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音感受”的生成方式及其价值内涵*

2014-07-05崔立霞

关键词:主体创作过程

陈 竹,崔立霞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播音感受”是播音主体(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经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认知,产生并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现象。[1](p140)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成方式,即线性生成和直觉式生成。播音感受属于播音创作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既涉及播音创作本质性问题,又寓于播音创作的基本创作环节之中,在播音创作心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播音感受的生成方式

播音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动态性。为了更好地指导播音实践,长期以来,播音学界对播音活动的研究都是从动态过程研究入手的。《中国播音学》认为,播音创作中的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是播音员因语言符号(文字的、声音的)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并主动体验产生内心反应的过程。”[2](p217)张颂教授认为,播音感受分为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并不是实在刺激引起的,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这正是由稿件引起的诸种感知觉的内心体验。……凡此种种,我们统称之为形象感受”。[3](p46-47)“播音中的逻辑感受,是符合思维规律的思维过程由播音员加以再体验获得的。……逻辑感受包括:并列、对比、递进、转折、主次、总括……多种感受,在稿件中比比皆是。”[3](p49)“形象感受中,就分布着逻辑感受的神经,而逻辑感受中,也充满着形象感受的血肉。……”[3](p52)。以上研究涉及“播音感受”的生成过程的诸多心理元素,对于播音主体依据稿件获得感受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对于播音感受生成方式及类型却没有做具体研究。播音感受的生成方式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播音感受这一播音活动独特心理现象研究的理论深化,也有利于进一步指导播音创作实践。

播音感受的生成方式一般有两种,即线性循环式生成和直觉式生成。无论播音感受主体采用哪种生成方式,播音感受的生成过程都具有完整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线性运动过程,感知、想象在前,理解、情感在后。如图1所示。

图1 播音感受生成过程示意图

(一)线性循环生成

一般来说,对于有工作责任心的播音主体,在有充分时间准备的情况下,都会采用层层叠叠的线性循环式生成方式。所谓“线性”,强调的是播音感受生成过程中,各心理要素生成的先后顺序,感知、想象在前,理解、情感在后。然而,播音感受生成方式呈现出一种“层层叠叠”的形态,即播音感受线性循环运动中,各心理要素之间所呈现出的状态是“层层叠叠”的,各要素之间所构成的关系是交互式的,互相渗透、互为前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感知中有想象,理解中有感知,感知中有理解,情感始终如影随形。这也是语言认知、理解的特殊性所致。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语言(文字的、声音的)理解必须借助语言感知才能真正完成,而语言感知又不能缺少想象、联想的参与。例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摘自徐志摩《再别康桥》

理解这段文字是从感知“河畔”、“金柳”、“新娘”、“波光”、“艳影”、“荡漾”等词汇开始的,而这种语言感知是通过想象丰满生动起来的。“夕阳下的河畔”、“婀娜的柳树”、“娇羞的新娘子”、“波光粼粼的河面”……,通过想象、联想,我们感知到了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美景,体味到作者触景生情的细腻心理变化,从而进入了审美意境,充分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情绪。如果没有想象、联想的参与,想要完成对词汇的感知就很难,播音主体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段文字的意境和情感。播音感受生成过程中的语言(文字的、声音的)感知一旦生成就包含着想象、联想和理解,而语言理解也必须在语言感知和想象的参与下才能真正完成。播音感受主体在进行语言感知、想象时,都会伴随相应的情绪、情感,在反复循环感知、想象、理解之后,主体一旦从整体上把握、理解了感受对象,就会生成较为准确、深刻的情感、情绪,这一刻播音感受才真正生成了。

(二)直觉式生成

所谓直觉式生成,是指主体借助直觉对感知到的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进行判断、分析、理解并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从而生成感受。由于时间、环境等客观因素,有些时候播音主体往往只能依靠直觉。我们发现,有经验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没有时间充分备稿的情况下,依然能较完美地完成工作任务。在没有备稿或没有充分备稿的情况下,似乎播音主体并没有时间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生成感受。实则不然,播音主体由于自己较深厚的文化积淀,较高的认知水平,经过长期经验积累造成的字形与字音,字义的紧密联系,使得播音创作主体产生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某种感受。这里所指的“感受”,实际上就是语感(接受系统的“读感”、“听感”)。有经验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都具有较强的语感,他们(她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把字、词、句(包括字音)所指的意义、形象和情绪、情感一一对应,“捆绑打包”储存在大脑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认知记忆、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便随时迅速调用。播音主体在创作时,一感知到这个字、这个词、这个句,就会马上唤醒大脑中储存的相应的认知记忆、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便迅速把握住字、词、句的旨趣和意蕴。仍以上一例句为例,播音主体可以借助“金柳”、“新娘”、“艳影”、“荡漾”等熟悉的词汇以及熟悉的诗歌体裁和句型结构,迅速调用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播音主体大都采用直觉审美方式生成播音感受。这种审美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感受”(尤其是“审美感受”)常见的思维方式之一。通过这种方式生成感受速度快但往往肤浅,或因没有很好地结合上下文而不准确,因此,往往给播音创作主体留下遗憾。

线性循环生成和直觉式生成这两种生成方式并不矛盾,而是依据播音感受主体习惯、节目需要等灵活变化的,有时也同时出现在一次播音创作中。

二 播音感受的价值内涵

长期以来,播音学界对“播音感受”在播音创作中的价值和地位一直很重视。张颂教授认为,“播音感受”是播音学、播音主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有声语言的基本表达规律是:目的是统帅,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其中,感受极其重要,处于关键的地位,决定能否掌握话语权、进入创作圈;……这些,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点”[4](p4)。傅程教 授认为:“在播 音实践中,感受,是极为重要的具有核心意义的环节。”[5](p45)

“播音感受”应该归属于美学范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审美感受。播音感受作为播音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既涉及播音创作本质性问题,又寓于播音创作的基本创作环节之中,它的价值不言而喻。本文将从传播层面、创作层面、表达层面、审美层面等方面来分析和阐述播音感受的价值内涵。

(一)传播层面:“播音感受”是播音主体确立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

广播电视传播过程有两个主体:传播主体(即播音主体)和接受主体(听众、观众)。从传播层面分析,传播线性模式中的传播主体(即播音主体)是传播活动的一个中心,播音主体“作为主体的内涵,是其在传播过程中,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所表现出的决定性和能动性。”[6](p36)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播音主体在传播中普遍存在主体异化现象,丧失了主体地位,丧失了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

播音主体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主体决定性和能动性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播音主体见字发声,有字无句,有句无章的“播音”,无重点、无驾驭、无变化,照本宣科式的“主持”等现象。造成播音主体异化现象原因是复杂的,但首要原因是播音主体在对文本资料进行理解感受时,由于缺乏或缺少播音感受而丧失了主体地位。一方面,“播音感受”生成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感受客体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而不是客观事物;另一方面,播音主体具有双重身份,他(她)是传播主体,同时又是感受主体。面对感受客体文本、资料如果没有生成播音感受,就会出现传播过程中的文本客体主体化现象,从而产生播音主体的异化现象。播音感受的生成需要主体较好的播音感受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对播音感受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有些播音主体对播音感受理解不准确,错把语言感知觉理解为感受,造成了播音感受过程的缺失,只能被动跟着原有的文字、资料、信息机械表达,完全丧失了传播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在传播过程中,播音主体应该“在与文本、受众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占据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6](p38)播音主体是否能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表现出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首先要看播音感受是否存在,是否生成?生成状态是否饱满?因此,从传播层面来看,播音感受是播音主体确立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

(二)创作层面:“播音感受”是主体进入创作实质性阶段的重要标志

“决定性的东西与其说是感受的表达,不如说是感受本身。这就是说,决定性的东西是一种内心活动,一种内在生命,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7](p4)从艺术创作层面来看,播音感受是主体进入创作实质性阶段的重要标志。播音活动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播音活动的创造性体现在播音主体内化过程(理解稿件——具体感受,使主体思想感情处于运动变化状态)和外化过程(行之于声——及于受众)两个阶段的许多环节中。但内化过程是播音创造最关键的阶段之一,而感受又是内化过程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关键。以有稿播音为例,通过感受把文字稿件或资料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思维观念、思想和情绪,这种转化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是播音主体创造活动的关键,也是衡量、判断播音主体是否创造的依据。播音内化过程,即主体理解稿件,具体感受,使自己思想感情出于运动变化状态的过程,实际就是主体感受过程。因此,播音主体的播音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首先看他(她)是否生成了播音感受,播音感受是否存在。播音感受活动是播音主体最具创造性的存在方式。

此外,播音感受还是播音主体创作独特性的源头,主体对自身个性形象的塑造,必须始于播音感受。播音感受过程是一个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当播音主体理解稿件、具体感受时,生成感受的那一刻,头脑中产生的思想、观念都是自己的,伴随的情绪、情感也是自己的,并且涌现了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表达出来的巨大的冲动。这些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是充分体现主体个性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播音感受活动是播音主体最具个性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只有借助播音感受,播音主体才能以鲜明、完整的个性形象出现并存在。

(三)表达层面:“播音感受”是播音表达的基础和动力

一般认为语言表达是一种外化活动,具有直观性,播音感受是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内隐性。然而,播音感受存在的表现特征是“内”与“外”的同生。正是这貌似看不见摸不着的播音感受决定播音主体是否能真正进入表达阶段。播音感受是一种前表达,没有它,播音主体的有声语言表达就找不到动力和依据,只能沦为“伪表达”、“无表达”。我们理解了播音感受对接下来的表达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张颂先生评价感受决定播音主体是否掌握话语权,也就不难理解了。

“认知——情绪——行为”是心理学常识性行为心理模式。无论是“有稿”还是“无稿”,无论是“备稿”还是“即兴”,播音工作都是一种行为活动,因此,必须先有感受,因某种想法,带着某种情绪才会展开行动。由于播音主体的行为都是任务行为,并不是日常生活中自己自然想做的事,因此,事先必须通过备稿、阅读资料、倾听、观察等文字的或声音的外界刺激,充分感受(内化阶段,即理解稿件,具体感受)才能真正激活自己,找到开口说话、进行表达(外化阶段,即行之于声,及于受众)的理由,从而把非正常的行为心理过程转变为正常心理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播音主体和受众才能处于正常交流语境中,顺利交流。因此,播音感受是真实、自然、准确、生动地进行言语表达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之一。

(四)审美层面:“播音感受”是“播音美”的发端和基础

对于播音主体和受众来说,进入审美层次的播音才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无论是播音作品还是播音活动本身,无论是播音内容还是播音形式,都应该是美的。然而,正是“播音感受”的生成才使播音真正进入审美阶段,并且不断发展和深化。

播音主体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创作主体。如果我们把播音创作分为内化阶段和外化阶段两个部分的话,在内化阶段,播音主体主要是审美主体,在外化阶段,播音主体主要是创作主体,播音感受正是发生在“内化”与“外化”的结节点上,并且一直保持到创作完成。因为播音感受的存在,使主体的内化阶段具有了创造性;因为播音感受的存在,使主体的外化阶段具有了审美性。因此,播音感受的存在在主体整个创作过程中,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使播音过程始终保持在审美层次上,为播音作品具有艺术性、审美性找到了依据和基础。播音感受的存在是“播音美”的发端和基础。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播音感受的价值和意义,播音感受的生成和存在在播音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1]陈竹.“播音感受”的内涵及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140-143.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4]马玉坤,高峰强.播音主持心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付程.论播音感受的特征与结构——兼论播音创作主体的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1995,(3):45-52.

[6]陈竹.节目主持人的主体意识及其价值内涵[J].现代视听.2011,(9):36-39.

[7][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主体创作过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一墙之隔》创作谈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创作随笔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