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的艺术功能浅析
2014-06-30师丽萍
师丽萍
内容摘要: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优秀的文章往往少不了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功能主要有三个:细节之中显特点,细节之中见真情,细节之中有情趣。
关键词:细节描写 特点 真情 情趣
1919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时隔六年之后,鲁迅先生对该文中的同一件事进行了重写,这就是近年来鄂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里选入的《风筝》一文。对比两文,其在语言上最大的差异是变简短叙述为细致描写。
如《我的兄弟》中的第一段:“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重写后的《风筝》中这样写道:“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望着天空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前者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的由来,过于简单。后者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变叙述为描写,变简陋直书为精心经营文字,周密安排文章布局。”(引自钱理群著《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将所叙述的事情具体化、丰富化和形象化,使文章有了更丰厚的内涵。由此可见,适当的细节描写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优秀的文章往往少不了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细节之中显特点
好的细节描写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有特点的细节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记忆,把与之有关的联想出来,在想象中补充出来,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先生只写过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文章中写到了学生们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后声音低下去,静下去了,而老师还在独自大声朗读时的情景。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在这里,作者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尽了老师读书时的陶醉之态。“通过这精心书写的一笔,寿老先生的形象,在‘我,也在我们读者的心目中,发生了一个逆转:由‘可畏变成‘可爱,而且还有些‘可笑,而可爱与可笑正是一块钱币的两面。”(引自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二.细节之中见真情
经典的细节,总是不但有特点,而且有真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里说:“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决定于下面三个条件:1.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写出来的感情深度如何。”(引自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说的也是情感的重要性。
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饱含真情,感人至深。文中描写的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这一段中,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长久地留在了作者心中,也留在了无数读者的心中。这里的细节并不优美,语言也没有诗意,但却特别感人,因为这些细节表现的是父亲完全没有考虑自己,一心只在儿子身上的一种情感,以及儿子对这一份爱的理解。没有表面的诗意,却有深层次的感动人的力量。
三.细节之中有趣味
袁宏道曾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情趣;余光中的《桂子山望月》写出了桂的情趣:“千株晚桂徐吐的清芬,沁入肺腑贪馋的深处,应是高贵的秋之魂魄,一缕缥缈,来附我凡身。”精彩的细节之中往往也饱含着作者的情趣或理趣,沈从文的文章中有许多这样的地方。
我小船已泊定,吃了两碗白面当饭,这时正有廿来只大船从上游下行,满江的橹歌,轻重徐急,各不相同又复谐和成韵。夕阳已入山,山头余剩一抹深紫,山城楼门矗立留下一个明朗的轮廓,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我真感动,我们若想读诗,除了到这里来别无再好地方了。这全是诗。
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前,向夫人张兆和许约,每天写信报告沿途见闻,这是一重情趣。一路奔波,舟行劳顿,且有安全之虞,而在信中只字不提,只言沿途好风光,这是二重情趣。船至泸溪时,于满江橹歌中感受诗意,于世俗声响中品味雅趣,这是三重情趣。作家笔下的橹歌成韵,夕阳入山,船上人语,各种声响等都是风景,是美,是诗,而这些景物的美好显然表现了作家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endprint
在《边城》中,当翠翠唯一的亲人爷爷去世,“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只留下翠翠一个人守着一只渡船,守着一片孤独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悲悯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让文字拥有了古典的温馨与温暖,同时也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审美情趣。
细节之中显特点,细节之中见真情,细节之中有情趣。事实上,经典的细节之中这些特点往往是兼而有之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对于故乡的描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简洁的文字,既写出故乡当时衰败、荒凉的情形,又传达出“我”的悲凉、沉重的心情,而寥寥几笔,一个“横”字,随即勾勒出一幅萧索、苍凉的风俗画来。
在有些作品中,不仅有精彩的细节,还有细节的反复。“所谓细节的反复,指的是在同一篇作品中,某一个细节多次出现,而且每一次出现都有所不同,往往是在第一次出现的那个细节的基础上延伸了,发展了,具有了递进意义或转折意义。”(引自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沈石溪的小说《戴银铃的长臂猿》中给人印象格外深刻的是关于银铃这一细节的反复。
文中有长臂猿南尼在故乡表演中逃向森林时的银铃声:“南尼头也不回,飞快跃出椰林,逃进与曼蚌寨毗邻的莽莽无际的原始森林,只留下一串清脆的银铃声在椰林里缭绕。”有我们在森林里焦急地寻找南尼时听到的银铃声: “我凝神谛听,微风送来了一丝银铃声,丁零零,丁零零,和潺潺泉水、婉转鸟鸣组成了一支奇妙的乐曲。”有南尼在森林里哀求猿王接纳它时的银铃声:“南尼跪伏在猿王面前,摇头晃脑,再三哀求。它脖颈上的银铃也跟着颤动起来。美妙的银铃声飘到树上,树叶婆娑起舞;落到江面,江水涌出一朵朵浪花。”有南尼为了保护老母猿,被迫跟着我们回马戏团时的银铃声:“ 长臂猿愤怒而又凄婉的叫声持续了好几分钟,像是在进行生死诀别。我们快走出山垭了,猿群猛然停止了叫唤,山野静极了,静得像掉进了深深的枯井。丁零零,丁零零,传来一阵美妙的银铃声;丁零零,丁零零,银铃声越来越响,像一支深情的歌。我一看,哦,原来是南尼的那只银铃,正从悬崖上滚下来。银铃越滚越快,在太阳下闪着美丽的光华,就像从天上滚下了一轮月亮。”
在这篇小说中,正是银铃这一细节的反复与延展,让人焦急让人欣喜,让人惆怅让人悲伤,让人惭愧让人感慨,让人内心涌动无数复杂情绪。在老舍的《骆驼祥子》、孙犁的《白洋淀》、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中外作品中也都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的反复。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