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4-07-05谢耀峰张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儿童组抗菌病例

谢耀峰张 郁

6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谢耀峰1张 郁2

目的分析鄂州市中心医院临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 ADR。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到的6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68例ADR报告中,男性(40例)发生率高于女性(28例),其中,儿科发生率最高,达39.7%;ADR发生的药物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占42.6%;其次是青霉素类,占38.2%;以注射途径给药引发居首位,共64例,占94.1%;ADR累及到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黏膜最为常见,占75.0%;转归中,痊愈37例,好转31例,分别占54.4%和45.6%。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仍普遍发生,应加强其监测并重视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减少甚至避免其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报告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有害反应[1]。药物都有双重性,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些非期待的药理作用。由于上市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越来越普遍,其发生率逐渐在升高。药物的种类、使用人群、给药方式以及生理病理条件不同等都会引起不同的不良反应。不可否认的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ADR监控工作的开展,其报告病例数越来越多,本文收集了鄂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6月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供临床合理用药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的6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均来自临床2013年1月至6月,由该院临床药学ADR监测小组在各病区收集所得。

1.2 监测方法 采用呈报方式,由医院医生、药师和护理人员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认真填写ADR监测报告表,然后呈报给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 ADR监测小组。

1.3 评价原则 按目前我国卫生管理部门ADR监察中心制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原则进行评价。

1.4 分析内容 本文中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情况、用药情况(怀疑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并用药),不良反应的表现及过程、不良反应的转归。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产生 ADR的药物和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

2 结果

2.1 ADR发生的年龄分布看,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儿童组(≤10岁),共29例,占42.6%,老年组(≥61岁),共9例,占13.2%;从性别看,男40例,女28例,其中主要表现为儿童组存在明显差异(表1)。

表168 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n,%)

2.2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大多采取的给药途径是注射给药,占本次报告不良反应的 94.1%;其次是滴眼途径给药占4.4%(表2)。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n,%)

2.3 收集的ADR报告病例,见表3。

2.4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本组68例不良反应中以皮肤黏膜损害居多有51例,高达75.0%(表4)。

表3 ADR报告人职业分布(n,%)

表4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主要症状(n,%)

2.5 从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来看,抗菌药物中 β-内酰胺类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为 80.9%,而其中以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数量大,品种多,ADR报告亦较多(表5)。

表5 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n,%)

2.6 不良反应的转归,见表6。

表6 不良反应的转归(n,%)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发生人群情况分析 ADR发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龄、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等,另外药品的使用经验也是引起ADR的主要原因[3]。

3.1.1 ADR发生年龄分析 从年龄上进行分析,理论上,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和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远高于青年人,但从本组病例统计数据来看,儿童组(≤10岁)的不良反应病例共29例,占42.6%,居首位;而老年组(≥61岁)的不良反应病例共9例,占13.2%。ADR发生的年龄分布,儿童组的病例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和该年龄段患者的生理因素有关,如肝、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全,该人群在药物使用中所引起的反应比成人较为敏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儿科门诊急诊量过大,医生用于每1例患儿的诊疗时间有限,造成不适当的诊疗。特别是一些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医生没有足够时间与家属沟通而听从家属意愿直接使用抗菌药物,这种现象较为突出。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较低,其原因可能如下:①过敏反应与机体免疫力有一定关系。老年人相对而言免疫力较弱,因此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其症状不严重;②与不同人群对待疾病的重视程度也有一定关系。大部分老年人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并未被发现。特别是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长期使用非处方药物,即便不良反应发生了,但若是不去医院,更是被忽视;③和老年人脏器功能的降低有一定关系。有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了,但其却误以为是自身脏器功能衰退所导致,也就是说原发疾病掩盖了不良反应,因此易出现了漏报现象。

3.1.2 ADR发生性别分析 儿童组性别差异性较高,男20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2.2:1,差异较大,与有关报道相符合[2],但性别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尚无定论,另本次调查的样本数量有限,因此尚有待观察[3]。

3.2 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从表2看,6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有64例静脉给药引起。在所有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途径易引起ADR的发生。其主要原因为静脉给药可快速、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体内吸收过程,对机体的刺激较强。另临床用药中,静脉用抗菌药物很多病例中时间都超过了5天,未及时根据病情改为口服给药;再加上其它多药联合应用等原因,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增高[4]。因此,临床应慎用注射剂,坚持“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

3.3 ADR报告人职业分析 该院直接由临床药师上报的ADR为20例,由于医生和护士工作繁忙,药师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使ADR上报更为及时,医护人员面对 ADR的发生更为从容不迫。我院临床药师平时的药学监护工作也使患者ADR的发生几率大为减少,说明临床药师越来越成为医院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4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损害部位及发生症状 不良反应的皮肤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上的瘙痒、皮疹、红斑、风团等,这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与相关文献一致。而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的ADR中,药物过敏导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5]。需注意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前,医药护相关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应重点监护高敏体质患者,严格按照用药指征给药,以达到安全、有效、合理的目的。另涉及到循环系统的症状主要有心慌、面色苍白及头晕等,可能与药物滴注速度过快而引起的输液反应有关。

3.5 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类别 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居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其次是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这三类抗菌药物是临床用量最多的,其中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均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ADR占抗菌药物总发生率的80.9%。本类抗生素抗菌谱较为广泛,毒副作用较小,在临床许多科室,如儿科、内、外科等应用较多,目前是治疗感染的首选药物物。随着用药范围的扩大,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数也日益增多,主要表现为各类型的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甚至休克等;另外,还存在着部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则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6 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本次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未出现死亡病例的报告,说明该院已逐渐重视起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工作。临床上如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医护人员须快速采取措施,更要重视的是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的开展和认真执行。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仍相当普遍,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级医院需广泛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察,极力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率,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这也需要广大医药护工作人员长期的努力。

[1] 冯萍.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33(12):1020-1022.

[2] 彭芸.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12,6(31): 814-816.

[3] 王文雪,刘炘,宋新文,等.668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13,33(3):618-620.

[4] 栾端玲,张树平,王桂花,等.我院63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4):3233.

[5] 杜志强,牛慧云,任志生,等.我院341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6):537.

R978.1

B

1673-5846(2014)02-0307-03

1湖北省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湖北鄂州 436000

2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湖北鄂州 436000

猜你喜欢

儿童组抗菌病例
感染相关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分析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病例”和“病历”
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分析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心电图特点及术后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