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先秦养生思想的产生过程

2014-06-30张中喜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先秦

摘要 《尚书·泰誓》提出了“惟人万物之灵”的说法,《礼记·表记》也提出了“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人文理念,这说明西周时期的先民已把目光从天上下移到人间,更多地关心人间的疾苦。至老子时,又把人与天、地、道合称“四大”,因而突出了对人类生命的重视,进一步把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统一在生命的高度之下。正是在这种重视生命、重视生存质量的理念之下,产生了先秦时期从皇族到民间的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也形成了先秦养生理论产生的社会语境。

关键词:先秦 养生思想 生命运动规律

中华文明进入夏商周时期之后,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先民们有了充足的衣食和安适的住所,理所当然地会对人类自身的生命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尚书·泰誓》中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夏商周时期已产生了顺应自然、天人合而为一的人本主义思想,产生了人类的所有欲望(包括生寿与安康)都要与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相契合的理念。《易·系辞传》有曰:“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语正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西周初年产生的“人贵论”的心理观念,更进一步地承认了生命的价值与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意义。“人贵论”认为世界上只有人是最可贵的、是作用最大的,西周人的“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的做法,说明西周先民正在渐渐地摆脱对上帝与鬼神的迷情,注重人间之情事。故《尚书·泰誓》提出了“惟人万物之灵”的说法,《礼记·表记》也提出了“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理念,这说明西周人已把目光从天上下移到人间,更多地关心人间的疾苦和自身的安危。“人贵论”的理念发展到老子时代,老子又把人与天、地、道合称“四大”,突出了对人类生命与万物合而为一,进一步把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统一在生命的高度之下。

正是在这种重视生命、重视生存质量的理念之下,产生了先秦时期从皇族到民间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如《资治通览外纪》卷二记云:夏桀“殚百姓之财,肉山脯林酒池”;《史记·殷本纪》中云:“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的典故形容夏商帝王极度的奢侈,客观地说,从这种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在物质条件已长足发达的夏商两代,人们已有了强烈的娱乐追求,也有了对生命的更高期待。所以帝王们大修苑囿,纵情畋猎,即便是小型的生活器具也要极尽豪侈,这种娱乐理念就构成了人类对生命和长生的期待,也形成了先秦养生理论产生的基础。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先秦体育养生思想产生的过程。

一 教民制舞:先秦养生理念的初现时期

最早的养生理念产生于传说中的阴康氏时期。阴康氏是一位在炎帝神农氏之前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距今约5000年。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云:“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繁重的劳作,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导致“筋骨瑟缩不达”的骨胳病变。故《通鉴纲目》记载云:“阴康氏时,水渎不流,阴凝而易闷人,郁于内,理滞著而多重膇,阴康氏所以利其关节,乃制舞焉,治于华原”。阴康氏的“教民制舞”的做法,可视为中华民族以舞蹈健身祛病的起源。“理滞著而多重膇”的病症犹如大骨节病,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大舞”,实际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其基本作用是宣達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而就是在这种简单的肢体活动中,先民发现了体育健身的原理。

到了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期,养生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走遍天下,熟悉了九州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也深感到潮湿的空气给人体造成的伤害,于是大禹才会产生了用适当的运动来提升人的健康指数的想法。据《论衡·别通篇》记载云:“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在奔走于四海九州的过程中,大禹会遇见许多掌握各种奇妙养生之术的隐者,大禹会向他们学习养生之道,再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养生方法“禹步”。“禹步”实际上就是—种在呼吸运气的同时,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来通达经络的养生方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冀方·禁经》中云:“凡禹步法,移左右脚,前后不同。先取三光气,又禹步,然后作法验矣。”可以看出,“禹步”要求人的步伐合上天地之气,在呼吸吐纳与脚步的移动之中,提升内脏与肢体的运动。很显然,在这种呼吸吐纳与移步换形之中,已有了先民简单的养生意识,包含了先民对长寿和健康的祈盼。故《千金冀方·禁经》解释禹步的做法为:“极晴明日,向日两脚并汇,先愿事随意多少小堑之,然后取禹步三步也。所欲步时,先举头看目光,剩开口吸取日光明,即闭口塞气至三步始得放气也。”

二 熊经鸟申:先秦养生理念的形成时期

汉代学者刘向《列仙传》记载云:“彭祖姓籛名铿,帝颛项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庄子·刻意》篇亦有记载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术,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从对彭祖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先民已开始采取食疗法进行养生,并且把食物疗法与肢体的运动相结合,产生了更加合理而完备的养生理念。彭祖的体育养生的做法其实是大禹的“禹步”的进一步发展与规范,也是一种更加科学宜行的养生实践。东晋葛洪在《神仙传》中有云:“(彭祖)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从此可以看出,彭祖的养生观不但有形成上的理论,更已成为一种具体可行的养生套路,包括内在的屏气与外在的“拭目”“舐唇”与摩擦身体等动作,都是为了使身体内在气血的运行更加通达,摒弃一些不利的因素。由于对人体的生理构造有了更科学的了解,彭祖的这些看似简便易行的动作,却包含着对生命的更全面的呵护与提升,也有效地提升了先民的寿命。至于彭祖的“熊经鸟申”之术,晋郭象《庄子注》卷六云:“若熊攀树而引气也,若鸟之嚬呻也。”也就是说,让人类有意识地模仿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动作,学习它们的攀援和引颈,学会像动物那样呼吸吐纳,伸展四肢,进而达到舒展经络的效果。因此可以把彭祖的“熊经鸟申”之术看成是中国古代太极拳的原始形态,也可以看成是柔软体操的源头。

彭祖又擅长食补,相传尧帝因治水而积劳成疾,彭祖进中药味的雉鸡汤,尧帝一饮而尽后容光焕发。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曰:“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彭祖养道》记载云:“帝食,天养员木果籽”。“员木果籽”即茶籽,彭祖了解茶籽的养生功效,用茶籽烹雉鸡羹的方法,使尧帝健康在位七十年。这也说明,彭祖已将体育养生与食物养生结合在一起,推进了养生理念。

三 顺命之理:先秦养生与人生幸福感的进一步关联

把体育养生观与人生的幸福感进一步关联的是《尚

书·洪范》一篇中的论述。文中论及福祸时指出:“五福:—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论及五祸时云:“一曰凶短折,二曰病,三曰疾,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从这些理念中发现,先民所认为的“福”,有三条是与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的,而先民所认为的“恶”,也有三条是与健康联系在一起的。这说明在殷商时代,人体的健康指数已与生活密切关联,先民已认识到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魄,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才有了使人生走向更大幸福的前提。而人生的重大不幸,也大多是由健康造成的,故争取健康的身体成了先民追求的生活目的之一。

所以,西周时代的先民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追求健康,除了注重饮食的合理性之外,还有了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风掌除毒蛊”,“翦氏学除蠹物……以莽草除之”,“壶涿氏掌除水虫”,这里提到的“庶风”、“翦氏”、“壶涿氏”等都是掌管环境卫生的官员,他们通过如草药薰蒸等方法除去毒素,让环境更加清洁,以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

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周易》更突出了对生命的关怀和人性的认知,将中国古代养生理念更推进一步。《易·说卦》有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顺性命之理”。这就是要顺应生命的本质原理,要以正气来主宰生命,寻找更合理的生命运动的规律。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念,则表达了古人对于生命运动规律的执着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执着的追求,才会将养生学更推向深入,推向更加人性化的高度。从体育养生学的体系来看,对人类生命起源与本质及运动规律的认识,正是构成养生理念的基础。《周易》本着“气化生万物”的唯物主义理念,阐述了关于生命在于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命题,成为了后世养生学的基本理念。《周易》将生命分为阴、阳、刚、柔四种状态,用金、木、水、火、土将生命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说明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形成与生命相生相克的矛盾统一现象。故《易·系辞卜》说:“天地就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为调合阴阳之气,为顺应处于自然状态之下的人类生命,使之与自然更加和谐,只能是通过运动来吸取万物之精华,提高人体的健康指数。故西周时国学里设有文舞与武舞传授国子,据《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云:“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大濩、大武”属于武舞,《礼记·祭统》有云:“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干”“戚”都是兵器,舞蹈者要手持兵器,做出剧烈的动作,以表现周武王征伐的场景,所以西周时的武舞相当于现代的团体操,具有强烈的健体功能。

《诗经》作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会保留先秦的养生理念,并对先秦的养生观做出诗意的总结。如《豳风·七月》有云:“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就是对生命长久的美好企盼;《小雅·南山有台》有云:“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小雅·信南山》有云:“畀我尸宾,寿考万年”“报以介相,万寿无疆”等,都是把长生作为美好的祝愿送给了对方。

因此可见,在历经夏商周三代之后,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养生观已有了雄厚的理论基础,此种关怀人性、关怀生命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古代养生文化的基础,才可以形成后世洋洋大观的养生理论,形成中华民族名扬海外的养生文化。

参考文献:

[1] 郝勤:《中國古代养生文化》,巴蜀书社,1989年版。

[2] 沈庆法:《古代养生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 方光华:《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中喜,河南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先秦
安徽博物院馆藏先秦货币浅析
政治与人:先秦诸思想比较
论先秦赵国的造型艺术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先秦祝诅文刍议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
天命与政权:先秦天命观演进的逻辑路径
试论《国语》所反映的先秦用乐及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