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2014-07-02肖思依宋梦梦刘玉宁
肖思依+宋梦梦+刘玉宁
摘要: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经济持续的增长又是扩大教育投资规模的保障。基于我国1991-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互为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基于以上结果,为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投资;经济增长;因果关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03-02
1 引言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迁移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投资。进入21世纪,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必将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增长,使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主要动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教育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何是充分发挥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通过经济发展保证教育投资,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2 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人的才能和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一样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人们要获得才能,须受教育。”首次提出教育投资可以创造价值。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开始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舒尔茨(1962)采用余数分析法,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剩余”进行定量分析,得出1929-1957年美国的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1962)通过增长因素分析法,分别计算得出包括教育因素在内的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得出在1929年-1957年间,教育对美国国民收入年增长率的贡献为35%。
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沈利生、朱运法(1997)利用因素测算法,计算出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占我国GDP增长来源的30.6%,且边际效益大于固定资本投资。靳希斌(1997)根据马克思关于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理论,证实了中国1952-1978年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20.9%。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初步处理
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出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考虑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导地位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一指标来反映教育投资情况,经济增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所用数据为年度数据,时间跨度为1991-2011年,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获得的数据均以当年价格计算。对教育投资与GDP总量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得到两者间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3,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二者存在紧密联系。
为消除异方差性的影响,对教育投资和GDP取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EDU和LnGDP。
3.2 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不平稳会导致“虚假回归”,为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先对变量的水平及差分形式进行单位根检验。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变量LnEDU和LnGDP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非平稳数列。二次差分后,二阶差分序列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两变量为二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3 协整检验
在已知LnEDU和LnGDP均为二阶单整序列的情况下,利用EG两步法检验二者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对LnEdu序列和LnGDP序列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
从D.W.值来看,模型中很可能存在自相关问题。考虑通过引入适当滞后阶数来消除模型的自相关性。调整后得到LnGDP和LnEDU的滞后回归模型如下:
考虑到模型中引入了因变量的滞后项,D.W.检验失效,故采用拉格朗日检验(LM检验)。结果显示,滞后阶数为2时,P值为0.77;滞后阶数为3时,P值为0.91,均接受原假设,认为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
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明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0.83,从长期来看,教育投资每增长1%,GDP同方向变动0.83%。
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检验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两个变量是否对彼此具有预测性,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检验结果如下:
由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教育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互为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4 结论
(1)1991-2011年期间,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0.83,作用十分显著。
(2)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两者间有双向拉动的作用。
(3)通过提高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经济增长;通过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教育投资提供保障,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5 促进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5.1 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教育投资体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发明显。要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正确性和教育投资的重要性。教育投资体制是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投资体制能够促进教育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必须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教育经费的来源和负担主体,解决教育经费的筹措、有效配置和合理管理使用的问题。
5.2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1991年至2011年期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617.8亿元上升到18586.7亿元,在绝对总量上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但是从相对比重上看,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不及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投资项目。这可能因为教育投资的收益具有时滞性和间接性且不易测定,导致各级政府对教育投资意愿不足。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看,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且这种主导地位在今后多年也不会改变。因此,要保持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还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5.3 优化教育投资结构
我国教育投资的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义务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和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平衡。
基础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教育投资体制的制度存在着一个共同规律,即要在先保证初、中等的投资的基础上,再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是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投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向高等教育倾斜的现象,基础教育投入比例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这样的经费分配比例是不利于高等教育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我国应把投资重点向基础教育转移,提高全社会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等方面开始与国际接轨,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性、服务性的专业人才。政府应加强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并适当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另外,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异势必会影响教育的公平性,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中央政府有必要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教育投资力量,同时利用财政再分配手段,实行城乡转移支付,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5.4 健全教育投资立法,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我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但是截至2011年,这个目标依旧没有达到。这与现行法律规定地过为笼统有关,模糊的规定导致出现“有法不依”的结果,健全教育投资立法,出台《教育投资法》势在必行。另外,要建立保障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敦促各级政府承担起教育投资的责任。同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统筹安排教育经费,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争取做到“把钱花在刀刃上”。
5.5 拓宽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政府可以采用商业化手段吸引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国营和民营企业以及各种基金组织成为教育投资的主体,发展非公办教育。缓解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的同时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公立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7,(12).
[3]刘旦.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统计教育,2009,(2):2629.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发明显。要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正确性和教育投资的重要性。教育投资体制是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投资体制能够促进教育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必须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教育经费的来源和负担主体,解决教育经费的筹措、有效配置和合理管理使用的问题。
5.2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1991年至2011年期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617.8亿元上升到18586.7亿元,在绝对总量上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但是从相对比重上看,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不及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投资项目。这可能因为教育投资的收益具有时滞性和间接性且不易测定,导致各级政府对教育投资意愿不足。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看,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且这种主导地位在今后多年也不会改变。因此,要保持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还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5.3 优化教育投资结构
我国教育投资的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义务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和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平衡。
基础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教育投资体制的制度存在着一个共同规律,即要在先保证初、中等的投资的基础上,再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是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投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向高等教育倾斜的现象,基础教育投入比例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这样的经费分配比例是不利于高等教育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我国应把投资重点向基础教育转移,提高全社会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等方面开始与国际接轨,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性、服务性的专业人才。政府应加强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并适当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另外,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异势必会影响教育的公平性,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中央政府有必要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教育投资力量,同时利用财政再分配手段,实行城乡转移支付,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5.4 健全教育投资立法,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我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但是截至2011年,这个目标依旧没有达到。这与现行法律规定地过为笼统有关,模糊的规定导致出现“有法不依”的结果,健全教育投资立法,出台《教育投资法》势在必行。另外,要建立保障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敦促各级政府承担起教育投资的责任。同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统筹安排教育经费,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争取做到“把钱花在刀刃上”。
5.5 拓宽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政府可以采用商业化手段吸引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国营和民营企业以及各种基金组织成为教育投资的主体,发展非公办教育。缓解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的同时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公立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7,(12).
[3]刘旦.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统计教育,2009,(2):2629.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发明显。要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正确性和教育投资的重要性。教育投资体制是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投资体制能够促进教育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必须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教育经费的来源和负担主体,解决教育经费的筹措、有效配置和合理管理使用的问题。
5.2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1991年至2011年期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617.8亿元上升到18586.7亿元,在绝对总量上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但是从相对比重上看,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不及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投资项目。这可能因为教育投资的收益具有时滞性和间接性且不易测定,导致各级政府对教育投资意愿不足。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看,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且这种主导地位在今后多年也不会改变。因此,要保持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还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5.3 优化教育投资结构
我国教育投资的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义务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和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平衡。
基础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教育投资体制的制度存在着一个共同规律,即要在先保证初、中等的投资的基础上,再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是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投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向高等教育倾斜的现象,基础教育投入比例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这样的经费分配比例是不利于高等教育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我国应把投资重点向基础教育转移,提高全社会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等方面开始与国际接轨,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性、服务性的专业人才。政府应加强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并适当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另外,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异势必会影响教育的公平性,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中央政府有必要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教育投资力量,同时利用财政再分配手段,实行城乡转移支付,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5.4 健全教育投资立法,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我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但是截至2011年,这个目标依旧没有达到。这与现行法律规定地过为笼统有关,模糊的规定导致出现“有法不依”的结果,健全教育投资立法,出台《教育投资法》势在必行。另外,要建立保障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敦促各级政府承担起教育投资的责任。同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统筹安排教育经费,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争取做到“把钱花在刀刃上”。
5.5 拓宽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政府可以采用商业化手段吸引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国营和民营企业以及各种基金组织成为教育投资的主体,发展非公办教育。缓解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的同时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公立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7,(12).
[3]刘旦.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统计教育,2009,(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