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五要五不要”
2014-07-05朱清华童文娟
朱清华+童文娟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五要五不要”:要突出人文性,不要淡化工具性;要珍视独特体验,不要忽视价值取向;要注重激励性评价,不要廉价表扬;要强调自主性,不要放任自流;要鼓励合作学习,不要忽略独立思考,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许多好的做法,令人欣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少老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读误解,他们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或走进了误区。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五要五不要”,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突出人文性,但不要淡化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上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缺乏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其工具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时下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无所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重视。课堂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独到分析,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都不会读,不会写,写作文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们的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准确表达出来的。如果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也必然会是“空中楼阁”。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简单地否定语文训练,片面地强调人文性,或者置人文性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抱住语文训练不放,都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为代价。应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课堂才能上出“语文味”。
二、要珍视独特体验,但不要忽视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和关爱。可是有一些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片面理解,一味地追求“独特”,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请看下面《狐狸和乌鸦》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读狐狸和乌鸦的对话,谈谈你读后有什么感想。
生:我认为狐狸很狡猾,太坏了!
师:说得好!狐狸确实很狡猾,我们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语蒙骗了!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他善于观察,不断改变口气,他一次骗不成,第二次骗,第二次骗不成,第三次骗,直至乌鸦受骗上当。
师:你说得太好了,真爱动脑筋,能有与众不同的看法!
上面这个片段中的学生说狐狸很聪明、有恒心,教师给予肯定表扬,其实是“善”“恶”不分了。很明显,教者置文本价值取向于不顾,对“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的理解走向了极端。如果不去寻求文本所寄托的真、善、美,不去理会文本批判的假、丑、恶,“心灵的净化”“生命价值的提升”等人文精神教育又从何谈起?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但对学生的误读误解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无原则地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要注意激励性评价,但不要廉价表扬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新课改以来,许多老师在科学而努力地践行新的教学观念。学生在老师的表扬、鼓励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然而,我们也常看到一些老师的课,从课始到课尾表扬声不断。无论是写了几个词的,还是说了几句话的;无论是回答问题游离文本的,还是沾了点边的;无论是根据课文意境做了一个表演的,还是作了一幅画的,老师无一例外地竖起大姆指夸奖:“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厉害!”称赞声不绝于耳,甚至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学生一次次掌声鼓励,课堂气氛热烈非凡。
这些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关怀,或许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慷慨无私地频频给出廉价表扬。诚然,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评价,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是否能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呢?对此笔者表示怀疑。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有谁会希罕、有谁会追求呢?如此这般,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的。事实证明,过多的廉价表扬,会使学生误以为自己完美得无可挑剔了,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凡事不能过头,对学生的表扬要慎重,要实事求是,要恰如其分,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要强调自主性,但不要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学生海阔天空,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老师没有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爱用什么方式交流就用什么方式交流”,而教师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下来,甲正确,乙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应学到什么知识,得到什么训练。
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学生是自主学习,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学生不能科学地学、真正地学、深入地学,既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又不能很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老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五、要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要忽略独立思考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的火花闪现于课堂,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再者,这种合作也只能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优生唱主角,其他成员只能充当听众,教学不能面向全体。这样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习和探究,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即在合作学习之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求他们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并做好圈、点、批、注,因为只有对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感悟,才能有深入探究问题的机会。这一过程完成以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每位成员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所得,道出各自疑惑之处,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这种独立思考下的合作学习,学生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真正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