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

2014-07-05宋惠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亲子沟通积极幸福感

宋惠琼

〔关键词〕亲子沟通;幸福感;积极

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追求幸福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我们看待自己的孩子时,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比我们幸福,而很多研究调查却在不断地显示,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拥有很多东西,但却越来越缺少幸福感。有的孩子天真的脸上表情单一,有的孩子陷入冷漠、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这种亚健康的情绪状态持续并发展下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会很大。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一克的预防等于一吨的治疗。那么孩子的幸福感都到哪里去了呢?孩子本应拥有的丰富自然的表情和天真烂漫的情感表达都到哪里去了?

第一,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现在的样子。

也许,现在孩子的某些表现,让你觉得很不满意,其实孩子的内心也是难过的,并不会心里一点儿都不在乎,甚至会因此而自卑。这时候一些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情绪疏导,把自己不满意的情绪直接朝孩子发泄出来,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和自卑心理。要想让孩子尽快有所改变,首先要做到的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现在的样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让孩子真正感觉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并有保障的。父母平时要注意改变有条件的说辞,如:只要你学习进步了,我就喜欢你;只要你认真学习,才是我的好孩子等,这在无形中会加大孩子学习的压力。除了学习成绩,家长一定可以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或某些时候的优秀表现,这些是值得及时肯定的,也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更需要的是爱他们的人们不变的理解和支持,有了这份爱和支持,孩子会更愿意、更主动、更勇敢地重新开始和改变。可见,无条件的接纳是改变和自信的开始。

第二,让孩子不断增强自我控制感。

初生的婴儿几乎完全是无助的,是个只有一系列反射动作的生物,而且求助的方式也很单一。这需要家长投入加倍的积极关注才能懂得婴儿内心的真实需要。有些家长或照顾者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做到积极关注和回应,婴儿会陷入无助焦虑的状态,慢慢地会形成习得性无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一岁左右开始说话,他们迫不及待地尝试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也很想知道父母在做什么,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还不回来等,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父母或照顾者的积极回应而产生互动,孩子有了对未来的确定感,会特别愉悦和安心,这满足了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安全感会随之提升,分离焦虑大大降低。在每件事情未开始之前到正在进行中,父母应养成向孩子详细描述的习惯,让他们提前体验即将发生的事,在心理上有一个缓冲,并引导他们表达对这件事的感受和想法,给予他们一定的选择权。这是增强孩子自我控制感,让孩子更加自信乐观的好方法,孩子的幸福感会随之提升。

在孩子两岁以前,我们可以发现,为取得自主及成就感孩子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非一般的坚持。刚学会走路的幼儿,会乐此不疲,信心十足,遇到阻挠丝毫不胆怯,哪怕摔倒了仍然马上爬起来继续前进,甚至还乐呵呵的,他们没有轻易变得无助。然而,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剥夺了本属于孩子的选择权,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控制感,失去了信心,变得无助,变得悲观抑郁。据统计当前13岁的青少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抑郁的症状,等到他们高中毕业时,几乎有15%的人已经经历过一次抑郁症。而在50年前,抑郁症的发病人群一般为30岁左右。这需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悲观具有巨大的毁灭性的后果,包括情绪低落沮丧、行为退缩、低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不断增加自我控制感,大大肯定他们能做到的,支持他们去做他们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报兴趣班,在报之前要带孩子去现场了解,拜访相关老师,接触在学的同伴们,最好能选择孩子喜欢的老师,能约上他们的好朋友、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参与,这样孩子往往会兴趣倍增,欢乐无限,自然就能坚持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了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会很愉快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活动中。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孩子有着非同一般的克服困难的能力。

第三,尽量不要对孩子说“不行”“不要”。

经常对孩子说“不行,不要这样”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自信或者越来越叛逆了。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具有不小的杀伤力。孩子听父母这么说了之后可能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所以类似的错误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大人常常将对自己的不便与对孩子有危险混为一谈。如父母把手机放在桌子的一本书上,幼儿可能对那本书感兴趣而去拿,父母此时可能会大叫“不行”。这会对幼儿造成惊吓,父母只需要把手机放到幼儿拿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了,或者借此机会过去温和地告诉他这么做手机会摔坏。这样不仅让幼儿学到更多,而且完全没有被否定的感觉。当行为只是对父母造成中等程度的不便时,我们可以选用积极的替代词。例如,在玩具店,孩子看到了喜欢的玩具想购买,这是自然流露的愿望,父母的马上拒绝会引发孩子哭闹和不解。父母要先肯定他:宝宝,你的眼光真好,这个玩具确实很让人喜欢。孩子得到认可后,会愿意听你说下去,这时你可以说:宝宝,你的生日很快就到了,把你这个选中的玩具加入你的礼物清单里,到时我和爸爸一起陪你买回去。这个方法很管用,它将孩子冲动的想法转化成对未来的期望。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应注意多让孩子活在“是”的积极世界里,把习惯性的“不要这样”改为“你可以怎样会更好”,孩子在情感上会更易接受,而且也知道具体该如何做。

第四,把本属于陪伴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

很多父母因工作忙无暇陪伴孩子,而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却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源于此,如有些学生情感淡漠、敏感多疑、害怕亲密、缺乏安全感、自卑等。全家人经常一起出去活动的孩子,有了父母的陪伴,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加,有安全感的孩子比没有的孩子更早开始探索和控制环境。孩子得到了父母的陪伴和关注,有利于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一些父母特别忙或长期在外地出差,其实工作固然很重要,可是对孩子的爱是不能缺席的。不要等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才放下工作用大把的时间关注和陪伴孩子,这往往会适得其反,会让孩子很不适应,甚至使问题更严重。因此,平时无论工作多么忙,请别忘记花时间陪陪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去期待那些即将在一起的日子。平时还可以利用零碎时间以电话、短信、书信等方式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一定要把你对孩子的爱和想念表达出来。有些家长存在一些误解,认为自己拼命在外地赚钱,什么都给孩子买最好的,孩子就会感到幸福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发现不少孩子可以在玩具城买到所有他想要的玩具,但他仍然不是很快乐。父母的陪伴和爱的传递是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请把本属于陪伴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

第五,做积极乐观的父母。

美国正处于悲观流行病的潮流中,这一潮流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抑郁症的来袭。在大学校园里,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逐年增多,占全体学生的16%左右,自杀或自杀未遂的大学生当中抑郁症是主要原因之一。很多研究发现,乐观可以显著地预测主观幸福感,而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做个积极乐观的父母可以让孩子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积极心理学认为,做父母最快乐的事是建构孩子的积极情绪和人格特质,而不是去化解他的消极情绪,消除消极人格特质。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认为,积极的力量可以使幸福永恒!人们不应只关注人性黑暗、脆弱与痛苦的一面,而父母也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弱势,要积极乐观地看待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与孩子共创成长的幸福。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心理咨询中心,珠海,519041)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于 洪

猜你喜欢

亲子沟通积极幸福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编制
用关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强迫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探述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成长自己 成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