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端康成掌上小说的现代传承

2014-06-30王国军刘春波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物哀川端康成微博

王国军 刘春波

摘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彰显后现代个性、又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独特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增加了都市人的疲惫感与压力。川端康成掌上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对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还在于对物哀美与日本人微小意识的现代传承。

关键词:川端康成 掌上小说 物哀 微博 微时代

从川端康成一百五十余篇掌上小说的创作历程来看,是与川端的整个创作倾向是一脉相承的。川端掌上小说中的人物纷繁复杂,作家关注的大多是社会底层的穷苦大众,多角度地再现了社会现实问题。这些短小的掌上小说比之作家的短篇、中长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和人物更为广泛,所表现的主题内容也更为多彩,有着不可替代、不容忽視的作用。这些像散文诗一样优美的篇章,虽然短小,却展现出了巨大的文学世界所要表现的深刻内涵,而且其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川端康成对掌上小说的运用是独树一帜的。

他的掌上小说集在发表之初受到社会极高评价,小说家岛木健作曾极力推崇,评价道:“这些作品反映了广泛而又深刻的人生”,它们“带给人间的温暖,直接拨动人们的心弦。同川端后期的作品不同,像洗涤过的心一样清澈澄明。使人从中感受到美、思慕和悲喜的人性”。[1]“过着疏远文学的忙碌生活的人们,若能每天一篇,读一读这些‘掌上小说该有多好。”川端自己承认“写了一百篇以上,这大概是其他作家所不曾有过的吧”![2]他认为“这些掌上小说是难以从我的过去消抹掉的”。

战后,日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为此, 日本很多文人深感忧虑, 川端康成也是其中之一。他决意以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文化为己任:“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 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 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 别无其他东西。”并一再地表明自己的心迹:“我把战后的生命作为余生, 余生不是属于我自己, 而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3]。为继承日本文学传统, 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展现了日本传统文化元素。

一、 物哀美的现代传承

川端康成掌上小说中的主人公中底层人物和女性居多,女性形象基本是纯洁、温柔、善良的, 但其人生遭遇却令人同情。川端掌上小说中同样很少有欢快、喜剧式的描写, 作品中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伤情绪。川端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生活中刹那间的感情,撷取生活中真实的、不经意的瞬间,这些瞬间定格于读者心间,留下无穷的美妙意境与遐思。他以“物哀”美来表现人间温情,以“物哀”之情,“知物哀”之心将现实世界中最让人动心的东西记录下来。善于发现现实社会中真正的美好,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出对普通劳动人民尤其是女性的同情态度。

川端文学继承和弘扬了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美,并在现代生活中进一步发现了鲜活的“物哀”美,使其得以传承。品味川端掌上小说,也不难发现“物哀”、“幽玄”等日本传统美学沉淀于深部,而其中“物哀”最能代表他的文学基调。川端在掌上小说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以“知物哀”为基础,对“物哀”做了出色的表现,包含了悲哀、同情、感伤、可怜、愉悦、凄美等诸多真实感动,令读者在复杂而多趣的情境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川端不是单纯模仿古典文学中的“物哀”,而是以他从阅读古典文学中获得的“物哀”美意识,体察他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物哀”。有人将古典之美当成化石,川端康成却不那么看,甚至可以说,在他心中,《源氏物语》也好,《枕草子》也好,都不是“古典”的,而是鲜活的,是真实可感的,“物哀”的世界就是现实的世界。世界不会因为有了高楼、高科技、汽车……就失去“物哀”,恰恰相反,这些都可以成为“知物哀”的对象或“物哀”美的来源。

“物哀”美已经深植于日本文化与民族心理中,在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都有所体现,其传承与生命力,在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近现代作家的创作中焕发了新的生机,至今左右着日本国民对“美”的欣赏与感悟。即使当红作家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江国香织等人的作品中也洋溢着古典抒情美,“物哀”美意识清晰可寻。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把玩孤独与无奈,《挪威的森林》笼罩着哀伤的“物哀”情调,在虚无、孤独的气氛中引起世界读者的共鸣。江国香织那轻灵、纯净、透明、宁静的文学世界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以带有淡淡孤寂、哀伤的笔调再现当下日本人的生存况味。吉本芭娜娜文学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抒写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心灵救赎之路。这些作品都是对传统“物哀”美意识的进一步弘扬与传承。他们各自以独特文笔所营造的审美空间,远离都市生活的浮躁、压抑,劝诱人们向只可意会的“物哀”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川端康成在这条线上,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在浊流汹涌的世俗之中,唯有川端康成等人憧憬的“物哀”之美,才能轻轻抚慰当下日本人在精神上无法痊愈的寂寞灵魂吧!

二、日本人的缩小文化

川端康成系统地总结了掌上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他认为掌上小说是短篇小说的精髓,具备短篇小说优点的同时,有很高的抽象性,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人生观和哲理。以意境取胜,着力追求一种内涵深邃的意蕴。在忙碌而紧张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没有时间阅读篇幅冗长的人们,通过掌上小说使纤细的情感得以释放。长谷川泉认为“川端文学最具特色的就是掌上小说,从川端康成初登文坛一直到临死之前,都在持续地进行掌上小说创作。其步调可是说是古今中西独步,无人与其比肩。掌上小说的作品每一篇都可以说是散文诗。”[4]

日本民间故事的主人公,比如一寸法师、桃太郎、金太郎、牛若丸等,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小巨人。在文学上,文库本的流行、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的发明等似乎都在验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另外,与长篇小说相比,那些具有日本特色的“短篇小说”也一直备受瞩目。在大正末年,冈田三郎、武野藤介等人就提倡过写二三页稿纸长的超短篇小说,川端康成在当时写了一百五十多篇,把掌上小说的流行推向了高潮,此种情况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可见,喜欢创作微小的东西,成为日本人的特性之一。日本人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融于现实生活,创造了世界赞誉的各种文化奇观。如花道、庭园、盆栽等,室内的微型盆景也被日本人誉为掌上盆景,无限延展的自然世界就这样被压缩在微小的空间里。

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在电子技术上从微型晶体管开始到微型电脑的出现,都是日本人喜欢创造微小世界的意识的体现。1955年2月,微型收音机TR·55成为世界市场上特别受欢迎的产品,西方对日本的印象也从“小猴之国”转变为“微型之国”。 1957年3月,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型TR·62收音机,以及之后的微型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数码产品等,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绝对优势。微型竟成了日本经济、科技、社会象征甚至是日本的代名词。在“洋才”中加入“和魂”因素,致力于产品的“小型化”,日本人喜欢的微小而精致的文化在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一面。

三、由掌上小说到微时代

微型小说最早起源于美国,后传至日本,大正时代起,短篇小说不断出现,冈田三郎本来是私小说创作风格的人,赴法国留学后,大正12年推进小小说运动,呈现了现代派作家的风貌,积极地活跃在文坛上。可是冈田仅仅是一时热情迸发,两个月后吐露了对小小说的失望之情。其后被武野藤介等进一步发扬。《文艺春秋》和《文艺时代》也提倡小小说运动,以极短为特点成为了它们的共通性。在大正13年、14年、15年的三年时间里,几乎沸腾了文坛的短篇小说现象史无前例,空前绝后。当时短篇小说的流行对日本人来说,是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底蕴及其文艺形式现代复活的一种表现,是川端掌上小说诞生的社会基础。川端从中学时代开始向杂志社投稿,并且在其他作家不在写掌上小说后,他仍然充满自信地固守着这种形式。因为他不认为短篇小说只是一时的流行,而是根植于日本厚重的传统中的。他认为“极短的小说在日本应该能取得特殊的发展,无论如何想让它具有一个充满日本特色的名字” [5] 。

大正9年1月3日菊池宽发表于《大阪每日新闻》的《短篇的极北地区》一文中,写到“现代人类生活节奏加快,并不是舒适悠闲地读长篇小说的时代”、“以尽量少的时间而获得感动的短篇小说日趋流行乃是必然趋势,那也许就是短篇小说的极北地区”[6]。掌上小说是现代生活必然产生的文艺之子,成为人们心灵小憩的驿站之一。“期待着读者们,在游山玩水的旅途,或乘车或睡前,在那么一丁点的时间里也能够一篇一篇好好享受它。”

1930年代,中河与一将其定名为微型小说。中河与一在大正14年1月号刊登的《为了将来》一文中写到“十行小说会流行吧”[7],并高度评价了川端在上期刊物出版的《短篇集》。此后不断发展,可以说其集大成者是星新一。微型小说在1500字左右的篇幅中必须高度“浓缩”,星新一创作的微型小说多达1001篇,堪称“世界之最”。他的微型小说内容丰富、针砭时弊、犀利深刻、结局离奇,名震文坛而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 一时间声名鹊起。日本文化中似乎偏爱微小事物,在文化发展史中我们细数变知。

21世纪初,博客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新兴社交网络平台。2002年博客在日本迅速普及,2006年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占世界的37%,超越英语和汉语文章而位居世界第一。当时日本人独具特色的博客形态是通过手机发表博文,并附上照片这一形式。日本相扑、演员等各界名人纷纷开通博客晒自己的状态。2009年,微博成为世界流行语,再度掀起热潮。各国无论草根亦或名人都以微博为平台来展现个性与魅力。微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作家闻华舰于2010年1月29日开始在新浪微博连载长篇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2011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被国内媒体誉为“中国微小说之父”。文学在时代的发展中前行,并不断发生着变革。因微博而诞生出了微小说这一题材,微小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限制为140字以内,随感而发,演绎世事百态,诸多情感呈现于“微”世界,透过“微小说” 可以迅速而便捷地披露社会现实。此外,2011年1月,杨志平率先提出了“微影”概念,微电影的流行延展了微小说的创作空间,2011年1月起微信的推广似乎更能说明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垂青于“微”而精致的事物。日本的NHN Japan于2011年10月以即时通讯软件Line,推出用户间免费通话功能(相当于微信),2013年1月18日,Line在全世界的用户正式突破一亿人,成为日本第一个用户过億的移动IM。

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阅读等一系列元素,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21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长篇累牍会使快节奏生活状态的现代人疲惫不堪,而微型小说因其篇幅短小、意蕴深远、轻松阅读而备受忙碌的现代人青睐。从掌上小说发展到微小说,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但是微小说创作究竟在文坛能走多远,还需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周阅.川端康成是怎样读书写作的[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155、157.

[2]川端康成.独影自命 川端康成全集[M].新潮社,1981.第14卷 193-194.

[3]叶渭渠, 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4]1长谷川泉《全文が散文詩》[C]载川端文学研究会編,《掌の小説 川端康成論集》,おうふう,2001年,第1页。

[5]川端康成.掌篇小説の流行[J].文芸春秋,1926.1.

[6]菊池宽.短篇的极北地区[N].大阪每日新闻,1920-1-3.

[7]中河与一.为了将来[J].文艺时代,1925.1.

(王国军,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刘春波,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物哀川端康成微博
川端康成肖像(素描)
以悲为美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