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和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究

2014-07-02闫文军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摘 要】随着西和县农民工外出人数的持续上涨,导致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断涌现,引发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和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西和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结合西和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伴生现象。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必然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在陇南市西和县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以留守儿童、教师、监护人为调查对象,从留守儿童的监护、心理健康、学习、情感等多方位,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多层面,从不同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特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针对不同类型农村留守儿童,甄别他们面临的主要家庭教育问题,旨在探寻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的行之有效的良策,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效性。

一、西和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1、学习成绩不佳,辍学率高。根据西和县教育局调查的数据显示,西和县中小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如下: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监护人是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绝大多数监护人是文盲或半文盲,其文化知识水平和安全常识偏低,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和监督。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在校情况关注比较少,认为教育的责任全部在学校和老师,只把孩子安全送到学校,让孩子不受饥寒,满足其物质需要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习。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西和县分别召开了全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研讨会,西和县政府副县长就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西和县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硬件建设跟不上、师资力量弱、教育生源差。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农村教师科学知识水平本身偏低,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总体上较差,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大多数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不强,自控能力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调查了解,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家庭作业等方面有明显差别,农村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写得比较工整、认真,能按时完成作业任务,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抄袭、字迹潦草,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的动力不强,经常逃课甚至退学。

2、学习动机不明确。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其成长需要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里的依恋需要上。西和县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将自己物质上的需求强加在父母身上,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在家里只有祖辈,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无聊,在学校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去上学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同伴的更多关爱。部分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会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3、学习环境差、督导不力。西和县的经济较陇南其它县落后,学生的学习环境更让人揪心,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时间少,放学回家还得自己洗衣服、打水做饭、甚至帮爷爷奶奶种地干活,这就花去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时间上“量”的减少。有的监护人由于家务繁忙,根本抽不出时间陪读孩子学习,加之孩子的自学能力差、自控能力不足,在课余时间里往往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孩子学习下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心理素质极差,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心理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主要表现。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无处释放,只能通过泡网吧、游戏机房来消磨时间,甚至有些与社会青年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上课时顶撞老师进行发泄,由于长期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长期以往就形成了一些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留守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导致他们成为“问题儿童”。

2、人格发展问题。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习知识和认知情感方面,即在学习中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管教,自觉能力较差,得不到他人的督促与教导,只是“填鸭”式地被动学习,最终导致学习兴趣较低,甚至一部分放任自流,最终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父母亲的关爱所引起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很少与孩子在感情上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使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对父母亲在心理上缺乏信任和理解,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人格障碍、性格孤僻、情感冷漠、失落等心理扭曲现象[1]。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意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情感偏低,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引导和帮助,极容易导致思想意识的偏离。部分父母对孩子极为娇惯和放纵,致使孩子容易产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孩子往往怕吃苦、贪图安逸,不懂得勤俭节约;抽烟、喝酒甚至赌博,有时拉帮结派,寻衅滋事,走向迷途。思想意识行为出现偏差,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的关爱和模范作用对儿童而言至关重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取受教育的机会,不能明辨是非、黑白颠倒。父母长期在外,照顾孩子的方式主要以寄钱为主,金钱的纵容致使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攀比心理”和“拜金主义”思想。

二、西和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典型实例,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的同时,引发出了许多家庭教育问题,父母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基本丧失或被不同程度地减弱,使儿童的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严峻的挑战。

(一)监护人的教育思想滞后

西和县地域偏僻,信息阻塞不畅通,人们教育观念滞后。在大学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暴增。“读书无用论”在农民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好多人认为,孩子高昂的学费让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难以承担,以及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又不“分配”工作,还不如早点打工。此外,有部分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他们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切心情灌注在孩子身上,他们期望孩子能够学有所成,事实上距离割断了他们的亲子关系。父母无法通过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影响孩子的学习,更不能及时有效地督促子女学习,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辅导。只是简单地把孩子的成绩与自己的付出与辛苦直接联系起来,一味要求孩子学习,无形中加大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产生很大压力和焦虑感。还有部分父母,出于“亏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他们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对金钱和物质的需要,孩子便会好好学习,成材成人。殊不知,这样非但不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反而会助长孩子“重利主义”等错误观念,注重物质需求,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对学习产生冷淡、无所谓的态度。这些落后的教育观念势必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质量。

(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致使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精心呵护,促使孩子与父母情感冷淡,相互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让孩子始终觉得孤独无助,没有归属感。父母的远离,父母的角色缺失和弱化,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陷入困境。在留守儿童家庭中,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外出打工,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对减少,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情感饥渴,出现了所谓的“缺失父爱综合征”或“缺失母爱综合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2]。”

(三)监护人教育能力欠缺,隔代教育凸显

虽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有父母任一方、亲戚等,但更多的是留守家庭一般只有祖孙两代人在家,祖辈被动地承担起教育任务。由于祖辈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教育能力欠缺,在学习上根本无法有效地辅导孩子,在对孙辈的教育上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有些祖辈因年迈力衰,生活压力比较大,农活繁重,一般只能顾及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根本无精力教育孩子,即使管教孩子也只会用金钱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奖励或采取打骂等粗暴的方式。一般来说,爷爷奶奶往往以传统的思想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的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方法机械、单调和简单,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现时代的孩子思维活跃,经常寻求刺激和创新,儿童很难接受老人的传统教育方法和思想观念。对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满足孩子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对孩子的精神关爱和情感世界的培育以及道德层面的管束很少,势必影响到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

三、西和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监护人知识水平、技能方面的提高与完善

西和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知识储备量很小。对此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掌握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设学习型家庭,继续接受教育使得自己有能力为孩子服务。他们可以参加各种机构的培训,比如家长教育、网络课程等。当地学校也可以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关于科学知识的讲座,召集监护人参加一些课程培训。另外,监护人应该更多地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方面的进行教育,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他们的内心世界,体察他们的情感。

(二)强化家长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西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家长始终抱着一颗“毕业后也是打工,还不如早点打工”的心态。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出务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长期的外出务工可能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家长始终要做到以孩子为本,合理安排打工时间,不能以打工致富的思路而牺牲孩子为代价,这样只能增加他们以后对自己的悔恨,否则会得不偿失。父母要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留守儿童始终感觉到父母和其他亲人对他的关心、爱护,以摆脱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带给她的孤单,保证儿童能够有愉快的心情。另外,父母应该更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多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得他们团结互助。

(三)加强学校继续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蒙台梭利说过,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儿童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关爱,才能够具备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可以说,爱是儿童成长的背景和环境,是其生长过程中不能缺失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爱的诉求比一般儿童更为渴望。学校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老师的爱对他们而言同样重要。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有义务教授所有学生知识,生活中更要引导所有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可以使其被尊重的心理得到充分满足,更能树立自信心,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

(四)做到标本兼治,实现“城乡一体化”

解决西和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就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社会的突破,城乡之间的人为分隔消除,先天的身份差别取消,社会公平才能实现。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失衡的社会心理才能改变,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自由迁徙、自主定居、籍随人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政府应规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市民化。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消除城乡贫富差距,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3]。

参考文献:

[1] 林锦霞.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理性思考[J].西江教育论丛,2008(l)

[2] 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J].中学学报,2006(3):23-25

[3] 许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新闻世界 ,2008

作者简介:

闫文军(1979-),男,甘肃崇信人,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