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城市民族团结和谐社区的构建

2014-07-02赵民,林钧昌,尹新瑞

西部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民族团结

赵民,林钧昌,尹新瑞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以及民族间人口流动的加快,多民族社区已成为东部地区城市社区的一种重要类型。日益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使得社区民族工作逐渐成为城市工作的重点,而社区民族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加强组织统筹,找准定位、创新方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创新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社区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不断推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意味着广大的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周期缩短,同时也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同样,少数民族人口也随着这股潮流不断向城市加速流动,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近几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居民呈现出多民族的趋势。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000万少数民族人口由内地向沿海城市迁移,从其进入城市的目的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以进城务工、经商和学习为主。从我国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来到东部沿海地区,从农村牧区、山区来到大中城市,各民族之间交流不断增多,相互之间不断加深认识,成为我国当前民族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各民族各地区人口不断地裹挟到城市化的洪流中,这使得城市居民的多民族性成为世界上大都会的特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其特点通常是有发达的多民族性,它给市民的全部文化习俗打上了烙印。”[1]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这一进程不断重构着我国传统的城市社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多民族社区——已成为我国城市社区中一种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区类型。学术界一般将多民族社区定义为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或街道,亦即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或居住点。[2]

少数民族人口的大量进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部分解决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紧缺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多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多民族特性的日益显现,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频率不断增大,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不断磨合的同时,民族之间出现各种矛盾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局。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城市社区中的社会关系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呈现出“万花筒”特征,这也决定了在城市社区中民族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3]因此,在城市社区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

一、城市社区呈现多民族格局新特点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56个民族在北京都有分布,北京已经成为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一)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多,呈现民族多样性

以北京为例,当前我国城市少数民族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多,少数民族多样性日益丰富的特点。从数量上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由过去的58.5万人上升为80.1万人,增长了36.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2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到了全市常住人口的4.1%。在众多少数民族人口中,从数量上看排名前五位的少数民族人口依次为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0.2%。以上各民族人口数量及所占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表1:各民族人口数量及百分比(单位:万人)

民族种类 满族 回族 蒙古族 朝鲜族 土家族

人口数量 33.6 24.9 7.7 3.7 2.4

所占比例 41.9% 31.1% 9.6% 4.7% 2.9%

从排名顺序上看,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排在前五位的民族顺序没有变化,但所占比重有所变化。[4]

(二)各民族分布范围较广,居住“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明显

进入城市社区之后,少数民族人口原有的文化、风俗习惯、产业特点等将他们在城市中以纽带的形式重新进行整合,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各个社区中广泛存在,然而又呈现出相对集中的趋势。[5]

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各区县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存在,并且在民族种类数量上十分可观,绝大部分区县少数民族数量都在30类以上,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数量仍在不断攀升。其中,朝阳区和海淀区少数民族数量最多,在两区居住的少数民族类别已经达到55个。除此之外,昌平区、丰台区、西城区少数民族类别也在不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以上几个区的少数民族类别目前也已经超过50个。另外,顺义区、通州区、房山区、石景山区、东城区等目前也已经有40个以上的少数民族种类。从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范围上看,呈现出多点、多面分布,分布区域广泛。

从少数民族人口所在的功能区分布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又呈现出各自特点,2000年国家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各个功能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规模、所占比重有所升降。如下表所示:

表2:不同生态功能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及所占百分比(单位:万人)

生态功能分区 功能核心区 功能拓展区 城市发展新区 生态涵养区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 12.3 36.8 22.3 8.7

所占百分比 15.4% 45.9% 27.8% 10.9%

根据统计数据发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与2000年相比减少0.9万人,比重下降了7.1个百分点,数量和比重下降,可能与功能核心区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较高有关;城市功能拓展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比增加8.9万人,所占比重下降了1.8%。由此可以看到,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幅较为缓慢,甚至在数量和比重上各有下降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少数民族人口在数量和所占比重上都有所上升,甚至某些数据上升幅度较大。如,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2010年城市发展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由十年前的11.2万人上升为2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所占比重上升了8.7%,占各功能区少数民族数量的比重达到了27.8%;同时,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2010年城市生态涵养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由十年前的6.3万人上升为8.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所占比重上升了0.2%,占各功能区少数民族数量的比重达到了10.9%;一方面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可能意味着较少的流动壁垒,另一方面丰富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向以上两个功能区流动。

从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看,呈现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的趋势。大约54.2%的满族人口集中在朝阳、丰台、密云、怀柔、海淀五个区;67.2%的回族人口集中在西城、朝阳、海淀、丰台、通州五个区;51.5%的蒙古族人口和58.1%的朝鲜族人口也分别集中在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4]

(三)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上呈现年轻化趋势

埃弗雷特·李认为,迁移活动与迁移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存在密切的关系,那些教育层次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迁移者能更好地对迁入地的正向因素做出积极回应。年龄较轻意味着身体状况相对而言更能承受长距离迁移的风险,同时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这在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出了此种特性。如下表所示:

表3:各年龄段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及所占百分比(单位:万人)

各年龄段人口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数量 9.9 64.5 5.7

所占百分比 12.4% 80.4% 7.2%

对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人口抚养系数较低,首先,0-14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占总的少数民族人口规模的比重较小,从数量上看该年龄段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为9.9万人,该部分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比重为12.4%,从横向比较看与同年龄段的常住人口相比,比重高出了3.8个百分点;65岁及其以上年龄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较少,只有5.7万人,该部分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比重为7.2%,从横向比较来看与同年龄段的常住人口相比,比重低了1.5个百分点。与此相对的是,15-64岁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达到了64.5万人,该部分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比重为80.4%,从横向比较来看与同年龄段的常住人口相比,人口比重下降了2.3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0-14岁与65岁以上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整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比重较低,只占到不到20%,15—64岁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这部分人口也正是劳动适龄人口,这部分人无论在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学历、冒险的心理特征等方面都优于以上两个年龄段的人口,他们能够对迁入地的正向因素做出积极回应,比迁出地的其他人口更倾向于迁移。

另外从横向比较看,少数民族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4.4岁,低于常住人口平均年龄2.9岁。[4]

(四)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文化水平相对提高

城市是某一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丰富的信息流量,尤其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对于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而言更有充分的吸引力。因此首都也集中了大部分的高级人才。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北京市6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具有较大幅度提高。如下表所示:

表4: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水平情况(单位:万人)

文化水平 小学文化水平 初中文化水平 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 大专及以上

数量 7.4 19.6 16.4 30.7

所占百分比 9.9% 26.1% 21.8% 40.9%

根据上表分析发现,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不论在数量还是在所占百分比上都居于主体地位,数量上看有30.7万人,所占百分比为40.9%;同时具有高中、中专或者同等学历、初中文化水平、小学文化水平的人数分别为16.4万人、19.6万人、7.4万人,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1.8%、26.1%、9.9%。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趋势较快,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了19.4个百分点。[4]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迁移数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不断增多。

(五)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性大

当前,国家不断推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北京作为首都,56个民族成份齐全,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据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统计,北京市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9.56万人。

(六)城市少数民族差异性较大

城市作为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汇区,其中必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复杂性和多样性。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生活于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文化风味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社区,一方面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城市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改造、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表达形式,一些表层文化表现模式,如衣着、语言等方面趋同,差异已经不十分明显;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内部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如传统宗教信仰、民族意识、风俗习惯等,这些意识一方面形塑了他们本民族的特质,将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城市民族的多样性,使得城市民族文化差异性显著。[5]

二、北京市构建民族团结和谐社区模式的探索

“民族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以及作用、影响的关系。”[6]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既是实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和谐进步、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及其他机构高度重视社区少数民族工作,自我国1998年提出“民族工作进社区”的民族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对民族工作机制的研究创新。如,200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北京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社区民族工作,先后四次召开全市社区民族工作会议,总结规范了社区民族工作的相关工作经验和工作制度。特别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为我国进一步推动社区民族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使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少数民族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促进了我国社区民族团结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一)资源统筹、多方协同、形成合力

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北京市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涉及26个市属部门,统筹整合资源,将工作重心下沉、精力下移、财力下放,协调解决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先推进少数民族“民生工程”建设。比如在牛街地区开展家庭安防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实行全民服务卡等“民生科技”项目,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各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也相应地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组织网络,改变了过去民族工作单一抓,抓不细、抓不实的不利局面,为深入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社区立体网络,实现涉及民族问题的群体性事件“零发案”

社区反映着社会现象,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都将在社区显现出来。一旦处理不好,有可能使问题变得复杂敏感,甚至使事态扩大升级。为此,北京市坚持抓预防、抓教育、抓化解,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定期不定期排查矛盾纠纷隐患,分类化解调处,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化解在源头。建立由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谐促进员以及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矛盾监督和调处立体网络,实现涉及民族问题的群体性事件“零发案”。社区少数民族群众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珍贵和力量,增进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感情,用实际行动维护了首都的和谐稳定。

(三)以丰富的活动载体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

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营造社区各民族之间相互团结和谐的氛围:一是用特色文化激发民智。近年来,结合北京文化遗产丰富集中、人文积淀深厚的实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弘扬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涌现出“京剧票友比赛”、“家庭赛乐赛”、“书法绘画比赛”、“社区居民卡拉OK大赛”、“中外居民迎新春大联欢”等一批文化活动精品,全面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文明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二是用节庆文化凝聚民心。增进民族大团结,必须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多年来,北京市按照“保护、建设、展示、发展”的思路,培育和打造了北京民族音乐节、民族舞蹈节、民族医药文化节、民族体育节、民族风情节等民族艺术节,形成了民族文化品牌。近两年已成功举办了北京民族电影节、北京国际古筝音乐节、北京市民族健身操(舞)大赛、清真美食文化节以及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节。有些区县还连续举办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东城区的“56民族团结日”、朝阳区的“春分朝阳民俗文化节”、海淀区的“竹荷文化展”等等。通过文艺演出、节庆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展示传统文化,展现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以优良的服务搭建民族团结的桥梁

针对散杂居大都市的特点,北京市着力拓展服务领域,构建民族特色服务体系,解决好“入口”(清真饮食)、“入土”(殡葬)、“入院”(看病治疗)、“入寺”(宗教活动)问题,涌现了一批“团结社区”、“温馨家园”。建立街道公共政务大厅,实施“一窗式办理、多窗口服务”,使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政策咨询、表格填报、医疗报销、失业就业等50多项服务。关心和扶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建立社区党员与少数民族困难家庭“一帮一”帮扶结对长效机制。积极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人文关怀,丰台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服务新疆籍维吾尔族商户中,主动作为,设身处地创造宽松和谐的经营环境,努力做到“真诚尊重、真正优惠、真情关怀”,架起了首都与边疆少数民族团结的桥梁。维吾尔族商户麦麦提·阿布都热衣木在给市政府的感谢信中说“我的哈密瓜有了路,我在北京有了家”。2012年6月,新发地市场被中宣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

(五)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努力营造“人人讲团结,共同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社区民族工作重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开展社区民族工作必须把民族团结进步放在首位。

一是教育宣传到位。北京市注重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党员干部宣传为重点、以学校宣传教育为基础、以行业宣传为窗口、以媒体宣传为推手、以民族团结宣传月(周、日)为契机,在全社会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介绍民族基本常识和风俗习惯。二是帮难解困到位。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权益,首先要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近年来,为解决好“清真不真”、“清真不便”的问题,将牛羊肉供应纳入“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在全市建立了布局合理的2366家清真饮食网点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个清真超市、专营店,687个清真食品专柜;筹资修缮和改扩建一批清真寺,在回民医院、民族敬老院等设立礼拜室、摆放宗教用品,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需求。三是组织引导到位。加强组织统筹,引导社区把民族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以民族工作推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促民族工作,相互交织,相得益彰。

三、构建多民族团结和谐社区面临的问题

(一)社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对我国农村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吸引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就业机会。作为这一洪流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之后,从事相关经营、经商活动,极大丰富了城市的商业类型,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在不断磨合融入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8]尤其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涌入北京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多,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等因素,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其他民族人口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不断对我国当前的民族工作机制和理念提出挑战,也为我国当前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2012年12月3号,湖南省岳阳市发生的一起切糕事件,根据岳阳警方的微博,这是一起结案的案件,因为该赔的赔了,该拘的拘了。可是,网上却掀起轩然大波,称切糕成了“硬通货”,卖糕人是“糕富帅”,“切糕”还可能成为时下流行的高频词。[9]

(二)社区内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问题

在社区各民族的交往当中,由于民族多样性,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因此各民族文化之间必然有一个相互交流、不断认识的过程。通过相互沟通交流消除隔阂,最终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这一过程一般而言需要经历较长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多种机制和多种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深化民族沟通,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更应该发挥建设性作用,然而目前社区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缺少社区意识、社区情感和人文精神的现象比较普遍,社区文化的缺失容易导致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同时,由于我国公民的社区参与意识普遍淡薄,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不够,也不利于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三)宗教问题在城市社区少数民族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群众十分重视宗教生活,与宗教有关的活动支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都有着传统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一方面人数较多,多聚居生活,有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各种宗教仪式仪轨举行比较顺利,宗教生活、宗教信仰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较大,也使得很多宗教人士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力逐渐增强。[8]

(四)社区民族工作面临诸多的问题

1.社区民族工作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不断推向深入,特别是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社区成为重新整合居民的重要载体,社区重要性日益显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承载着许多部门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可谓不堪重负。完善社区民族工作管理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在制度、规范层面做好保障,根据工作实际不断创新管理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不拘泥于既有模式,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工作的长效机制。这些已经成为当前以及以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投入不足是制约社区民族工作发展的瓶颈

根据我国现行的机构设置,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相比,社区民族工作稍显薄弱,目前我国专职从事民族管理工作的人才比较缺乏,部分部门工作人员长期兼职,另外缺少社区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在具体开展民族工作过程中往往捉襟见肘。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加上我国少数民族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瓶颈问题,面临这种形势,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由于风俗习惯特殊,语言不通,沟通交流不畅,缺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工作生活中容易与其他民族群众发生纠纷。

4.城市民族工作需进一步探索

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目前面临的工作形势、工作复杂性已经远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可比,因此其已经难以应对当前纷繁复杂的民族工作局面,不能有效处理当前的民族工作问题,亟需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订工作,同时也相应加强其他法律、制度的建设完善。

四、构建民族团结和谐社区的思考

社区民族工作重在维护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社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应该将促进各民族团结工作,在民族工作中保护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将国家相关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开展帮危解困等工作,努力营造“人人讲团结,共同谋发展”的良好民族团结氛围放在突出位置。

(一)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一方面,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加强国家民族政策、民族观念和民族法治教育宣传,增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国家民族政策的普及度;另一方面,鉴于宗教在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应加大国家宗教政策、宗教法规的宣传,警惕境外势力和分裂势力利用宗教煽动少数民族群众,引发群体事件。通过以上措施,努力形成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奋进的社会氛围。

(二)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项管理措施要落实到位

少数民族流出地政府在少数民族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应该着力建构少数民族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沟通联络,互派工作组,健全提升当前的民族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应协调政府各部门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各项管理服务要落实到位。

(三)切实做好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工作

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协调管理服务机制,尤其要针对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语言和生活习俗不同的实际,充分尊重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为少数民族群众办理各种手续提供方便,同时对他们合法经商给予指导和帮助,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帮助、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适应和服从城市管理,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

(四)加强组织引导,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

加强组织统筹,引导社区把民族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以民族工作推动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促民族工作,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东城区将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体系、社区民族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民族组织纳入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会工作运行体系,实现了“四个纳入”的目标。

(五)充分认识民族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者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和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他们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民族工作领域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根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用社会工作理念、知识和方法开展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对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工作基本方针,进一步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依法加强基层民族事务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π·C·别列津.城市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M]//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贾秀兰,等.成都市构建民族团结和谐社区研究——以成都市浆洗街街道社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3]林钧昌.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对东部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状况,

2011-05-30,http://www.bjstats.gov.cn/rkpc_6/pcsj/201105/t20110530_203335.htm.

[5]林钧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6]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7]全国社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北京:注重社区创新发展,谱写团结和谐篇章. http://www.seac.gov.cn/art/2012/10/8/art_6134_167204.html.

[8]林钧昌.城市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4,(4).

[9]价值16万切糕事件.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9706895.htm.

作者简介:赵民(1963—),女,山东寿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林钧昌,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社区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关系。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河北省城市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民族工作研究”(项目编号为:JD2012-01);唐山师范学院博士后基金项目“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社区民族工作研究”(项目编号为:10A04)。

(四)加强组织引导,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

加强组织统筹,引导社区把民族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以民族工作推动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促民族工作,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东城区将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体系、社区民族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民族组织纳入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会工作运行体系,实现了“四个纳入”的目标。

(五)充分认识民族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者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和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他们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民族工作领域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根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用社会工作理念、知识和方法开展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对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工作基本方针,进一步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依法加强基层民族事务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π·C·别列津.城市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M]//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贾秀兰,等.成都市构建民族团结和谐社区研究——以成都市浆洗街街道社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3]林钧昌.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对东部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状况,

2011-05-30,http://www.bjstats.gov.cn/rkpc_6/pcsj/201105/t20110530_203335.htm.

[5]林钧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6]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7]全国社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北京:注重社区创新发展,谱写团结和谐篇章. http://www.seac.gov.cn/art/2012/10/8/art_6134_167204.html.

[8]林钧昌.城市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4,(4).

[9]价值16万切糕事件.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9706895.htm.

作者简介:赵民(1963—),女,山东寿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林钧昌,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社区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关系。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河北省城市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民族工作研究”(项目编号为:JD2012-01);唐山师范学院博士后基金项目“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社区民族工作研究”(项目编号为:10A04)。

(四)加强组织引导,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

加强组织统筹,引导社区把民族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以民族工作推动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促民族工作,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东城区将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体系、社区民族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民族组织纳入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会工作运行体系,实现了“四个纳入”的目标。

(五)充分认识民族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者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和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他们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民族工作领域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根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用社会工作理念、知识和方法开展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对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工作基本方针,进一步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依法加强基层民族事务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π·C·别列津.城市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M]//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贾秀兰,等.成都市构建民族团结和谐社区研究——以成都市浆洗街街道社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3]林钧昌.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对东部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状况,

2011-05-30,http://www.bjstats.gov.cn/rkpc_6/pcsj/201105/t20110530_203335.htm.

[5]林钧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6]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7]全国社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北京:注重社区创新发展,谱写团结和谐篇章. http://www.seac.gov.cn/art/2012/10/8/art_6134_167204.html.

[8]林钧昌.城市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4,(4).

[9]价值16万切糕事件.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9706895.htm.

作者简介:赵民(1963—),女,山东寿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林钧昌,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社区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关系。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河北省城市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民族工作研究”(项目编号为:JD2012-01);唐山师范学院博士后基金项目“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社区民族工作研究”(项目编号为:10A04)。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