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莴苣病害防治技术

2014-07-02郄敏茹

河北农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百菌莴苣菌核

郄敏茹

莴苣病害防治技术

郄敏茹

一、莴苣黄萎病

莴苣黄萎病由类菌质体引起,由叶蝉类昆虫于苗床或本田初期传播,一般在定植后不久就发病,病株叶色变淡,心叶呈米黄色,幼苗期感染多出现顶端自枯症状,新芽生长完全停止,下叶黄化,出现米黄色坏死斑并迅速枯死。大苗染病多出现丛生症状,由顶芽腋芽长出很多丛生细叶。

预防该病主要应防治叶蝉,可喷施2.5%功夫乳油2000-4000倍液。另外,苗床罩上防虫网,本田用白色或银色地膜覆盖,防止叶蝉飞入,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二、莴苣灰霉病

莴苣灰霉病为真菌性病害,多发生于冬季到早春的保护地,露地栽培在雨季发病多。近地面的叶和叶柄软化、褐腐,并产生鼠灰色的霉层是该病的特征,下部叶片遇低温易发病。用地膜覆盖栽培可抑制该病发生。

早春多雨天气,保护地内提倡每亩使用45%乙熏灵250克或50%百菌清粉尘剂1000克防治,每周一次,连续2—3次。还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腐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7—10天用药一次,连续3—4次。

三、莴苣菌核病

莴苣菌核病为真菌性病害,植株感病后,先是近地面的叶柄呈米黄色腐烂,然后叶片枯萎,接着整株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物,后期在茎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叶片变黄,凋萎,全株枯死。土壤中的菌核在秋天或春天长出子囊盘散出子囊孢子,随空气传播。

在整地前对田间灌水,可使菌核死亡。早春多雨天气,保护地内提倡每亩使用45%乙熏灵250克或50%百菌清粉尘剂1000克防治,每周一次,连续2—3次。还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800倍液、65%腐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连续3—4次。

四、莴苣霜霉病

霜霉病是茎用莴苣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植株从幼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病,以生长中后期发病较重。下部叶先发病,叶面出现淡黄色近圆形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成不定形或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颜色转为黄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稀疏的霜状霉层,许多病斑相连使叶片干枯。病害从下部叶逐渐向上部叶发展,受害叶片多时,茎部虽仍能长高,但不能正常长粗,致使产量和品质下降。

药剂防治可选用 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性粒剂2000—2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安克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8%金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连续2—3次。上述药剂均具内吸性,有治疗作用,在发病初期或盛期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此外,在发病前预防可选用1.5%多抗霉素2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大生700—800倍液、77%可杀得粉剂6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等喷雾。连栋大棚保护地预防该病还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标准棚每棚100克,于傍晚闭棚后熏烟,次日早晨通风,7天熏一次, 视病情连续熏 3—6次。

(作者单位:无极县农技中心)

猜你喜欢

百菌莴苣菌核
虎奶菇菌核的平板培养及形成机制研究
改进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蔬菜水果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残留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秋日野餐会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欧盟发布百菌清正式禁用公告
莴苣和韭菜
百菌清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臭氧对土壤中百菌清降解的影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