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必事事再看领导“脸色”行事

2014-07-02张州圣

清风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刘铁男脸色领导

文_张州圣

不必事事再看领导“脸色”行事

文_张州圣

程维高(1933年9月-2010年12月28日),江苏苏州人,原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年8月9日,程维高因严重违纪问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查,并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撤销其正省级职级待遇。但并未发现程维高负有刑事责任,保留了其副省级待遇。2010年12月28日病逝于常州,终年78岁。

近日看到一个笑话:一对夫妻在家中看电视,节目上说,在一次公务员考试中,笔试第一名者由于是色盲症患者,被拒之门外。妻子奇怪地问:“色盲又不影响工作,为什么就不能当公务员呢?”丈夫道:“下属要看领导脸色,要是领导的脸色变了,他看不出来,领导能满意吗?”笑话折射现实,捧腹之余,让人顿感些许无奈。

这则笑话反映了现实官场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工作该怎么开展,工作的绩效怎么评价,往往是被个别领导的“脸色”所左右。作为下属,很难不需看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脸色”就能理直气壮地干工作的。

不少人的仕途决定于上级“脸色”

唯有扭转权力监督乏力的状况,才能让个别领导干部的“脸色”失效。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凡事唯领导意志是尊,看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脸色办事似乎已是不成文的潜规矩了,甚至成了一些人的办事准则,以至于在一些单位,很少有人敢违反领导的意图,不敢不看领导脸色这张“晴雨表”。进而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看领导脸色行事”表现在方方面面。

问题更为突出的是“用人制度”,相对而言,在选人用人方面,“领导的意思”更容易成为干部提拔时选贤任能的“礁石”。因此,社会上早就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即一个人要想得到提拔,关键要“三行”:一是你得行;二是有人说你行;三是说你行的人行。其实最后的“一行”很关键。当然,总体而言,这首顺口溜似乎不乏以偏概全的意味。

然而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上述顺口溜还真成了活生生的写照。新华社终审发稿人刘君总结了这种用人方面的“脸色”潜规则:一些国有单位在提拔干部时,本单位一把手的脸色排第一位;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脸色排第二位;收受的钱、色 “脸色”排第三位;用得着部门领导的脸色排第四位;其他领导的脸色排第五位;提拔范围内“听自己话者的奴才脸色”排第六位。至于是否是人才,能否胜任这个岗位,能排第九位就不错了。这番话真实地反映了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之中的不正之风。

放眼历年来的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其中不乏领导“脸色”决定下属命运的例子。据媒体报道,河北省委原书记程维高被调查前,他是否提拔干部以“是否帮儿子”为标准。他被开除党籍后回家乡常州定居,有友人在闲聊时问他:“你告诉我,在现有体制下,一个省委书记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副厅以上的领导干部,你个人能不能说了算?”

程维高的回答是:“绝对没有问题!我要看中了谁,一般的操作是,把组织部长叫过来,说我上一次在某某地方见到那谁,感觉他思路不错。其他都不要说,这个话朝这个地方一落,马上组织部会按照干部任免的程序去考察,然后会拿到常委会上来讨论。”从程维高的言语中,我们不仅看出其“脸色”的巨大效力,更窥探出一些地方的官场劣生态。

大量腐败案例证实,“领导脸色”决定干部仕途的不正常状态,使得一些干部只投领导所好,看领导脸色,只想“会来事”,不想“会做事”,拣领导爱听的话说,对上唯唯诺诺,对下颐指气使,而对人民群众却冷若冰霜。

反腐打掉大量贪腐官员的“脸色”

一些腐败高官的“脸色”打压了不少正直官员,也“造就”了触目惊心的官商勾结网络。

在十八大之后,纪检部门查处了成千上万的问题官员。这些问题官员中,相当多的人都有着两种“脸”:既依仗个别掌握他们仕途的上级官员“脸色”升迁,同时也在“脸色”中排挤异己,拉拢同伙,使得一些地方的干部升迁要看上级的“脸色”,行贿者要看受贿者的“脸色”,就连一些官员被组织调查后,那些尚未被纪委“请”去的“盟员”也得反复揣摩落马官员的“脸色”。

古人云:“自作孽,不可活。”这些年,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主要领导干部,有的还是高级领导干部,如薄熙来、刘志军、刘铁男等等,无不曾是权倾一时的某部门“一把手”,也无不是说一不二的“土霸王”,他们的劣迹都为自己换来了“苦果”。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是一个因“脸色”而彪悍、也因“脸色”而落马的高官。其在落马之前,有时“脸色”很不好看,甚至可以说到了霸道的地步。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早在国务院东北办2005年年底的年终总结会上,当时以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兼任国务院东北办政策体制组组长的刘铁男说,人家请咱们,咱们不要出去吃喝,副省长请我,我根本不理会。稍停了一下,刘铁男接着说,如果是书记、省长请吃饭,这个面子还是得给的。由此可见,对自己仕途无益的人,刘铁男“阴阳脸”变化极快。

此后,刘铁男的霸道作风更甚,他的“脸色”也越来越让下属和有求于他的人害怕。报道称,在发改委内部,大家渐渐感觉到,刘铁男“不一般”。据知情者讲述,刘铁男无论在被提拔为副部级之前还是之后,都目中无人。在刘铁男出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之后,一些地方反馈说,刘铁男变得“更加嚣张”。刘铁男的行事作风,使其在发改委失去很多民心。待到他东窗事发时,一些同事认为他是咎由自取。

然而,刘铁男只是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贪腐高官“一分子”。自十八大至2014年10月,被查处的省部级以上贪官就达50余名。这些“老虎”级的腐败高官以及其他级别的贪官,很多人在位时就惯于给下属使“脸色”,动辄就让人民群众看他们越位的权力“脸色”。

为什么个别领导干部的“脸色”有如此之大的杀伤力?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指出:“干部‘带病提拔’之所以屡禁难绝,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必要的监督制约流于形式或欠缺,干部选拔变成了个别领导‘伯乐相马’式的干部任用制度。”可想而知,一旦一些地方的选人用人制度异化成个别领导干部的“脸色”,那么其对下属命运的决定也就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问责举措让领导干部不敢“有脸色”

只要有哪个地方的“一把手”再敢靠“脸色”整人、靠“脸色”敛财,都将极大地增大其被整治的概率。

坦白来说,光靠高压反腐斗争打掉一大批带“脸色”的贪官,显然还远远不够。如何让官员彻底去掉官本位作风,下属与百姓不再因一些“一把手”乃至“二把手”“三把手”等领导的“脸色”而焦虑,是众望所归,也是越来越明晰的官场治理走势。这其中,关键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权力约束,加大对“一把手”的问责、追责力度,落实对“一把手”的监督措施。只有这样,一些平常爱挂“脸色”的“一把手”才不敢轻易给人使“脸色”看。

十八大以来,加强对“一把手”的权力约束已是我国反腐败的主要目的之一,降低主要领导干部对班子成员晋升时的权重,加大对“一把手”的追责力度,是高压反腐的重要举措。落实对“一把手”的监督措施,是中央一再强调的,在十八大之后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组部规定,对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于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

继之,中央进一步要求“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自身蔓延的地方和部门,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关于这一点,中纪委官方网站直接指出:“(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的内涵)其实就一句话,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党委书记的事,出了问题首先要追究你的责任……”

此外,近期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特别强调,整风肃纪将成新常态,“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也就是说,只要有哪个地方的“一把手”再敢靠“脸色”整人、靠“脸色”敛财,都将极大地增大其成为被整治对象的概率。

这意味着,在中纪委继续强力反腐的助推下,十八届四中全会法治反腐的精神落地生根后,以后一些地方“一把手”要想心怀鬼胎,不仅有反腐的高压震慑,更有法律程序上的严格限制和外来监督,“一把手”的权力小了,即使想要腐败或胡作非为,其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副手”、中层干部和基层公务员只要是遵纪守法办事,也就少了一些对“一把手”的重重顾虑,不用再看“一把手”的脸色行事了。

猜你喜欢

刘铁男脸色领导
脸色暗黄用桂花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杞人忧天
看脸色
刘铁男被提起公诉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刘铁男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