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谈学风建设的实践研究

2014-06-30王国棉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风学生管理

王国棉

【摘 要】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力量,对学生具有熏陶、激励和约束作用,对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本文着重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研究学风建设,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内容和方法,使之最终达到促进学风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学风

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力量,对学生具有熏陶、激励和约束作用,对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目前高校招生中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优良的学风势必会给高校带来声誉和效益,促进高校的发展壮大。基于学风建设对于高校的重要意义,学风建设始终是高校理论研究中的热点。目前国内对于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高校学风研究、大学生学风研究和高校教师学风研究三个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学风建设的研究也呈现出细化、具体化趋势。本文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出发,探求学风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期通过探索学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最终达到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環境,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

一、学生管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1.以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保障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纪律

制度是行为的保证。制定完善的、合理的、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并把规章制度的学习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让每个学生都了解什么是学校所倡导的,什么是学校所禁止的,有利于规范和制约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自制力。尤其是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督促学生遵守纪律,避免迟到、旷课等现象,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考风体现学风,要想搞好学风势必要严格考风。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纪律,严格评分标准”。阶段性考核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正确定位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平时表现纳入学生评价体系,这样可以让那些心存侥幸、考前临阵磨枪的学生无机可乘,督促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长期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使得在强压下形成的自制力逐渐演变成自觉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可见,良好的学风首先要依靠管理制度来保障,没有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管理,良好的学风不会自然形成。

2.以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想教育是管理的主要途径。一些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打工赚钱上,用在谈恋爱上,用在盲目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中,甚至有些学生将大好青春时光消磨在无所事事的闲逛和睡懒觉上,尤其是出现学习困难时更是用这些方式逃避现实。没有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是问题的关键。通过班会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让其明白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使他们明白唯有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引入就业教育,不但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又能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和积极性。利用自有的学生资源,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的形象,给学生以方向上的引领,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成功欲望。广泛开展年级间的交流活动,做好专业传承,在学生中形成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外部环境的布置以及思想引导,营造良好班风和宿舍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班风和宿舍文化既有利于提升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又促进了优良的班风学风建设。

3.以活动来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活动与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是活动的目的所在。开展党团活动或是科技文化活动都应与专业相结合,通过活动即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学校积极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之中,并在运用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专业理论、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以此促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在活动中,学习的过程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相互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学生中树立规划的意识,每学期、每阶段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学习和生活目标,并将目标教育贯穿到大学的每一天。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有助于学生找出与成功标准间的差距,并为缩小差距而努力。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尤其是取得的成绩及进步,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管理在促进学风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把握学生管理的总体思想

(1)整体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所有的管理内容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在时间和内容上保持一致和连贯,最终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风建设。

(2)阶段性和针对性。以年级和学期为界限,将大学四年分成几个阶段。根据每个学期、每个学年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任务的不同,将整体目标分阶段、具体化实现。例如:一年级的目标是了解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并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二年级的目标就要提升到探索如何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成绩;三年级的目标就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四年级的目标就是探索如何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为就业打基础。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有区别地开展管理工作,做到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培养,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

(3)提升性。目标分阶段实现,每一个目标都是下一个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一个目标也是前一个目标的提升。如此,学生管理不再是僵化的、纯制度性的工作,学风建设也不再是单一内容的重复。

2.依据学生特点及时转变管理的中心

(1)以学校为主体,加强外部的引导。新生入学后面临有中学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学习内容和方法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变化,学生多数是不知从何着手,迷茫无措。这一阶段的管理就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制度制约和规范学生行为,保障学习时间和学习纪律;通过思想教育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以及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内因的作用。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之后,在共性之下有了个人对于学习的独特需求。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需求研究,探求学生在学习上对学校管理的需求,并据此适当改革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使学生管理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依据学生需求,开展相关活动,满足学生求知欲。

综上,学生管理在促进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把握好学生管理的中心任务,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学风建设一定会有所成效。学风建设的受益者是学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风建设的好处,并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这需要学生管理工作今后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龙瀛.试论大学班级学风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8):190-191

[2]郑红岩.发挥班主任第一导师作用 带动大学生健康成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115-117

[3]赵聘,李明彦,赵云焕.我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32-134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学风学生管理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