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
2014-06-30蔡丰
蔡丰
内容摘要:同文式会意字是汉字体系中一些特殊的会意字。这类字是把两个或三个相同的独体象形字并列或重叠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一、从同文会意字中独体象形字的数量谈其模糊性;二、从联想的思维机制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三、从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
关键词:并列式 重叠式 会意字 模糊性
会意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合并几个相关的字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会意字一般分为异文会意和同文会意。[1]本文提到的同文会意字包括并列式会意字和重叠式会意字。它们是汉字体系中一些特殊的会意字。所谓并列式会意字是指把两个相同的独体象形字并列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的字。常见的如:林、棘等。所谓重叠式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三个(极少数是四个)相同的独体象形字重叠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的字。常见的如:炎、圭、焱、森等。既然本文谈到模糊性,那么我们很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模糊性的概念。黎千驹先生在他的《模糊语义学导论》一书中提到:“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也就是中界过渡性。”[2]本文主要从这类字中独体象形字的数量、这类字意义联想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类字中由同一独体字而形成的并列和重叠式会意字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等几个方面来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
一.从同文会意字中象形字的数量谈其模糊性
同文会意字中独体象形字的数量一般为两个或三个,以三个居多,极少数含有四个。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类以并列或重叠的形式创造的同文会意字,大部分都由两三个相同的独体象形字组成,而表示众、多之意,或引申而有众、多之意。例:三人为众,所指并非三人,而是指一群人。三木为森,所指并非三棵树,而是指一大片森林。那么,由此可知,这类字中独体象形字的数量并非是明确的数字,而是模糊数字,用以表示模糊的概念,从而引申出了众、多之意。黎千驹先生认为:“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明晰语言可以转化成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可以转化为明晰语言。”[3]“由于修辞的需要,某些数词有时不再表示实际数量,而是表示一种虚数。这时,原来精确数词就转化成了模糊语言。”[4]以数词“三”为例:文言文中数字“三”表多数是常见的,如李白诗中“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数字“三”也能表少数,如:“离天三尺三”、“举头三尺有神明”等;数字“三”还能表全数,如:“一问三不知”,就是一问全都不知道,“勇冠三军”,就是勇冠全军。重叠式会意字中有很多是把三个相同的独体象形字重叠起来以表达或引申出众多之意。除了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外,还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数字“三”表达的是一种模糊概念而非精确概念。较常见的如:晶,从三日,是星的古字。甲骨文之晶像列星之形(《造字法例释》)。须加说明的是,晶所从的“日”,并非专指太阳,而是指夜间所见的发光的星星,以三喻其众多。品,《说文》:“品,众庶也。从三口。”《易﹒乾》:“品物流形。”品物,即众物。鑫,积金以示多金(钱)。垚,会土高之意。以上诸例中,三日、三口、三金、三土都用明晰的数字来指模糊的概念。同样地,数字“二”也可以表示模糊概念,多用于两数字连用。如:“共事二三年”、“两三点雨山前”、“接二连三”等。其中的连言“二三”、“两三”以及析言“二”、“三”都是模糊概念。而这类会意字中也有一部分是把相同的两个独体象形字并列起来以表达或引申众、多之意。较常见的如:林,以双木喻众木,意指在平地上有一丛树木就是林了。秝,以双禾相并,会禾苗疏密有致之意。棘,以双“朿”表示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棘树多刺,而“朿”是“刺”的本字。以上诸例中,二木、二禾、二朿都是用精确数量表示模糊概念。这类字中也有少数几个字是叠四而成的。如:甲骨文中的羴从四只羊,表示羊肉味膻,以四羊引申出模糊概念,会意清晰,明白如画。综上所述,构成同文会意字的独体象形字的数量不是精确数字,而是用精确的数字表达或引申出模糊的概念。
二.从联想的思维机制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5]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是联想,而联想的思维机制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模糊思维,它始终扣住客观对象那些具体、鲜明、生动、可感的形象特征来展开语义联想并产生联想义。[6]而语义联想的方式有很多种,这些联想方式除了可以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形象密切相关以外,还可以跟客观对象的属性、状态特征或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如:鱻,以三鱼表示许多鱼在一起不变质,保持其新鲜状态,会新鲜之意。这是由味觉形象而产生的语义联想。“鱻”引出了“新鲜”这个模糊的语义;“吅”,积两口而为之,意为“惊呼”,读若欢。徐锴说:“吅,众人并乎。”是“喧”的古字。这是由听觉形象而产生的语义联想。“吅”引出了喧哗、惊呼等义;“炎”,积二火而为炎,以喻火光旺盛、炎热,这是由触觉形象而产生的语义联想。“炎”从而引出了旺盛、炎热这个模糊语义;磊,以三石喻众石之积累,指事物清清楚楚,有目共睹,比喻胸怀坦荡,这是由视觉形象而产生的语义联想,“磊”从而引出了“坦白”、“直率”这个模糊语义;犇,读“奔”,也是“奔”的异体字。一头牛就力大无穷了,何况三头牛成队列一起前进,那力量不言而喻了。这个字实际是“奔跑,急匆匆”的意思。这是由客观对象的属性、状态特征而产生的语义联想,“犇”从而引出了疾、快这个模糊语义;鑫,积金以示多金(钱),字属后起,是个颇受青睐的吉利字眼,故多用作人名及商店字号,以期兴旺发达。这是由民族文化心理而产生的语义联想。“鑫”从而引出了兴旺发达这个模糊语义。由此可见,词语的引申义的形成必有一个联想的思维过程。那么,为什么联想的思维机制和语义的模糊性有关呢?正如上文提到的,联想的思维机制是集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与一体的模糊思维。那么这个思维过程也一定与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有关。“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是边界不明,因此当人们运用模糊语言的时候,很难精确的把握住其外延,于是借助联想的思维方式使用模糊词语。”[7]由此可见,同文会意字具有模糊性和联想的思维机制有联系是具有一定理论依据的。综上所述,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与联想的思维机制是密切相关的,而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作为联想的思维机制是语义产生模糊性的根源。endprint
三.从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
本部分从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这个角度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具体而言之,是从同文会意字中由同一独体字而形成的并列和重叠式会意字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谈其模糊性。如:林和森、炎和焱等。我们都知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反应了对象的本质,它所揭示的是概念所反应的事物是什么样的事物,而概念的外延反映了对象的数量,它所表明的是概念的适用范围。[8]那么,本部分为什么单从概念的外延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呢?并非只有概念的外延才能表现语言的模糊性,因为我们知道,概念的内涵由概念的外延表现出来。那么,概念内涵的模糊性亦可以由概念外延的模糊性表现出来,最终还是在外延上得到体现。这样我们就可以只从外延上来研究概念的模糊性问题。所以,从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也是具有一定理论依据的。如:林和森。独木不成林,丛木方曰林。表现在文字上,即以双木喻众木,在平地上有一丛树木,就是林了。林上再加一木,以三木喻无数之木,则为森。林与森皆可称林林、森森。分别指树木的众多与繁密。我们知道,“森”可代表的树木面积,肯定比林大。但是多大的面积为“森”,多大的面积为“林”,却是没有硬性规定的。那么,它们的概念外延是不明确的,也是具有模糊性的。又如:屮屮(草)和卉。屮是草木初生之形,好像地上一株小草,读为彻,两相并即为屮屮(草),代表一切草类植物。三“屮”相叠则为卉,本义是“草之总名”,实际上是草的同义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字概念的外延是不明晰的,也是具有模糊性的。再如:炎和焱。重火为炎,以喻火光旺盛、炎热。《书﹒洪范》:“火上曰炎。”是为炎的本义。焱,由三火组成,指光华,光焰。在炎热这个词义上,这两个字概念的外延也是不明晰的,也是具有模糊性的。综上所述,概念的模糊性使语义具有模糊性,由同一独体象形字并列而形成的会意字与由同一独体象形字重叠而形成的会意字在概念的外延上具有模糊性导致了同文会意字具有模糊性。
本文选用的例字只是这类字中的一小部分。这类字中有很多因为笔画繁多,不符合简化的规则,后来只得另造形声字予以取代,或建议简化,以便使用。所以,从局部而言,这类特殊的会意字很有趣,确有其存在价值。但从整体而言,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考察,这类字同样要受到汉字规律的制约,不便使用或过于怪癖者还是会被简便易写的字形所取代或者干脆被淘汰掉,毫无特殊可言。本文分别从独体象形字的数量、联想的思维机制以及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向我们呈现了这类特殊的会意字具有现代魅力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黎千驹.现代训诂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4
[2]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6
[3][4][5][6][7][8][M]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97.97.17.23.33
(作者介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