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生态改良使干部大有可为

2014-07-02杨吴庆

清风 2014年12期
关键词:潜规则官场作风

文_杨吴庆

政治生态改良使干部大有可为

文_杨吴庆

高压反腐无疑具有重塑政治生态的“龙头”作用。十八大以来,反腐的力度越来越大了,在反腐败斗争中被摧毁的官场劣生态、潜规则越来越多了,相应地,各地的官场秩序正在改进,从政环境也得以重塑健康生态。在这种政治氛围向好的大环境下,党员干部和广大民众切身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政治风气正迎面扑来。

按理说,这正是为官理政者大有可为的好时机。不过,仍有一些官员大喊“为官不易”。“为官不易”并不是“为官不为”的借口。在这种良好政治环境下,应该说,愿意奋发图为的党员干部才是主流。在中央和各地相继出台各项严厉举措的约束下,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

强力反腐,政治生态得以改良

十八大以来的强力反腐,去浊扬清,极大地净化了政治生态,重塑了官员的从政环境。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政治生态的状况不仅决定着领导干部从政环境的好坏,还事关社会是否稳定、人心向背、干部是否清廉。毋庸置疑,从反腐败斗争所折射的现象来看,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是不健康的。

有党刊指出,政治生态不健康甚至恶化,主要表现为多种“常见病”:“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权现象,“能力不如关系”的关系学,“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投机钻营,“干的不如看的”的论资排辈,“做事不如作秀”的形式主义,“摆平就是水平”的伪稳定观,“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不怕犯事,只怕‘出事’”的地方保护主义,拉帮结派的“山头”作风、主仆情谊、人身依附,表面上程序井然暗地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形式招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被动腐败”等等。

早在2012年十八大召开之际,世人都在观望:十八大将赋予中国未来怎样的政治生态,值得观察。如今,十八大闭幕已近两年时间,国内政治发展环境大为改观,无论是强力反腐通过“打虎”涤荡出的震慑效果,还是大面积扑灭“苍蝇”营造的正气氛围,无不向世人展示了全新的一面。正如有人用通俗语言概括的那样:饭局少了,娱乐场所冷清了,喝酒少了,公车少了,公款规范了,监督多了,偷懒少了;正气多了,做事的氛围浓了。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官风变了”。

“官风变了”,是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在转变,朝着官员清廉、政府廉政、政治清明的良性政治生态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史无前例地大力反腐,目的就是为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官场政治生态。这一点,既可以从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得以佐证,也可以从民间对官场、官员的评价看出来。

从十八大闭幕至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期间,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至少有18万党员干部被处分,其中有55名省部级以上高官被查。中纪委、监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被处分的党员干部立案、结案件数、处分人数均比上一年有两位数增长。2014年反腐力度更是空前,有媒体记者进行了不完全统计,2014年1~10月份,仅中纪委、监察部“案件查处”栏目中就公布了500多名官员被调查或处理的消息,绝大多数为厅局级以上官员。

反腐败斗争一“洗”一些地方过去沉闷、丑陋的官场恶劣生态,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在山西,今年以来已有7名省部级高官落马,众多腐败高官被连根拔起,大量官商勾结案件被公之于众,使得山西官场“地震”至今仍“震感”强烈;在四川,以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成都市委原书记李春城案为“龙头”,诸多贪腐官员被反腐风暴应声“刮”倒……可以说,在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领域,由反腐刮起的强风正向着纵深方向越刮越猛。

如果说反腐风暴是“刮骨疗毒”,用猛药去疴而重塑官场肌体的话,那么“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作风建设,无疑就是通过规范、约束官员的行为从正面来重构官场作风。无论是“反面”破题还是“正面”强化,均实实在在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高压反腐的推动和“倒逼”下,我国的政治生态正去浊扬清,理论上来说,官员的从政环境也得到了极大净化,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大环境正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力度在重塑,对有志于事业的党员干部而言,这是大好时机。

潜规则被打破,仕途升迁靠实干

在“显规则”下,选人用人机制透明化、法制化、合理化,既能得以身心顺畅,又能保证升降有序,这正是许多党员干部和广大民众翘首以盼的。

十八大之后的大力反腐,无疑打破了官场当中许多“惯例”或是潜规则。正如网友“@闲散一石”所总结的:退休不再是腐败的“护身符”,高升不再是腐败的“保险柜”,外逃不再是腐败的“避风港”,法不责众也不再是腐败的“遮护伞”,以往针对大面积腐败下不了手的“窝案”采取“说清楚、退赃款”即可放过一马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大量腐败官员落马的案例表明,保护腐败官员的退休即“安全着陆”、升到高位即“一笔勾销”、现任不查前任、陷入窝案即“法不责众”等潜规则正在一个又一个地被打破,代之以“零容忍”“无例外”的显规则,反腐显示出空前的打击力和威慑力。

反腐打破潜规则的最高潮是中央宣布对周永康的审查。今年7月29日,中央宣布,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由中纪委对其立案审查,第一次反腐剑指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一举改变了所谓“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这在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周永康被查落马,无疑消除了一些人此前的疑虑和猜忌。据此,官方表示:无论官阶多高,都不会成为个人的保护伞。

在地方,被反腐打破的潜规则更是海量。比如,近期山西发生了一连串“塌方式腐败”案件,正是因为山西官场的潜规则尤其是官商勾结、官煤“联姻”一度猖狂盛行。在中纪委的出击下,山西地方纪委也随之跟进,山西的多名省级官员先后被查处,众多卷入权钱交易漩涡的各级官员被打落马下,大量一度被称之为“成功商人”的企业家也相继败北。

在此轮肃贪风暴中,山西一些地方官场一度滋长的买官卖官、跑官要官、违规用人等潜规则也被打破。据媒体报道,此前,山西官场上流行一句话:“在晋南做官要和人斗,在吕梁就要和钱斗。”和钱斗的意思,就是只有多花钱,才能买到官,有着强烈的拍卖意味。

表面看来严丝合缝,但实质就是权钱交易,这也正是潜规则的“厉害”之处。有媒体报道称,在此前的山西吕梁官场,买官卖官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但具体运作的程序,外人无从知晓。吕梁柳林县一位官员介绍,买官卖官交易隐秘,一般都是买卖双方或者加一个中间人直接交易,官场上的人虽然心知肚明,但很难掌握确凿证据。但在形式上,官员的任免,当然也有一套严格的组织程序,至少一切都要看上去“合理合规”。这种潜规则如不大力击破,当地的官场逆淘汰现象必然会触目惊心。

大力反腐打破了种种官场潜规则,无疑为实干型的官员理顺了较为理想的政治环境。有分析认为,破除潜规则之后,立“显规则”,更能为官员的作为腾出发挥的空间。隨着反腐进入下一阶段,必然有更多“潜规则”将被破除。而“灰色规则”所退让的地带,正是给建立“显规则”、树立法律权威腾出的空间。

显然,一旦潜规则被破除,对想有一番作为的党员干部是极大的“利好”环境。尤其在仕途升迁方面,不少饱受潜规则之苦的官员更是解除了束缚,无论从从政环境还是个人能力来说,在“显规则”下,选人用人机制透明化、法制化、合理化,既能得以身心顺畅,又能保证升降有序,这正是许多党员干部和广大民众翘首以盼的。站在主流角度来看,潜规则被打破,“显规则”的逐步确立,确实让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即使在这种越来越改良的“显规则”机制下,许多官员却选择明哲保身、消极无为。正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季乃礼撰文所指出的那样:“明哲保身可以归结为一种求稳或者维持现状的心态。为何会求稳?在一部分官员看来,是因为在当前高压反腐的形势下,主动做事的危险性系数增加,锐意进取等同于‘冒险’。”许多官员不愿意承认、甚至怀疑现在的政策。同时,旧有的规则与现有的政策的矛盾、冲突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怀疑的态度和不确定性的局势,使许多官员抱着观望的态度。

如何破解目前的困局?季乃礼指出,应该认识到,官员对晋升的追求是长久的,而明哲保身则是暂时的。只要官员在晋升的过程中风险减少,就会改变目前的消极无为。近年来,中央陆续提出了绿色GDP、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思想,已经明确表达了需要改变传统晋升标准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地官员在追求当地经济发展之时,不应该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是经济增长与当地的环境保护相协调,要与民众的诉求相适应,各方面协调发展。

官场作风改进,干部更可一心图作为

官场作风变得好了,是让广大党员干部安心干事、积极作为的“风向标”,也是他们大有可为的从政环境保障。

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现实状况来看,十八大之后营造出了一种让官员想干事、能干事的良好氛围。然而,即使在这种“利好”政治环境下,却仍有一些官员动辄就喊“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一些官员反其道而采取“为官不为”的消极抵抗态度。

各地对“为官不为”不正常现象的问责随后跟进。河南省纪委在查处1398名“为官不为”的干部后,总结了其具体表现:有的认为监管越来越严,礼不敢收、酒不敢喝,没“油水”,做事就没有了热情;有的上面说了就“为”,下面说了就“不为” , 选择性干事;部分领导干部事业心不强,服务群众意识淡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太平官”;部分公职人员办事推诿扯皮,上班时间斗地主、嗑瓜子、玩手机、逛淘宝等。

事实上,除此之外,“为官不为”的表现还有五花八门的体现,难以一一罗列。一些官员拉帮结派、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等等恶劣习气,也在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反“四风”之下,被迫偃旗息鼓。从中央纪委官方网站和各地公布的大量案例来看,反腐行动无一不是剑指官场不良作风的。

八项规定、反“四风”以及持续的高压反腐,使得党风、政风为之一变,官员特权消费、权力寻租等潜规则现象明显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官场作风方面,反腐大潮洗去了大量陈腐气息,为大量踏实肯干、有才实干的官员的政治前途铺垫了风清气正的作风环境。

新华社《半月谈》记者曾采访了闽南山区一位县委书记,就真实反映了基层干部对官场作风转变的切实感受。该县委书记告诉记者,在过去,一些有一定级别的干部大肆受贿,下面一些腐败官员则投其所好。有的地方主要官员在老百姓中名声很差,非但没做多少实事好事,甚至胡作非为、贪污受贿,然而照样一路提拔、步步高升,在老百姓中造成极坏的影象。

该县委书记认为官场作风得到了大力改善,官场秩序也得到了大力改良。“新一届中央领导强力反腐,‘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特别是‘大老虎’相继落马,让我们基层干部感觉很振奋。党内就不应该有特权思想,不应该形成利益集团。现在反腐深入人心,整个官场风气好了很多。风清气正后干部就不会想着跑官要官了,而是会专心发展地方经济,服务民生。对于那些想做事又没什么背景和关系的干部来说,现在正是大有可为的好时候。”该县委书记说。可见,官场作风变得好了,是一个让广大党员干部安心干事、积极作为的“风向标”,也是他们大有可为的从政环境保障。

因此,一方面,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大潮,涤荡了官场的大量弊规陋习,为官员实干创造了清新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中央的政策也在加大调整力度,推动改革,整顿党风,改良政风。在这种方方面面都趋好的语境下,一些官员如果还妄想通过助长甚至制造不正之风来图谋“升官发财”,则必然会被时代淘汰,甚至被绳之以法而遭人唾弃。

猜你喜欢

潜规则官场作风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为民服务要在“群众频道”——改进作风不能“乔装打扮”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潜规则
办公室潜规则Ⅳ
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