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得言”的“雾化”之法
2014-07-05陈金环
陈金环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得意”“得言”“得法”。课外阅读可以“不求甚解”,可以“得意而忘言”,课内的阅读教学却应“得意”又“得言”,既要读懂课文,明了文章的“心意”,又要学得、习得表达的方法,了悟表达这一“心意”所用的策略,并尝试模仿运用。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来看,“得意”容易“得言”难,而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关键词:低学段;阅读教学;“得言”;“雾化”;渗透
“得意”是指在文本中体味出人文内涵,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的表现。“得言”是指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并体会其魅力所在。“得言”着眼于文本的词汇、语言、结构、句式、表达效果等方面,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低学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还处于较低级阶段,对于言语的感悟、习得能力还很弱,语文阅读教学要促成学生对文本的“得意”“得言”,应是一个逐步渗透、缓慢提升的过程。
“雾化”是医学上的一个名词。雾化治疗主要是指用雾化的装置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进入呼吸道及肺内,达到治疗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扎实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得意”、“得言”,就要先将这些目标细化、分散成一个个几不可见的微粒,如“雾化”一般让学生一点一点地吸入接收,逐步汇聚成滴、成珠、成球……
一、症状:“得意”的得意,“得言”的失意
低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数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得意”。“你读懂了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是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常拿来作为必要任务去完成的问题。“我认识了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谁)。”这似乎也是教师在一册书学过之后对文本最为深刻的记忆。学生对于文本之“意”可谓是记忆颇深。
相较于“得意”的得意,“得言”就失意了许多。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得言”意识。他们把对于文本阅读的指导片面地放在朗读的指导上,领着学生读好了词,读好了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文固然读得很不错,却不是那种情动而辞发的感悟式朗读,只是一种生硬的模仿。一部分教师认为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应是浅显的,对于较难的“得言”蹚蹚水就可以了,因此在“得言”的方法上欠缺巧妙的设计与引导,学生也只是跟着老师在河边湿了湿脚,方法的习得迷迷糊糊。还有一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语文技能训练,一篇文本从词语的巧妙运用到整个文本的谋篇布局,无一遗漏地牵着学生进行解读。这样的“得言”法对于较高学段的学生也许还不难接受,但是对于低学段学生,这样的“得言”是不得要领的。
“得意而忘言”这本是阅读的自然规律,可是它却万万不能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如果语文阅读教学只是为了学一个个故事,学一个个道理,学一种种精神,那么它跟其他学科又有什么不同?跟学生随意的课外阅读又有什么不同?而对于怎样“得言”,不同的学段也应有不同的侧重与策略,如此才能真正清晰有效地“得法”。
二、吁求:“得意”与“得言”兼有之
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能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既“得意”又“得言”。德国作家歌德有这样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内容和涵义的获得是比较容易的,而“形式”却不那么容易就被人一眼看透。若没有了这种“形式”,语文就不能成其为“语文”。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长于走“内容——意义”之二维度之路,即从文本内容概括出文本意义,却极少想着走“内容——形式——意义”之三维度之路,即探索内容是用怎样的形式表达文本意义的。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来看,也同样反映出“得意”容易“得言”难。学生的“得言”更需要教师别具匠心地引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三、方向:有形“渗透”,无形“习得”
低学段学生的阅读经验还是非常直观的,一些适宜于中高学段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不能照搬使用,但也不能因为畏惧“不适宜”之嫌,就忽略了“得言”的训练。
基于低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和认知特点,此阶段的“得言”应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式的,从学生角度看应“隐性”胜于“显性”,“模糊”优于“清晰”,“意会”先于“言说”;从教师角度来做应是“全面考虑”“单线实施”,以直接简单的方式完成多层面的“得言”诉求。学生所做的应是清晰明了的单一任务,而其中所预期的却应是多维目标的实现。教师通过有形的教学任务设计,促使学生在无形中习得阅读之法。
四、策略:“雾化”法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以文观词,于内容解读中理解词语
我们对词语的理解大多来源于对生活事件的提取和对生活经验的浓缩。课文也可以看成是生活的一种特殊缩影,那么,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从课文内容入手来完成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应该是更为直观有效的。
《狼和小羊》一课中,有一个反映狼的本质的关键性词语——“找碴儿”,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就可以从文本内容入手。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填空内容:“狼第一次找碴儿,小羊不可能把它喝的水弄脏,它却说:______;第二次找碴儿,小羊去年还没出生,不可能在背地里骂它,它却说:______________;第三次找碴儿,找不出小羊的错,就蛮不讲理地说:____________。”通过与课文内容的对照,学生对什么叫“找碴儿”自然是心如明镜,明白得很。
(二)串词成文,在整体感悟中训练言语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给学生完整的篇章感已成为共识。然而,整体感悟文本的形式不应是单纯地针对文本内容,它可以以多样的外在承载方式包容内容与形式,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这一过程是教师将心中所预设的“言”以有形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习得的过程。
巧妙选择文中词语,应是文中体现人或事主要特点或规律,能反映出文本主体脉络,有一定的规律性、启发性的词语。以这些词语为语言训练点,同步把握文本内容。例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复述课文是重要的学习任务。出示这样一些词语如直流口水、眼珠一转、陪着笑脸、摇摇尾巴,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复述课文内容。这样的实践活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也让学生对于捕捉关键词语有了初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