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背景下高年级学生课前拓展性阅读的开展
2014-07-03曾筱洵
曾筱洵
【摘 要】研学后教的根本理念在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单元导读课为课前拓展性阅读的阵地,以单元目标为课前拓展性阅读的方向,以课文与课后为课前拓展性阅读的连接点,有助于引领高年级学生在研学后教背景下开展课前拓展性阅读。
【关键词】研学后教;课前拓展性阅读
研学后教的根本理念在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笔者认为,对深入理解课文起到有效补充作用的是课前拓展性阅读。进行课前拓展性阅读,是高年级学生进行研学的一种方法。
一、课前拓展性阅读的阵地——单元导读课
“高年级课前拓展性阅读”主要是依托单元导读课这个主阵地进行的。由于课前拓展性阅读必须是学生在学文前进行,而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无法以教材为源头,把准拓展性阅读的方向。因此,在学习每一个单元之前,进行一节单元导读课有其必要性。其开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了解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第二,自主读文,思考课前拓展性阅读的方向。第三,学生在有了个人的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换意见,以取长补短。第四,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中汇报拓展性阅读的具体方向。最后,学生课前拓展性阅读的效果就通过课堂学文时的合理运用进行检查反馈。
二、课前拓展性阅读的方向——单元目标
人教课标版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独特的功能,有明确的单元目标。学生研学,进行课前拓展性阅读,就需要明确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导向策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学生默读单元导读,明晰要求。《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的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珍爱自然资源,目标训练主题是要求学生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整个单元、单篇课文之前,明晰了单元导读要求,在学习中,便不会出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了。
第二步,通读整个单元的课文,了解每篇课文是否都围绕单元的内容主题而展开的。《只有一个地球》以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透过宇航员的眼睛告诉人类,地球是渺小的,自然资源已不可再生,我们要保护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则是以演说稿的形式,告诉白人要珍爱土地。整个单元的文章主题密切相连,但写作特色各有千秋。以当中两篇精读课文为例,前者以掌握说明方法为主,后者则以感受演说稿的魅力为重。
第三步,略读“口语交际与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以上几个内容在学习的目的性方面虽各有不同,但是在课前的拓展性阅读方面却异曲同工。以“交流平台”与“习作”为例,虽然前者以说为目的,后者以写为落脚点。但是如果欠缺了课前拓展性的阅读,学生胸中没有积累相关的材料,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例,又如何能联系实际谈见解呢?
三、课前拓展性阅读的连接点——聚焦课文与课后
阅读一些文段、视频或图片,能起到补充课文资料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知识海洋中搜集到所需的信息作为阅读材料呢?寻找文章的空白点是诀窍。
(一)聚焦文章的空白点
1. 从内容方面寻找空白点
《只有一个地球》中描写到: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文章语言精炼,一个“必将”体现出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更道出了不加节制开采的必然后果。但是文章中却没有详细列举人们是如何不加节制地开采的,这就是文章的空白点。只有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前进行拓展性的阅读,课堂上才能联系实际来谈见解,这样的见解方是言之有物的。
2. 从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方面寻找空白点
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在研学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为什么西雅图要发表这篇演讲?演讲的对象是谁?为什么印第安人要舍弃土地而不据理力争?”等疑问。如果我们课前就进行了拓展性阅读,那么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以上问题时,其他同学便可及时释疑了。
3. 从单元内文章的横向对比中寻找空白点
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这一单元,分别编排了由鲁迅写的《少年闰土》,以及别人眼中的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认识“鲁迅是一位怎样的人”成为研学的重点。因此,学生可通过课前通读单元中的每篇文章,从《一面》中可知,鲁迅帮助的不仅是黄包车夫,还是旧中国所有的贫苦大众及有志之士。因此,单元内的横向阅读,也是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拓展性阅读的方向。
(二)课后巧发现
1. 从课后练习题中巧发现
学生自主进行课外拓展性阅读的方向,还可从课后练习题中发现。《只有一个地球》其中一条练习题:举例说一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从中了解到课文是说明文,能列举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是重点。因此,学生在搜集相关的阅读资料时,可从说明文方面入手,通过写作方法及主题表达类同的文章,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从课后资料袋中巧发现
在某些课文后面,偶尔会附上资料袋。如“走近鲁迅”的主题单元,就在《少年闰土》后面附上对鲁迅相关作品的介绍。这正是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编者特别为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其实,学生可通过资料袋的简单介绍,深入阅读当中推荐的文章。如《少年闰土》就是选自《故乡》的,因此,学生可在课前阅读《故乡》,便可了解到人到中年的闰土,经过封建社会的洗礼后与少年时期截然不同,对《故乡》表达的主题就会有深入的了解。这就达到学习一篇,带动阅读一本的目的,这也正是研学所倡导的。
3. 从阅读链接中巧发现
教材中在个别文章的后面附上“阅读链接”,这正好给学生自主发现阅读的方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后“阅读链接”中,出示了萧红及巴金对鲁迅的相关回忆,在这些同年代的大作家眼中,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通过阅读其中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更有利于在“研学”中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综上,坚守好课前拓展性阅读的阵地,坚定课前拓展性阅读的方向,找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连接点,就一定能引领高年级学生在研学后教背景下顺利地开展课前拓展性阅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