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合作式学习初探

2014-06-30陈荣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初中语文教学学习方法

陈荣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是学生宽裕的时间、充分的材料、和谐的气氛,以及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指导农村初中学生通过小组语文合作学习,自行获取新知是当今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新追求。

【关键词】农村学校;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学习方法

世纪之初,一场以教育理念的变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媒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诠释新的教育理念、体现时代特征、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价值取向,实现新课程目标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和方法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当前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让学生学会合作便成了教育的时代命题。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合作学习的研究。在美国,合作学习是研究最多的教学技巧之一。著名的著作有:强森兄弟《教室内的合作》,卡根《合作学习:提供给教师的资源》,史莱文《合作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弗切斯(LynnS.Fuchs)等人进行了一次关于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小组成员的构成结构和规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什么影响,这项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的确能够在推动学生互动、提高参与水平、解决复杂问题并提高后进生学习能力等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国内,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已欣喜地看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不仅明确写进了“纲要”,写进了“课标”,而且已开始内化成了教师的行动。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语文教育活动中,应该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的语文教育观和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语文课堂,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指出,课程实施中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语言和文字训练,或语言和文学讲述。在重视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凭借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启示之二:语文课堂,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情感,忽略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参考资料,学习效果差。

启示之三:语文课堂,应当为学生建立合作探究的平台。《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差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的认真听取,轻视甚至抵制学生的相互合作,学生活动空间狭窄,活动形式单一,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单一的听讲关系,学生的学习水平严重分化。

基于以上背景任务和实践启示,我们试图建立适应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推动农村语文教学全面深入的新型合作式语文学习模式。

一、目标预设

致力于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环境的熏陶感染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依据语文课程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增强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原则定位

在开展合作式学习的尝试中,应确立以下原则:一是教师主导原则,即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策划者,是信息和文本材料的设计者和处理者。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即准确把握农村语文教学现状,正确处理高标准与低起点的关系,逐步做到课堂开放,目标到位,模式形成。三是群体合作原则,即在课堂教学中,个体积极参与,群体合作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四是创新探究原则,即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过程构建

小组设定:在现有班额条件(一般60~70人)下,分设6至8人为一小组,小组座位安排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便于自学、交流、活动为宜。小组成员应兼顾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气质类型、不同智能水平、不同能力特长。

组内学习任务及角色设定:每组设立主持人或课题带头人,结合课题需要,负责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方案,其他成员均承担不同角色,完成子题分析,按照“小组——个人——小组”的思路,给个人一定的自学时间,再将自学成果呈报于小组,在组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形成成果。角色完成任务以及在组内交流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语言交际、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的实践过程。

学习成果交流与角色设定:这是将小组学习的成果呈报集体,在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碰撞,是完善和延续学习的更深环节,是扩大成果的必要过程。如在学习《鲁迅自传》一课时,有的小组开展“从鲁迅主要生活经历看其人生选择”的探讨,有的小组做“鲁迅语言风格与人格”的分析,之后的交流,拓宽了学习途径,丰富了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在集体交流中可以担任发言人、质疑人、论辩人、答辩人、记录员等不同角色。

四、收获与困惑

在开展语文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学习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小组内,个体成员能够按照课程需求和能力水平承担角色,适时参与课题设计、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主动进行合作探究,气氛热烈、关系融洽。各学习组一般都有自己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对于问题分析全面透彻,口语表述精练准确,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当前,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仍然面临众多困惑 :

困惑之一: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语文评价体系。目前在广大农村,仍然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频繁的考试,使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新模式的实践采取谨慎态度,所有尝试都必须与训练学生应试并行,短期内无法取得实效。

困惑之二:有限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农村中学生除了教科书和少量的资料书,很少有工具书,更没有可供利用的报刊影视、广播网络、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资源,有限的课程资源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中国教育报》,1995.12.15

[3]钟启全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初中语文教学学习方法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