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分层构建高效小班化数学课堂

2014-07-03任丹丹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小班化数学课堂

任丹丹

【摘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关注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练习、课后辅导这几个方面分层,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小班化数学课堂。

【关键词】多元分层;小班化;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是在现实的小班化课堂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好”,有的学生“吃不了”,那么,应该采用什么策略让他们“吃饱”、“吃好”、“吃得了”呢?笔者认为,关注学生,多元分层,是小班化教学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教学目标分层,为学生量身定制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所能达成的标准。传统的教学目标一般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置的,现为了更好地体现小班化的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就可以另辟角度来为学生量身定制。

如在小班化中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可以将目标按学生的差异来制定:(1)前30%学生(按学习水平划分,教师心里有数,但不给学生贴标签,下同)的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搭成一个长方体,并能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2)中等生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基本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并能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3)后20%学生目标:通过观察、交流,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让后20%学生在前30%学生的帮助下搭成长方体。可见,这是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然后把三维目标有机渗透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里。这样的多元目标设置,是基于学情而定的,旨在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分层性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按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分层,为学生量身定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个性作充分的了解。其次,必须对各层次学生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而不是把三维目标作机械的割裂。最后,要把握年段目标的整体要求,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

二、教学设计分层,让学生各有所得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在一般的课堂中,每一个环节和问题的设计都是笼统的。而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活动与问题,让学生各有所得。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在“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课前已分组,每个组内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圆形”在小组内动手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想一想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第一层次的设计是针对前30%学生的,让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的基础上交流反馈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圆形里的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圆形里的半径。第二层次,老师追问:哪位同学也是这样想的?这时,老师把目光投向后20%学生,让学生试着仿说。后20%学生在前30%学生的带动下也能基本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师再板书总结,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分层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特别对后20%的学生来说,原本理解有难度的两者关系,在前30%学生的带动帮助下,不但能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能基本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像这样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安排,既激活了课堂,又可以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各有所获。

总之,教学设计分层,让学生各有所得,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把握课堂节奏,对于课堂里的基本知识要以大容量的时间来加以巩固,使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对于思维性较强的,就满足前30%学生,少花时间。其次,课前要精心设计活动和问题,分步设问和活动,采用递进方式来获取教学内容。

三、课堂练习分层,让学生量力而行

练习既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课堂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在小班化的课堂练习中,可按三个层次设计。

(一)基础性练习

这种练习是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基本的、简单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这类习题可让后20%的学生来练习。

(二)巩固性练习

这种练习是一些和课堂例题相比稍有变化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这类习题可以成为中等生的主要练习内容。

(三)提高性练习

这种练习选择的是一些综合性习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这类习题一般是为前30%的学生准备的。

A类题目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B类题目相对来说难度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根据除数、商与余数求出被除数。而C类则是难度较大的题,要求学生根据被除数与商,分别求出除数和余数。让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从而有所得。像这样分层设计练习,改变老师统一练习的惯例,避免了作业的重复性,单调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后20%的学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而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在课堂里,我们见到了学生高兴选题,做题的这一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总之,课堂练习分层,让学生量力而行要注意: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既有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练习题,有适合中等水平学生的练习巩固题(教材上的习题),又有适合后20%学生的放缓坡度题。

四、课后辅导分层,为学生保驾护航

课后辅导分层主要目的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对后20%学生的辅导侧重点:1. 每周与家长交流,汇报该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2. 每日与后20%学生谈心。3. 成立帮扶小组。前30%学生和后20%学生成立帮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补课,互帮互学。4. 利用课余时间优先给后20%学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对中等生的辅导侧重点:1. 学习内容以课本为主、课外为辅,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下功夫。2. 利用“抓中间,促两头”的方法,促使中等生进步,以把握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对前30%学生的辅导侧重点:1. 在课堂上不留任何知识盲点,当堂课知识要弄懂、弄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 在解决基本题型之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钻研难题的精神,让他们的数学思维活起来,动起来。3. 加强课外拓展题的辅导。像这样的辅导分层,既可以落实全体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课后辅导分层要注意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加强情感上的交流,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关注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练习、课后辅导这几个方面分层,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小班化数学课堂。

【关键词】多元分层;小班化;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是在现实的小班化课堂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好”,有的学生“吃不了”,那么,应该采用什么策略让他们“吃饱”、“吃好”、“吃得了”呢?笔者认为,关注学生,多元分层,是小班化教学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教学目标分层,为学生量身定制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所能达成的标准。传统的教学目标一般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置的,现为了更好地体现小班化的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就可以另辟角度来为学生量身定制。

如在小班化中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可以将目标按学生的差异来制定:(1)前30%学生(按学习水平划分,教师心里有数,但不给学生贴标签,下同)的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搭成一个长方体,并能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2)中等生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基本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并能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3)后20%学生目标:通过观察、交流,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让后20%学生在前30%学生的帮助下搭成长方体。可见,这是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然后把三维目标有机渗透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里。这样的多元目标设置,是基于学情而定的,旨在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分层性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按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分层,为学生量身定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个性作充分的了解。其次,必须对各层次学生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而不是把三维目标作机械的割裂。最后,要把握年段目标的整体要求,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

二、教学设计分层,让学生各有所得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在一般的课堂中,每一个环节和问题的设计都是笼统的。而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活动与问题,让学生各有所得。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在“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课前已分组,每个组内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圆形”在小组内动手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想一想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第一层次的设计是针对前30%学生的,让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的基础上交流反馈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圆形里的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圆形里的半径。第二层次,老师追问:哪位同学也是这样想的?这时,老师把目光投向后20%学生,让学生试着仿说。后20%学生在前30%学生的带动下也能基本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师再板书总结,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分层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特别对后20%的学生来说,原本理解有难度的两者关系,在前30%学生的带动帮助下,不但能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能基本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像这样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安排,既激活了课堂,又可以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各有所获。

总之,教学设计分层,让学生各有所得,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把握课堂节奏,对于课堂里的基本知识要以大容量的时间来加以巩固,使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对于思维性较强的,就满足前30%学生,少花时间。其次,课前要精心设计活动和问题,分步设问和活动,采用递进方式来获取教学内容。

三、课堂练习分层,让学生量力而行

练习既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课堂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在小班化的课堂练习中,可按三个层次设计。

(一)基础性练习

这种练习是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基本的、简单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这类习题可让后20%的学生来练习。

(二)巩固性练习

这种练习是一些和课堂例题相比稍有变化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这类习题可以成为中等生的主要练习内容。

(三)提高性练习

这种练习选择的是一些综合性习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这类习题一般是为前30%的学生准备的。

A类题目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B类题目相对来说难度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根据除数、商与余数求出被除数。而C类则是难度较大的题,要求学生根据被除数与商,分别求出除数和余数。让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从而有所得。像这样分层设计练习,改变老师统一练习的惯例,避免了作业的重复性,单调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后20%的学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而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在课堂里,我们见到了学生高兴选题,做题的这一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总之,课堂练习分层,让学生量力而行要注意: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既有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练习题,有适合中等水平学生的练习巩固题(教材上的习题),又有适合后20%学生的放缓坡度题。

四、课后辅导分层,为学生保驾护航

课后辅导分层主要目的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对后20%学生的辅导侧重点:1. 每周与家长交流,汇报该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2. 每日与后20%学生谈心。3. 成立帮扶小组。前30%学生和后20%学生成立帮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补课,互帮互学。4. 利用课余时间优先给后20%学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对中等生的辅导侧重点:1. 学习内容以课本为主、课外为辅,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下功夫。2. 利用“抓中间,促两头”的方法,促使中等生进步,以把握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对前30%学生的辅导侧重点:1. 在课堂上不留任何知识盲点,当堂课知识要弄懂、弄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 在解决基本题型之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钻研难题的精神,让他们的数学思维活起来,动起来。3. 加强课外拓展题的辅导。像这样的辅导分层,既可以落实全体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课后辅导分层要注意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加强情感上的交流,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关注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练习、课后辅导这几个方面分层,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小班化数学课堂。

【关键词】多元分层;小班化;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是在现实的小班化课堂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好”,有的学生“吃不了”,那么,应该采用什么策略让他们“吃饱”、“吃好”、“吃得了”呢?笔者认为,关注学生,多元分层,是小班化教学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教学目标分层,为学生量身定制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所能达成的标准。传统的教学目标一般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置的,现为了更好地体现小班化的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就可以另辟角度来为学生量身定制。

如在小班化中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可以将目标按学生的差异来制定:(1)前30%学生(按学习水平划分,教师心里有数,但不给学生贴标签,下同)的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搭成一个长方体,并能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2)中等生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基本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并能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3)后20%学生目标:通过观察、交流,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让后20%学生在前30%学生的帮助下搭成长方体。可见,这是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然后把三维目标有机渗透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里。这样的多元目标设置,是基于学情而定的,旨在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分层性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按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分层,为学生量身定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个性作充分的了解。其次,必须对各层次学生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而不是把三维目标作机械的割裂。最后,要把握年段目标的整体要求,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

二、教学设计分层,让学生各有所得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在一般的课堂中,每一个环节和问题的设计都是笼统的。而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活动与问题,让学生各有所得。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在“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课前已分组,每个组内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圆形”在小组内动手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想一想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第一层次的设计是针对前30%学生的,让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的基础上交流反馈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圆形里的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圆形里的半径。第二层次,老师追问:哪位同学也是这样想的?这时,老师把目光投向后20%学生,让学生试着仿说。后20%学生在前30%学生的带动下也能基本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师再板书总结,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分层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特别对后20%的学生来说,原本理解有难度的两者关系,在前30%学生的带动帮助下,不但能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能基本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像这样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安排,既激活了课堂,又可以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各有所获。

总之,教学设计分层,让学生各有所得,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把握课堂节奏,对于课堂里的基本知识要以大容量的时间来加以巩固,使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对于思维性较强的,就满足前30%学生,少花时间。其次,课前要精心设计活动和问题,分步设问和活动,采用递进方式来获取教学内容。

三、课堂练习分层,让学生量力而行

练习既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课堂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在小班化的课堂练习中,可按三个层次设计。

(一)基础性练习

这种练习是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基本的、简单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这类习题可让后20%的学生来练习。

(二)巩固性练习

这种练习是一些和课堂例题相比稍有变化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这类习题可以成为中等生的主要练习内容。

(三)提高性练习

这种练习选择的是一些综合性习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这类习题一般是为前30%的学生准备的。

A类题目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B类题目相对来说难度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根据除数、商与余数求出被除数。而C类则是难度较大的题,要求学生根据被除数与商,分别求出除数和余数。让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从而有所得。像这样分层设计练习,改变老师统一练习的惯例,避免了作业的重复性,单调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后20%的学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而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在课堂里,我们见到了学生高兴选题,做题的这一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总之,课堂练习分层,让学生量力而行要注意: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既有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练习题,有适合中等水平学生的练习巩固题(教材上的习题),又有适合后20%学生的放缓坡度题。

四、课后辅导分层,为学生保驾护航

课后辅导分层主要目的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对后20%学生的辅导侧重点:1. 每周与家长交流,汇报该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2. 每日与后20%学生谈心。3. 成立帮扶小组。前30%学生和后20%学生成立帮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补课,互帮互学。4. 利用课余时间优先给后20%学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对中等生的辅导侧重点:1. 学习内容以课本为主、课外为辅,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下功夫。2. 利用“抓中间,促两头”的方法,促使中等生进步,以把握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对前30%学生的辅导侧重点:1. 在课堂上不留任何知识盲点,当堂课知识要弄懂、弄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 在解决基本题型之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钻研难题的精神,让他们的数学思维活起来,动起来。3. 加强课外拓展题的辅导。像这样的辅导分层,既可以落实全体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课后辅导分层要注意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加强情感上的交流,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班化数学课堂
小学低年级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及策略
“小班化”背景下高中英语课例研究刍议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小班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