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小论
2014-07-03崔金磊徐兵
崔金磊 徐兵
摘 要:当前,公益创业已经成为全球青年人创业的重要领域,创办企业不仅仅是为盈利,更要和资源、环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密切联系起来。这一创业形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中国大学生的目光。
关键词:公益创业;价值实现;孵化;商业创业;社会责任
一、公益创业与大学生的关系
公益创业是大学生价值实现的内在渴望与现实呼唤。在公益创业和大学生之间,存在强烈的“公益创业呼唤大学生,大学生需要公益创业”的双向需求互动关系。
就前者而言,首先,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希望,也是公民社会建设的主体,并决定了公民社会的未来走向。在我国大学生志愿参与及公益创业的实施,直接关系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其次,大学生是中国志愿者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大学生公益创业是近来公益创业领域中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领域。在一定意义上,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就是关注公益创业本身;支持孵化大学生公益创业,就是托起了公益创业的最大群体。
就后者而言,大学生公益创业既是现实需求也是发展的必然之路。一方面转变大学生公益就业创业观念推动他们的公益就业创业,不失为解决就业难题的现实出路。是以有专家指出公益创业是高校教育的新天地。认为公益创业路开启大学生创业新格局,将公益创业作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新社会政策。另一方面,随着主体性认知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积极投入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也必然会产生公益创业的热望。进而加入公益创业的洪流。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分析
从媒体报道和活动开展看,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高效自身纷纷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活动,大学生俨然成为公益创业的主流。然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际并不如报道所述——很美很兴旺,远未达到可以让人乐观的程度。只要进行相对细致的观察,就可以在高校发现明显的“三多三少”现象。一是志愿者多而公益创业者少。在不少高校,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注册成为志愿者,或多或少提供过公益志愿服务,但选择公益创业作为毕业后事业方向的几乎微乎其微。二是商业创业气息浓郁而公益创业气息淡薄。当前,高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和创业竞赛,不少学校甚至还设立了创业孵化器。但在不少学校,创业还仅仅局限于商业创业,较少有大学发起公益创业类的竞赛与孵化。三是创业设计创业方案等思维竞赛多,实践孵化少。倡导性、竞赛性是大学生公益孵化最为明显的特征,而且这些竞赛,大体还停留在思想或方案层面,只有少数实践性的项目孵化和组织孵化案例。
在社会结构变革、全球化扩展、政府再造和公民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公益创业已成为世界性的新潮流。从发达国家看,作为将创业精神和商业模式应用于公益领域的新型社会创新,起着增加就业、扩散机会、凝聚力量和重塑社会结构等积极作用。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对推动志愿服务、扩大群众参与和增强社会自治等方面,也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
三、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不缺乏安心,但缺乏对爱心的升华;大学生也不缺乏公益创业的构想与努力,缺乏的只是公益创业的孵化。面对大学生庞大而迫切的孵化需求,虽然不可能有独立的公益创业孵化体系,但却存在相对独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孵化子系统。在总体一致的基础性架构中,孵化大学生公益创业可以有更加性的安排与措施,高校更是责无旁贷。
(一)要注重公益创业倡导与环境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气息,显然是打造“社会硅谷”的前提与基础。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官方引导,都应在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层面,努力营建“让创新自由呼吸”的环境。为此,除常规的技术手段和宣传手段外,可以考虑设立社会组织活动节或公益创业文化节,开展带有主题性质的“活动日”、“活动节”或“活动月”,借以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增加社会对公益创业的理解支持,增强公益创业氛围。
(二)要着力推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我国的公益创业教育,起步晚、开展少,与世界著名大学商学院普遍开设公益创业课程的反差极大。对此,高校要负起责任,努力成为公益创业教育的主力军。第一步,公益创业教育应纳入创业教育体系,在创业教育的课堂中加入公益创业的内容。第二步,高校应推广普及公益创业课程,使公益创业课程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和商学院的方向性课程,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选修课程。
(三)要积极拓宽公益创业竞赛平台。公益创业大赛,既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诱发剂和最低启动点,也是他们实体性公益创业的先导。原有丰富多彩的公益创业竞赛,在成功吸引社会眼球的同时,有效激发了大学生投入公益创业的热情。今后,媒体、高校和社会组织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努力拓宽公益创业的竞赛平台,进一步强化主体竞赛、项目竞赛和组织营运竞赛内容,推动公益创业大赛从方案设计向项目实施和实体运营的转化。此外,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国际性的公益创业大赛并引导和推动相关大赛在中国内地的落地。
(四)要努力强化财务、技术等专项支持力度。高校和政府机构,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补贴或融资服务。高校、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形成孵化信息网络,高校或伞形社会组织,可以考虑设立信息服务中心。
(五)要着力加强公益创业孵化器建设。鼓励现有孵化器开通场外孵化功能。鼓励高校、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单独建立或联合建立公益创业孵化器。鼓励开放非营利性的商业创业孵化器向公益创业开放,高校设立的孵化器和政府财政主导的孵化器,首先要向大学生公益创业开放。鼓励高校、社会组织开发虚拟孵化器。
(六)加强创新制度,降低公益创业制度的门槛。“一地一会”、“一业一会”、“双重管理”等强制度规定,在相当程度上约束了公益创业的可能。从现有的改革试点和实践趋势看,这些规定正在松动。一些地方将“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转移到“社会组织总社”、“工商联”。面对这一趋势与公益创业的发招要求,有关部门在学习借鉴先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进一步突破的可能。
四、结语
公益创业和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非常积极的双向需求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公益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动追求;另一方面,公益创业也离不开大学生,在一定意义上,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就是关注公益创业本身。
以创业孵化推动创业发展,是国际社会的一条基本经验。在资源相对缺乏的公益创业领域,更需要孵化。我国的大学生,已普遍有了志愿服务的经历,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树立了公益创业的意向或正在创业,他们有着公益孵化的渴望,而且这一呼声与日俱增。
然而,由于我国的公益创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公益创业孵化的要件尚不完备,公益创业孵化体系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因此,有必要借鉴商业创业孵化体系和发达国家公益创业孵化体系发展的经验,形成多主体(高校、社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参与;多层次(高校、社区和各层级区域)、全过程(从思想启蒙到方案设计、再到项目实施和组织运营)和全员(大学生、农民、妇女和下岗人员覆盖等从事公益创业的所有人员)覆盖的公益创业孵化体系。
具体到大学生公益创业孵化,高校、企业、社会和政府,要提出更为针对性的孵化措施。社会层面,一要加强公益创业氛围的营造,二要深入挖掘公益创业与孵化资源,三要搭建孵化平台,四要引进国际资源。高校方面,要着重做好公益创业教育、公益创业竞赛举办与组织参与、公益创业信息供给和孵化器孵化四篇文章。企业层面,企业要作为善款资助者、技术支持者、场所提供者和项目发起者向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资金、技术、人员场地和项目服务。政府层面,首先要强化制度变革,全力支持公益创业;再次,开放政府主导的商业孵化器,并以政策优惠鼓励其他孵化器向公益创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