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小麦播种机撒施化肥新技术
2014-07-02刘树杰
刘树杰
使用小麦播种机撒施化肥新技术
刘树杰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土地耕种模式由传统的分散经营逐步向集中化规模化转变,在土地规模化种植过程中,施肥是一项强度高的劳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种粮积极性。经过长期实践活动,摸索出了使用小麦播种机撒施化肥新技术(简称撒施技术),现分享给大家参考:
一、撒施技术操作简介
平时小麦化肥撒施,均使用人工或播种种肥,新技术使用传统的12行或14行小麦播种机代替人工,不仅撒施效率提高,而且撒施均匀,肥料利用率高。
二、撒施技术可行性
1、通用
该技术使用日常大量使用的小麦播种机,不需要添加任何配件即可使用,不增加硬件投入。
2、方便
该技术使用普通小麦播种机,无需使用特殊播种机,方便高效。使用方法如下:将平时使用的播种机,摘除施肥管(包括聚料斗和输料管),之后按平时施种肥方法,调整好施肥量,将化肥和其他需要添加的农药、添加剂等搅拌均匀,一次性放入料斗,即可按播种作业时的工序进行化肥撒施。动力机械匀速前进,施入物均匀落下,在下方支撑杆等配件的作用下,自由溅落,均匀撒施在田间。
三、撒施技术特点及效率比较
1、省人工。以人工撒施和该技术比较,人工撒施要将化肥按相应距离搬运到田地中相应位置(可不计工时),费力且效率低下。一般一个成年人一次仅可扛一袋化肥,重量为40或50千克,耗时约15分钟左右,而机械撒施可在地头按使用时一次性或分次加入料斗,重量为100千克左右,耗时5分钟左右,省时省力。
2、施用量可调,整撒施均匀。播种机可以按农户意愿,任意定量调整施肥量。2013年10月2日实际调查,正定县曲阳桥乡高平村周新房使用该技术,机械标定施肥量为每亩60市斤,实际施用平均为63市斤,误差为5%,在正常误差范围内,同时,该技术的实施,施入物混合均匀,撒施方便,避免了人工撒施不匀现象发生,据粗略观察:每个相同长宽范围内的化肥颗粒基本相等,撒施比较均匀。
3、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据实际调查,该技术使用田地为玉米秸秆还田后、旋耕前,使用动力为28马力,一上午时间(早8时至11时30分)两个工人,撒施面积达70亩,人均日撒施面积达100亩左右,劳动强度很低。而据当日人工撒施调查,平均每人一天撒施面积最高为10亩(按日均8小时计),且劳动强度高,工人操作积极性低,相比效率高10倍左右。2013年10月4日,正定县曲阳桥乡曲阳桥乡东曲阳村调试小麦播种机械时又试验了该技术,动力为25马力,使用田地为秸秆还田、深松耕后,旋耕前,试验面积3.5亩,作业时间约为30分钟,日平均效率为60亩左右(按日工作8小时计)。据此两项调查,机械撒施技术相比于人工撒施效率大大提高。
4、作业成本低。按当时当地播种作业成本计,每亩地小麦播种成本一般为20元(主要是动力投入),而该技术不用改造机械,且动力使用少,仅需要播种作业的一半左右的投入,初步估算,作业成本在每亩7—8元左右。相比于人工撒施劳动力成本低5—7元。
5、农户使用积极性高。据2013年10月4日当天观察,在试验的过程中,周边的群众均围拢过来观看,并纷纷当场表示,这种作业方式不错,愿意接受,而且对于亩成本7—8元也比较认同,认为高至10—12元也可以接受。
6、避免了目前播种种肥烧苗的问题。该技术实行后,还要进行旋耕等作业,化肥先在土壤中保存或溶解一部分后再播种,与种子直接接触机率大大降低,基本不会造成“烧种”和“烧苗”现象发生。
7、边界清楚。相对于当前使用的旋扇式化肥撒施机,该技术是化肥自然溅落,减少了边界地区以外的化肥流失,同时也避免了旋扇式化肥撒播机械边界挡板处化肥过于集中的问题。
四、使用注意事项及建议
1、本技术目前只试验了干燥的颗粒状复合肥、复混肥、掺混肥的撒施,对粉末状化肥或湿度较大的化肥没有做试验,故不做探讨。
2、该技术试验机械为普通或加重型播种机,动力为28马力左右普通拖拉机,使用时个别地块会有机头抬起现象,需要按实际使用情况增加拖拉机前置配重。
3、该技术使用普通小麦播种机,在深松耕后旋耕前的田地作业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深松耕沟壑的影响,产生动力不足、侧滑或颠簸等现象,可能导致播撒不均匀,建议在秸秆还田后即进行,然后再进行深松耕、旋耕等作业,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4、该技术实施时,不使用小麦种子料斗,建议摘除种子料斗传动链条等动力装置,以降低无效动力的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5、该技术使用需要去除目前小麦播种机的化肥输料管等配件,需注意保存好摘除配件。
6、注意按平时农业机械保养事项进行农机保养。
(作者单位:正定县农业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