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大米”该如何“羽化成蝶”
——对重塑曹妃甸大米比较优势的思考
2014-07-02李百超刘陆
李百超刘陆
“曹妃甸大米”该如何“羽化成蝶”
——对重塑曹妃甸大米比较优势的思考
李百超1刘陆2
曹妃甸区的开发建设对其农垦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无疑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做为传统的农业垦区,面对发展变化了的客观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定位曹妃甸的发展战略,在开拓新领域的同时巩固发展好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基础产业,是需要审慎思考的。水稻种植是农业垦区的传统基础产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立区之基,兴区之本。过去的几十年里,曹妃甸大米凭借人无我有的先天优势,有过昨日辉煌,堪称“米中骄子”。然而今日的曹妃甸大米,则如韶华已逝的靓女,在众多的米业后起之秀面前竞争乏力。先是订购取消、保护价退出政策变革的影响,在米质无甚长进的同时,受到了东北大米等的强劲竞争。如何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和水情渐好的契机,重塑比较优势,重振曹妃甸大米雄风,科学定位曹妃甸大米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羽化成蝶”,事关建设河北第一增长极之要。
一、曹妃甸大米及营销管理中的现实差距
通过对东北水稻种植品种、产加销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加工设备工艺、包装、价格、市场流通秩序等问题的实地考察学习,认识到曹妃甸大米与东北大米在水稻品种、龙头企业、品牌、市场营销诸多方面存在着现实差距。
1、水稻栽植品种滞后
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实物地租征收方式的影响,导致水稻种植中过份追求产量,忽视质量,使米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如“水源300粒”、“京越”、“白金”等因产量较低而被逐步放弃;另一方面,政府对定购、保护价收购稻谷的定价政策是按出糙率分等定价,按杂质含量、水份高低增减价,对品种、外观、口感等却不在关注之列,没有根据消费者对米质的需求确立价格档位,这也是片面追求稻谷产量、忽视品质的利益动因。此外,区属农业科研部门、农技推广部门没有把稻谷优良品种(优质高产、高抗病性)的培育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要事来抓,缺乏有效的政策、技术引导。据对26.2万亩水稻种植品种的调查,全区水稻主栽品种品质已严重退化,粒形大小不一,生长期长,口感差,高产不高价。另外还有95-4、津稻308、98-1、垦育2、96-18等近10个品种,混种混栽,混打混收,形成“爷爷孙子一个辈”,“婆婆媳妇一个味”。品种栽植已相对滞后于相邻各县。大米品种良莠不齐、品质下降,消费者的认可度下降。
2、缺乏规模型龙头企业的带动
区内诸多大米加工销售企业,多是小作坊、小门店的家族式经营,规模小、设备旧、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包装老套,大米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相互间恶性竞争(或以次充好,或缺斤短两),自己砸了曹妃甸大米的牌子。在各自为战的格局中,自身生存尚属维持,下联基地、上联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国有粮食企业多年沿袭“三代”管理模式,又遇主附分离的粮企改革,缺场地、少仓容,更没有加工设备投入、一直是“农工种啥我收啥、农场加啥我买啥”,也未能成为具有足够带动力的龙头。
3、培育品牌意识淡薄
大米曹妃甸取得注册商标的有十几个,但几乎每一个品牌的大米没有一个成型的质量等级界定。产前无界定,产中无监督,产后无跟踪检查。商标持有者之间各自为战,没有优势互补、联合竞争、共同培育知名品牌、荣辱与共的意识。品牌虽多但在市场上叫的响的却没有一个。个别经营者甚至只图眼前利益,谁的商标信誉好、市场销售顺畅就冒充谁,投机盈利。与知名品牌培育紧密相连的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条型码申请等,基本上无人去做。
4、缺乏市场开拓力度
曹妃甸区作为大米的集中产地,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相对成熟,但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滞后,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定辐射力的产地型集散市场,加之米业经纪人队伍发展迟缓,全区每年2亿多公斤的稻谷产量,大部分由县外商贩营销,使曹妃甸大米与国内外知名粮食市场的联结不紧。另一方面,曹妃甸的大米营销企业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坐商到行商的转变,营销理念落后,经营者素质偏低,市场信息渠道狭窄,未能根据不同层面的消费群体谋划营销策略、精细分割市场、区别产品等级。配送制、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化营销手段多未涉及,未能形成面向大市场组织大流通的粮食经营格局。
5、市场促销手段滞后
曹妃甸大米营销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但由于客观上大米品种差、商标管理及维权意识差、包装老套;主观上经营理念滞后等诸多原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促销手段。所依赖的或通过个人关系卖情面销售、或通过回扣等手段促销,缺乏规范的市场游戏规则。现代重要促销手段之一——广告促销策略基本未予实施,产品形象、企业形象难以树立。有奖销售更是从未尝试过。
二、重塑曹妃甸大米比较优势的策略
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国内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步伐加快和曹妃甸港口及工业区建设的新形势,以及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初步形成的客观现实,如何重新确立曹妃甸大米的比较优势,重塑粮食市场独占鳌头、鹤立鸡群的地位,需要科学谋划,审慎决策。
1、确立曹妃甸大米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
重振曹妃甸大米雄风,将水稻种植这一传统产业发扬光大,首先应从经营理念这个源头抓起。坚决克服经营管理上、产品质量上固步自封、不愿图强求新;在市场营销上小进即安、不敢开拓奋进的旧理念,用环视世界大米市场的眼光,与时俱进,科学地对曹妃甸大米生存与发展的轨迹定位,勾画曹妃甸大米全新的经营理念: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诚信为原则,以“临港经济、生态曹妃甸、湿地产业、绿色田园”为依托,以产品精深加工、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培育、现代营销手段运用为措施,建设优质米基地、特种米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求精品创名牌,扩规模拓市场,构筑现代化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服务于曹妃甸港口及工业区建设和生产的曹妃甸大米产加销一体化体系,使曹妃甸大米再现昨日辉煌。
2、夯实曹妃甸大米市场竞争的质量基石
质量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在当今“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的大米市场供求状况下,曹妃甸大米的内在品质和外观形象,将是决定能否重新占领市场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要将加快名、优、特、新水稻种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作为当前乃至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按照农业科技部门抓开发、场镇村队抓普及推广的思路,一是大力推广内在品质好、早熟、高产、抗病力强的品种;二是以稻田养蟹地块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水稻;三是适度增加糯稻等特种稻种植;其次,区财政从每年的农发基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项补贴到种植优良品种的农工手中,让农工得到实惠,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粮食经营部门也可通过实行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收购办法,引导农工调整品种结构。对市场畅销的优良品种,实行订单收购。第三,加大投入以提升加工工艺水平。东北大米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加工设备及工艺,使产品品相“旧貌换新颜”。曹妃甸大米的加工设备,多是老工艺、小产量、高能耗型的,加工出的产品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应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较大型成套先进加工设备,大幅度提升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整体品貌色相,逐步赢得市场。
3、整合大米加工企业,提升米业整体水平
曹妃甸大米的加工销售,目前有100多家小加工企业。他们各自为战,分散经营,品牌杂,规模小,实力弱。有时为了局部和暂时利益,相互“自残”,深入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的能力明显不足。整合大米加工企业,成立大米行业商会,规范市场竞争规则,集中全力创名牌,联合起来拓市场,实现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已成当务之急。各企业以米业商会会员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共享商会信息、政策扶持、品牌、绿色标志使用权等。会员单位在商会章程的框架内,统一市场开发、统一加工质量标准、统一产地包装和商标,统一市场分割,达到规模经营,合力竞争的目的。
4、找帅当兵,搭船出海
在坚持自主营销的前提下,采取“假于他物”策略,找帅当兵,搭船出海。积极与国内外大集团(公司)联姻,甘为其麾下的一个子公司、加工分厂或生产基地,依靠其先进的加工工艺、科学的管理措施、严格的质量体系,使曹妃甸大米质量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依托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销售网络,把曹妃甸大米推向市场;待时机成熟、羽翼丰满后,还可由跟班变为领班。这与单枪匹马创业,靠逐步积累增强企业实力相比较,解决了资金缺乏、市场开拓难等问题,不失为前期创业的首选捷径。此外,应积极探索大米米粉、大米膨化等深加工项目,增加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大曹妃甸米寻求新的“出口”机会。
5、强内拓外,加强营销网络建设
强内,一是按照“高站位、低起点、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加快曹妃甸大米批发市场建设步伐,使之成为有一定拉动力的大米营销集散地、发散源;二是大力开拓电子商务。要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设计自己的主页。在主页上开设“虚拟粮站”,陈列自己的大米品牌及知名产品,以三维、四维图象向国内外展示曹妃甸大米的立体生态种植模式、生产过程,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在网上开展业务交易;三是加快经纪人队伍培育步伐,逐步形成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以集贸市场为辅、以农村经纪人队伍为补充的市场营销体系。
拓外,即固旧拓新,全力开拓外埠市场。一是加强与全国知名市场的沟通对接,继续强化在大中城市设网和发展巩固用粮大户;二是在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的同时,争取成为这些单位生活用米的供应基地;此外,奋力开拓大西北、厦门、深圳、上海市场,在新加坡、美国华盛顿唐人街开设米制品(粽子、元宵等)销售网点,在国内大城市和海外举办产品展销会、筹建办事处、国内知名新闻媒体广告宣传等方式,全方位拓展曹妃甸大米外销途径,最终形成内外连接紧密、信息反映灵敏的网络化市场格局,使曹妃甸大米“羽化成蝶”。
(作者单位:1.唐山市曹妃甸区财政局2.唐山市曹妃甸区农林畜牧水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