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和谐理念在中国古建筑的体现

2014-06-30邓婷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体现

邓婷

摘 要: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并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把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审美理想,它经历了致用、目观、比得、畅神的不断发展与逐渐丰富的过程,并从这四个方面影响着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哲学,因此,中国古建筑设计理念拥有了一种道德上的和谐意识并具有了伦理的内容。

关键词:和谐理念;中国古建筑;体现

引 言

和谐由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三方面构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间万物的总体把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作为一种从古到今主观上都追求的一种传统理念,和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和哲学根基。

1 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美学特征

建筑理念的真谛,就是遵循自然本体规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建筑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它是以其崇高和永久给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身心达到某种和谐与平衡。民居,作为居住类建筑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而建,是具有血缘联系的家庭成员的居住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居者,“家”也,每个人都有或者应有一个这样的“家”,民居是天下芸芸众生的生活庇护所。

1.1 环境美的道法自然

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庄子·秋水》中提出,“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这种无为思想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人处于自然中,就要本于天然,处于自得。

先哲们在《三元经》里有言:“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这道出建筑选址的精髓:适宜的环境关系着事业的兴隆与屋住的舒适,中国古代建筑师们的宜居智慧就体现在其建筑能够与四周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这反映在其建筑的选址、布局、整体构筑空间形态以及其中蕴涵的和谐观念中。

1.2 布局美的孝敬孝老

儒家主張以和谐的家庭为蓝本,建立和谐的国家。而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则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夫妻之间的互敬互谅来维系。我国古代社会里个人正是以忠、孝为坐标,在血缘、家族和国家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这种行为主张个体对群体的服从,把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安宁建立在人对人、人对社会的服从、顺从、协调基础之上,而非对立、对抗和斗争之上。

1.3 结构美的中和为贵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中国建筑以人的尺度体现着中国人乐生、重生的现世情怀。中国古建筑利用点、线、面、体以及色彩、质感等这些基本的构成要素,中和与人的感情、心理、趣味,汲取传统艺术精华,使人与建筑产生共鸣,达到更深层次的整合,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是民间技术与精湛工艺的有机结合。譬如,封火山墙的美与律动,墙面的虚空,空间的反转以及色彩的质朴,均给人以极强的美的感受,如图1所示。

许多思想家对“和谐”的本质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和谐”的价值与机理。《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境界,便是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发育之状态,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规律。

1.4 装饰美的乐群贵和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是非常重要一个部分。装饰的细节、建筑结构与材料特性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意义各有不同,不仅包含了细节所表现出来的美感,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起到弱化承重负荷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性情和向往,并深刻的体现出了乐群贵和的装饰精神。

“乐群贵和”还强调要以人际间的亲和性维护社会的安定,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既要善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奉献自己爱心,又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记·颜渊》),并努力维系伦理间的和谐关系。古代的这一整套纲常伦理构成了调节社会生活各种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有效地实现人际的和谐有重要指导意义。

1.5 材料美的天人合一

建筑是人类用于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建筑与自然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除了建筑整体与环境的融合,更有作为建筑构成的材料与自然来源的关系;中国古建筑尤其注重源于自然,就地取材,这样就使得建筑本身与自然更增加了一层亲密关系,几千年来,中国古建筑以土木为材,一脉相承,自成体系,表现出强烈的中国建筑文化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观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观点,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这也是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和”境界,即人效法天,模拟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尽量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自然和合共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得生态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如图2所示的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从城市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看和谐理念

如今我们看到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所有留下来的宫殿建筑群、城垣遗址,基本上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了东方一个无与伦比的城市——大都城,在马可波罗的笔下,大都城“其美善至极,未可宣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领略当年的辉煌,但是,现存的明清北京城的建筑遗存,足可以让我们为600年前的城市建筑而感到自豪。在元大都的设计过程中,主要的设计者刘秉忠秉承了儒家的思想,按照《周礼·考工记》对都城的设计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同时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大都城的建设规划中得以充分体现。元大都以城市中心的什刹海这片水域为中心,城市的建筑在对称式的城池中建设,以后的明清北京城,基本上沿袭了这种建设格局。整个城市等级森严,分为内城、皇城、宫城,全城以中轴线为中心,形成北京城的脊柱,城市的中心是金碧辉煌的皇宫建筑,西侧有三海组成的宫苑,以它的特有景观和妩媚调剂了中轴线的单一,宫殿四周是井然有序的街道和胡同,胡同的布局均在大街两侧,居民在胡同居住,安宁祥和(见图3)。由于城市的大街多是南北走向,大街上的店铺及酒楼、餐馆东西排列,给人以井然有序的感觉。绿树与流经城市的河流又带来美妙的生机和活力。

3 结 语

在和谐建筑理念中,道法自然的环境美、天人合一的材料美道出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相辅相成,汲天地之气,凝自然之华的气魄。现代地域建筑创作,也应从自然与人文环境入手,遵从自然规律,以地域环境为依托,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域建筑”。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在和谐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当代建筑师应当秉承前人留下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学习传统民居的设计精髓,对优秀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喆.建筑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52.

[2]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2013.137~138,91.

[3]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1.25.

猜你喜欢

体现
教师素质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探讨
教师素质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探讨
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高校学生工作开展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体现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及其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创新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