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青少年感恩意识培养

2014-06-30杨晓菊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青少年培养

杨晓菊

【摘 要】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系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实践,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需要强有力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重构的感恩教育将被渗透到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将渗透到每一个青少年灵魂的深处。

【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意识;培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大问题。在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剧烈冲突的今天,谁赢得了青少年学生,谁就赢得了民族的明天,就赢得了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对当代青少年加强感恩教育,抵消多元价值的不良影响,避免道德危机,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一、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隐藏在背后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

1.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私任性,坐享其成,对父母不敬不孝。②忘恩负义,麻木不仁,获得救助不感恩回报。③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经常抱怨社会不公平。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缺乏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2.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观的问题。其一,在现代家庭教育中,长辈毫无原则的溺爱和保护子女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助长了子女们的自私与冷漠,重索取、轻回报,缺乏对社会、家庭、他人的爱心,淡化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当遭遇失败时,习惯于将过错和责任都推给外界客观因素和他人,或者选择回避和放弃。其二,传统“荣亲”思想下的片面成才观,让父母在对子女的培养上只注重成绩而忽视道德的培养。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对孩子回报意识的培养。

(2)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基础上,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的。但即使在高唱“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手段和评价体系依旧单一,学生进入大学最终仍然只有靠标准单一的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模式让学校道德教育错位与不足,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教育,“往往只注重所谓‘主科的成绩,学生道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五育并举,道德为首”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3)社会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的门槛时,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虽然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但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的求利心理。一些人便置良心与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不同地區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在资源分配、经济收入、教育机会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情感以及无规则、无节制的攀比使一些人在接受社会或个人援助时,也会产生一种“心安理得”、“受之无恩”的心理。

二、培养感恩意识:社会教育的一个系统工程

1.全面了解感恩的构成要素,为培养感恩意识打好基础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谢恩、报恩和施恩的过程。感恩的第一层次是识恩、记恩,第二层次报恩,是在识恩、记恩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感恩的最高层次是施恩,即将感恩的意识和报恩的冲动转化成为施恩的行为。施恩不能带有功利性,它是自觉的、不图报的,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

2.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需作好表率,以行动感染子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父母的不良行为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本来就薄弱的感恩教育的效果。二是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只有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子女才会从内心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也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三是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具备索爱意识,让子女意识到,除了接受父母的爱以外,更需要回报父母的爱。

3.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道德教育

一要把培养感恩意识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科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们感恩思想的渗透,无论语文、政治、历史,还是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都可以将感恩思想整合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让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二要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学校的感恩教育不要定位过高,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小事抓起,如培养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苦;帮助老师擦黑板,尊重老师。另外,传统评价体系也做出适应性调整,在评比优秀的时候,那些虽然学习不优秀,但对父母很有孝心,喜欢帮助同学的学生,也应肯定其闪光的一面。

4.营造一个有利于感恩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和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感恩教育,报道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除了对一些真、善、美的典型事例进行推广和宣传外,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也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深刻剖析假丑恶的严重危害,在青少年心中树立起一道明确的是非界限,形成一种大力弘扬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围,构建一个相互感恩和博爱的社会。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青少年培养
青少年发明家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大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