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提问 实现课堂高效
2014-07-04施贵林
施贵林
【摘要】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教学。但对同一个知识点如何进行提问,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时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课堂提问技巧时机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196-0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让老师善问去引领学生提问,让课堂教学呈现百家争鸣,让老师的精心提问,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学生与之互动,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双赢控制手段。因此,教师如何精心酝酿提问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技巧,讲求提问方法等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启孩子的智慧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技巧提问 激活思维 实现课堂有效
1、动态中提问,诱发猜想。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而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2、多样化提问,激活思维。
课堂提问可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學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进行思考;(2)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3)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设的目的;(4)巧变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灵活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提问。
3、精炼语言提问,把握课堂有效。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果问题的表述不明确、太空泛,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定向,失去目的性、针对性,产生歧义。如:教学" 20 ÷ 5 "时,老师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所以,提问内容、要求、范围、措辞都应力求准确,这是保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前提。提问时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这样回答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同时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二、适时提问 轻松学习 实现课堂高效
1、导入时提问,开其心,达其辞。
在讲授新课时可以从学生的质疑开始引起深思,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新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只有当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小学生已初步拥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触动学生的情绪,唤起心理共鸣,设计新颖问题引入新知。
2、游戏时提问,活课堂,得巩固。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而且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保持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后,他们的思维进入疲惫阶段,注意力开始转移,大脑含氧量逐渐减少,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可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增加一些"氧分子",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些数学游戏,把他们的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学习对象上,以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练习。例如:在教完"质数和合数"干巴巴的概念之后,就设计"对号入座"的游戏,利用全班学生的学号数判断质数、合数。全体学生起立,老师问:"你认为你的学号数字是质数的请举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报号入座。"教师一一板书,用同样的方法报合数,最后还有一位学生站着,老师故意不解的问:"你怎么没坐下?你几号?""1号!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不等于0的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哪几类?"(质数、1、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通过游戏全体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有关概念,全体学生兴趣盎然。
3、探究时提问,促分析,寻规律。
这种提问是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比较、联想、推理等,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发创新意识。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认图形"时,要求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安排以下几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1)找图形。老师用四种图形拼成一个机器人,要求学生从机器人身上把这四种图形分别找出来。
(2)说图形。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见到的哪些物品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
(3)折图形。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再用这张纸横着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四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再用这张纸对角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八个一样大的三角形。
(4)拼图画。老师指导学生用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这四种图形拼出一幅"家乡新貌"的图画。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折一折和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4、小结时提问,促消化,重积累。
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常在讲授完新课后,对本课程及相关内容提出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巩固性提问是进行教学的重要方法。
5、延伸时提问,激兴趣,扩领域。
仅仅通过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来学习知识似乎还不够,还需要利用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等,用来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在生活中学到有用的数学创造条件,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学会提问的能力。
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始终让自己的提问,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成为一门科学,更成为一门艺术。一个个枯燥的数学问题,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地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的海洋,拨动着他们的思维之弦,在数学的王国里,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实现了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施兴云的《引导学生开展数学交流》。
[2]龙梅秀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