还包括语言的幽默风趣,对课堂的驾驭,知道学生想要什么,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心。比如,在讲《细胞癌变》这一节,我在课前布置了四个问题,让每个大组分担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最后评选优秀的一组,当场鼓励。然后,通过“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细胞癌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既将课堂集中起来,又突出了难点。尽管我们是农村高中,但学生还是可以通过教辅资料,手机,网络等搜集信息,其信息量远比教师收集的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增强了你争我夺的竞争意识。
当然,要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做保障。不光包括本学科的教学知识和科技前沿,能够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让学生能够对自己产生信任和依赖;还包括对社会热点的了解,特别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在适当的时间还可以与学生像朋友那样交流热点话题,由于学生查询信息不是太方便,教师及时地了解热点的新动向,让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期待,期待生物课的到来。
其次,学习兴趣需要维持。兴趣如同“久入兰室,不闻其香”的嗅觉一样,有它不持久的一面,如果没有外因的激发,光靠内因的努力,就很难维持兴趣的持久。只有学生的自主努力和教师的引导同时作用,才能维持兴趣的持久性。
尤其是处在现在这样的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处处蕴藏着问题。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和敏感的生物学问题,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播放学生关注的视频资料,来维持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學敏感,学会思考和解释生物学问题,强化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开设生物学科,虽然是应高考的要求,但我认为在教书的过程中不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去教书。因为像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真正把心思用在学习上的学生不多,单纯的为了完成高考生物教学任务而教书的话,那生物课堂可能就类似于“休息课堂”了。只能从学生的需要着手,吸引学生的注意。据此,要多联系身边的现象以及新的生物技术等,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癌变?癌症是否会传染呢?为什么双眼皮的父母能够生下单眼皮的孩子?多莉羊和试管婴儿的诞生是一样的吗?连续使用同种杀虫剂,效果怎么越来越差呢?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等等。这样,将生物尽可能地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原理,能够逐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进而指导生活。
然后,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达到互相帮助,培养兴趣的目的。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们用了两单(导学单和练测单)。课前,可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向;课上,可以强化课堂新知识的训练,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课后,可以夯实基础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将以前的满堂灌模式,彻底抛弃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理科中的文科课堂就不在枯燥乏味了。同时,教师还要多关心学生,如上课迟到、精神不振、有情绪的学生,及时的送去关心和温暖,让他们知道,有老师在关注着。只要让学生喜欢了教师,自然他们就会喜欢上该学科。不用教师强调,学生们都会按时按量地完成相关教学任务。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安排有很多的实验,尽管我们实验室条件有限,我们还是可以开设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质壁分离及复原》,《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实验。将以前的讲实验变为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