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说明文阅读教学
2014-06-30丰建霞
丰建霞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说明文教学应从“把握观点,提取信息;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思想方法”等层面着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提取信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领会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思想方法,体会作品中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说明文教学 提取信息 科学精神 人文内涵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为目的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在中小学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日益进步,对科技的阐释,对产品的介绍及使用说明等等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因此说明文的阅读及写作毋庸置疑的显得重要。现代信息社会,对信息的获取及信息的处理能力日渐重要,而说明文的学习也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说明文的教学却很不乐观,说明文教学重在固有文体知识的学习,往往局限在先找说明对象,再分析说明特征,接着学习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这样的教学会流于形式的学习,不能触及说明文深层次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感觉枯燥,实际教者也乏味,导致说明文教学教者不喜欢,学生也不喜欢,老师们执教公开课、研究课很少选择说明文。“新课标”中规定“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很显然,对说明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文体知识上,应从“把握观点,提取信息;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思想方法”层面去学习。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习说明文的真谛。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标,使学生学得有趣。笔者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巧妙而又合理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事实上,新课标也规定“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母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各国母语课程都主动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具体到说明文的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说明文的教学。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陶行知说:“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说明文的学习首要障碍就是兴趣的问题,而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等,它将画面、声响及文字融合一体,将说明文的抽象枯燥甚至深奥的科技知识变得鲜明直观,形象动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向沙漠进军》可以在节奏强烈的背景音乐下播放近年来发生沙尘暴的视频,然后在茫茫沙海中推出:向沙漠进军。这种视听结合使学生有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环境意识,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兴趣。在这种主体愿望极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进行说明文的学习自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多媒体,还可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赵州桥、卢沟桥、苏州园林及故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用解说词或导游的形式对其介绍,然后再开始文本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学习,自己对所学内容先有感性认识又有思考练习,再看名家是怎样介绍的,这样学生容易建构说明文的读写知识,便于从根本上解决学习说明文的问题,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使学生对说明文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
有的老师在教授《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网页,下载课文中提到的有关海藻、浮游生物、鱼虾等等文字资料、图片,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网页。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浏览各小组的成果并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包括平时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从搜集资料到课堂发言都相当活跃。有的学生还通过BBS,E—mail进行交流和讨论。①美学家王朝闻说:“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及学情借助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握观点,获取信息
说明文作为实用文章中的科普文章,阅读应以理解为目的,其基本阅读姿态是解读型的。②文章写了什么是关键,正如“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说明文要把握观点,获取信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筛选提取信息,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快捷方便及信息量大,作方法的指导及学习结果的展示。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授《神奇的激光》中有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这是老师给你们筛选的信息。下面就是大家筛选信息,老师要告诉你们方法,这样一篇长文章,我们要明确他讲的是什么,就要提取文中的主要句子来知道这一篇文章、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这就是“提取主句法”。那么,什么是提取主句呢?(大屏幕显示)(生读“提取主句法”:提取主句,就是提取文中的总说句、首括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以表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师:现在请你们提取全文的主句。
……
师:完全正确,你抓住的是“由此可见”,这个语言是表示总说的。你看,我们的答案就是。(大屏幕显示:全文的主句式“神奇的激光”,第二部分第二段的主句是“从科研的角度看人们将激光按其形态特征分为五种”,第三部分第二段的主句是“形成激光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③
接着余老师采用“提取主句法”引导学生提取《苏州园林》一文的主要信息,接着又用多媒体介绍“组合要言法”,进一步指导学生提取信息,并且整理信息,以此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余老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指导学生提取整理信息的方法及展示结论。试想,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粉笔及黑板,那课堂的效率要低得多。在有的说明文中,主要信息量是很大的,没办法利用课堂板书展示。如在著名特级教师丁卫军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的一个说明文课例《生物入侵者》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endprint
活动一:提取文中的信息,围绕“生物入侵者”写一段话。
要求:从文章中筛选主要信息,可以选用原句,也可以进行概括。注意遵循原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依要求提取信息,老师用PPT展示结论。本文涉及的信息量较大,用传统的板书无法当堂完成,借助多媒体,节省时间,信息的显示直观清晰,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说明文因其语言以说明介绍、阐释为主,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又因其内容的科技性及知识性,通常是教师及学生陌生的内容,给阅读带来障碍。这自然成了教学的难点,同时语言及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要扫除阅读障碍,突破化解重难点,巧借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及多媒体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声响、图画的立体动感效应能取到很好的作用。如《中国石拱桥》《景泰蓝的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等文,由于学生缺乏这类知识,仅靠讲解或从文本语言文字本身出发,难以真正学懂文本的内容;但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演示文中难懂的原理及程序,这样很容易化解难点,为文章言语形式的学习铺路搭桥。如教授《死海不死》海水浮力大的原因时,可以放映相关录像或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过程,在短暂的时间里将枯燥抽象的原理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再现,不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还能化解教学难点,便于进行教学重点的学习。《苏州园林》一文,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位教师在执教时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在分析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点时,放苏州园林的幻灯片。幻灯片上显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格,优美的景致,使学生对“图画美”这一特征有了十分形象的理解记忆。学生们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由衷的赞美声中,学生理解了苏州园林设计者的匠心。幻灯片清楚地展现出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特点。亭台轩榭的不讲究对称的布局很有图画美的自然之趣。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画意。花墙和廊子使景致深,层次多。还有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雕镂美以及色彩的淡雅美。)
师:作者具体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哪几个特点?在介绍这些特点时,采用了怎样的说明角度?(然后放配乐朗读录音,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再回答所提出问题,这样视听器官交替使用。)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所说明的内容及作者所采用的说明角度,即:设计者的主观意图和游览者的客观感受。)④
教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通过视听形象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先放苏州园林幻灯片,将文中所讲的图画美一一展示在画面上,直观形象。之后,再配以配乐朗读录音,视听形象的交替使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本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同时从“学生的惊叹”声中,本文隐性的重点“感受园林文化的魅力及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润物细无声”地得以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得以体现。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笔者认为尤其是在最新科技文章的教学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化解教学重难点,破解学生畏惧科技文讨厌科技文的心理难题,引导学生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阅读科技文,从而真正将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学以致用。
四.借用现代信息技术,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思想方法
北京教育学院王漫指出:“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好奇、探索、求真、严谨……)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王漫老师讲到“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但从语言文字本身来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思想方法,应该是执教者的着力点。尤其是将语言的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会取得好的效果。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丁卫军执教的《苏州园林》的一个片段(出自丁老师的新浪博客):
丁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关键字词并指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要求学生将原文压缩一篇200—300字的短文。在共同学习后,教师用 PPT展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 ,讲究 ,讲究 ,讲究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 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园林可 ,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一个“ ”字。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 。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 和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是高度的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给人 的感觉。
师:请一位同学来填空。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 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园林的建筑可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一个“妙”字。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endprint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是高度的 图案画。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给人 安静闲适的感觉。
师:脱离书本就更好了。大家把“雕镂”齐读两遍,注意一下字形,感觉大家读起来还有些拗。这一段话是老师的压缩,和其他两位同学相比,看来有的地方还可以更简洁一些。但,刚才同学说,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丁老师这里,要大家填“绝不讲究对称”,这个“绝”字不能丢。大家觉得呢?
生:不能丢。绝,语气很坚定,态度很明确,强调了苏州园林的建筑讲究自然之趣。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到位,很有底气。
师:作者说“苏州园林的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个“也”字看起来有些多余?你说呢?
生:不仅是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其他方面也是这样的。前文“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又是入画的一景”,承上文。
师:理由很充分。看来在压缩的时候需要很好地进行一番推敲的。
丁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关键字词及提炼信息,然后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快捷信息量大,直接借助多媒体用填空的形式检练学生提取信息的准确性,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语言层面“绝”“也”等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及科学性。关键字词的学习不仅是解决阅读层面文字的障碍,也是本文理解苏州园林特征的必要,由字词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提炼的准确到语言的准确科学,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科学的介绍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体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准确无误的提取信息,体会作品的严谨科学的用语,这些都是科学精神及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内涵。
说明文的学习还可借助网络资源领会作品中科学精神及科学思想方法。如特级教师张玉新在教授《〈物种起源〉导言》的一个环节:
师:很好!那我们就跳过什么结构思路写法之类的内容。请问,达尔文的学说在创立之初就遭到批判,那么,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达尔文的学说持什么观点呢?有什么证据呢?
(学生摇头,表示困惑。)
师:科学是在证伪中前进的。就连牛顿的三大定律也只适用于一定的范畴,也有局限性。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存在局限性,在现代科学领域、考古等领域也在不断显露出局限性。今天学习这样一篇文章,难道仅仅是为了弄懂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吗?显然不是。我也觉得没有必要研究这些,况且作为节选的文章,也已经不是全貌;再说停留在对什么写作特点的繁琐分析上,恐怕也不是今后语文学习的方向。那我们学什么?以课文为引子或突破口,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书籍或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进行综述,力图把握目前这个问题的理论前沿;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尝试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快乐,体验语文学习的成就感。
大家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下节课请同学们宣读自己的“研究”成果。⑤
自主、合作、探究、质疑、搜集处理信息、求证等同样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内涵。老师借助网络资源书籍等引导学生跳出文章内容的学习,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学生搜集理论前沿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来看文章本身,这样的学习是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
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感悟说明文的人文内涵
说明文的教学,同样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事物说明文,要注重内在的文化价值,外在的特征是内在文化的外现。
例如,阅读建筑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苏州园林》、《说屏》等),只有读懂了建筑物的人文内涵,才算真正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画面、声响、色彩等优势,播放相关实景或相关纪录片(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已有现成的纪录片)等辅助教学,在观看实景中既是学习文本,又自然是文化的认识及熏陶。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上文一位老师讲的《苏州园林》,在展示幻灯片的环节,学生们发出赞叹声就是很好的实证。
介绍科学知识或自然现象的事理说明文,要认识到科技及自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例如《向沙漠进军》思考自然、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发展;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科技发展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可以充分地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有选择有针对地作为教学资源补充,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果。但在运用中,一定要结合教学的需要适时、适量、适度的运用,真正做到优化说明文的教学。
注释
①纪宏岩《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整合》《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7期p116
②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出版社p195
③李华平,刘敏《语文教师精彩教学片断品析》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p58—60
④廖圣河《语文微格教学》中国林业出版社p185—186
⑤高伟毅,刘淼《一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山东教育出版社p170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