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在“回家”的路上

2014-07-04余伟义

校园英语·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原点回家新课程

余伟义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乃万物之源,教育的千千结在于破解教育之道,寻求教育的真谛。

教育人始终在寻找教育之道,但教育之道的找寻很难,我们走過了太多曲折之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人成为更完善的人;而灿烂的生命到了每一个人的手里或者到了不同的学校却有了天壤之别。当众多的人一起奔向片面的极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的魔盒里的时候,不觉得痛,反而振振有词。此时,仿佛传来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

审视我们当前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自私的、冷漠的。其实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教育的原点是关注人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在教育的丛林中迷失了方向,执着地追求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的人数,甚至不惜以牺牲学生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去进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

教育本应是生命成长的催化剂和助推器,若反过来成为生命前进的障碍,那就是疏远生命、异化生命、放逐生命。

回首十年新课改,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就。但毋庸讳言,中国教育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如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课业的减负始终无法找到解决的根本路径,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年来我们教育实践在大踏步前行的时候,来不及回头望望与静下心来想想,于是,不经意间已同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失去了教育原点处最单纯的美好。

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就说:中国最大的问题,出在教育上。至今,中国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教育。改革开放30余年,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严峻考验。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万恶之源,必须依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重要的是要找回精神武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寻找教育回家的道路,回到教育的人文本质和育人本质上来。深思我们教育的路径、心态、理想……否则可能面临着自己生命的深度迷失,更别说一代人几代人的民族前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听起来好像有点悲壮,但的确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

2014年,是中国又一个新的甲午年。历史上,甲午年对中国来说,都是关系国运兴衰的重要历史节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已是国人的共识。新甲午年中国教育将走向何方?

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教育改革由试水期进入深水区。改革的路径已经明确,改革的方向愈发清晰。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改革的层面上,才是真正进入到了深水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来办事情,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去搞教育,而不能凭感觉摸着石头过河。

生物学家说,飞蛾在作蛹时翅膀萎缩不发达;出茧时必须经过一番痛苦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方能流到翅膀去,两只翅膀才能有力的在空中飞翔。有一个人恰巧看见树上一只虫茧开始活动了。整个早晨他在旁边观察,蛾在里面奋力挣脱,似乎再也没有可能出来了。最后他的耐心用尽,就用一把小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了一个小洞,让它出来可以稍微容易些。果然,没一会蛾很容易地爬出来,可是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他的帮助反而成了祸根,那只蛾非但不能飞向空中,呈现它的美丽,反而很痛苦的爬了一会就死去了。

教师的教学,不能越俎代庖,学生能自己做的事,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反观现实教学,我们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当然这也很重要),不知不觉中充当“拿剪刀的人”(不是只剪一个小洞,而是完全剪开),以至出现了“告诉教学”,学生获得了知识,却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个性品格。而个性品质的培养,也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是教育中最核心的要素。

课堂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观念能否转变,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与败,而课堂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新课改的强大冲击波下,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遭遇到自身知识的断代和老化问题;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缺乏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欠缺对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重视。

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任何的等待、观望、排斥、困惑、恐惧,都是无济于事的。与其“带着缭铐跳舞”,不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教师只有经历凤凰涅槃般的“痛”,才能“助力”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成功,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教育更是如此,教育若是一味只“关心脚下的事情”,就很容易在浮躁和急功近利中迷失了自我,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误区中不能自拔。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已经忘记了为何要出发?”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想想当时出发的目的,回到课改的原点,回到教育释放人自由心灵的原点。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理想的教育是大致相似的,如同人们对美好家庭的追求。值得庆幸的是,今天,中国教育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起让教育回家,回到理想的家,不怕有多累有多远,只要心想,触手可得皆生情,点点滴滴皆智慧。作为一个教育者,任重而道远,尽管力量很微薄。

猜你喜欢

原点回家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自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