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与衢州工业经济比较分析
2014-06-30王伟啸
王伟啸
(丽水市统计局,浙江 丽水)
与各较发达地市相比,丽水、衢州两地地理位置接近、经济规模伯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类同。分析两地工业经济发展进程,对比两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特点,有助于丽水找到并突出优势,走出一条生态工业的新路。
一、两地工业经济发展历史概况
丽水、衢州都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人口、经济实力相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地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一直呈现齐头并进的特点,但在工业增加值总量上,衢州一直高于丽水,且在1993年至1999年以及2006年后分别出现丽水工业增加值与衢州差距拉大趋势。
图1 丽衢两地工业增加值对比(1990-2013年)
与丽水相比,衢州工业经济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更高。近二十余年,其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高于丽水。两地比重差距在2003年逐渐缩小至0.1个百分点后(当年丽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3.0%),继续拉大,但在2013年差距收窄。
尽管丽衢两地同属“欠发达”,工业经济均起步较晚,且各自占浙江省工业比重都很小;但是就两地对比而言,衢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略佳,且在当地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更高。这既与两地发展历史中所掌握的要素禀赋差异有关,也与两地不同的区位特点有关。
图2 丽衢两地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对比(1990-2013年)
两地工业经济发展在继续扩量的同时共同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转型升级的提质要求。历史既有的资源禀赋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要素两难的破题正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后,丽水的生态资源优势突显。两地的区位差异也正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各区域经济圈的崛起变为比较优势。
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丽水既可借鉴衢州在解决转型过程中共性问题上的长处,更要发挥自己在生态资源等个性特点上的优势,逐步缩小工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差距。
二、两地工业经济结构差异
(一)行业结构区别说明要素差异
丽衢两地均重视发展工业,但两地因历史沿袭及项目引进的不同,形成了相对固定且既有交叉又有区别的行业结构。
丽水在金属、水电、化工和合成革等传统产业基础上,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逐渐壮大和完善了轴承、竹木、汽车配件和羽绒纺织产业,形成了以金属制品业为龙头,多传统行业支撑的行业结构。2013年,丽水规模以上工业共有9个行业的年度增加值超过10亿元。以金属制品业为首的这9个行业的增加值合计占当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七成份额。
与丽水以金属制品业为龙头不同,衢州在化工、造纸、印刷等传统产业基础上,逐步壮大和完善了竹木、食品、建材等产业,同时还引进和发展了光伏产业。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使衢州形成了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造业为龙头,多传统行业支柱和新行业支撑的行业结构。2013年,衢州规模以上工业共有11个行业的年度增加值超过10亿元。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造业为首的这11个行业的增加值合计占当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八成份额。
两地行业结构区别的直接原因是两地工业发展的历史沿袭和近年项目引进不同,根本原因是两地工业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一是劳动力要素存在差异。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衢州的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就已初具雏形。以巨化集团为例,其始建于1958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有特大型企业、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和浙江省最大的化工基地。半个世纪的发展不仅壮大了企业规模,同时也培养了几代化工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同时围绕行业特点,相应的职业教育也发展成熟,不断孵化新的劳动力资源,形成稳定可靠的劳动力要素保障。相比而言,丽水缺乏劳动力要素上的个性优势,劳动力要素相较衢州对外地流转的依赖性更强。
二是土地要素存在差异。在地理位置上,衢州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赣皖四省结合部,占有“四省通衢”的地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丽水则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高坡陡,历史上多受交通、信息不畅所困扰。地理地貌和区位的区别,让衢州的土地要素明显优于丽水。但是由于地势落差较大、地域水系发达,又给丽水发展水电产业提供了便利。
三是产业资本要素存在差异。由于衢州主导产业多集中于传统行业,且发展历史较长,在引进外来资本的同时,其既有产业资本也具有明显的扩容特点——即产业资本要素在原有行业基础上实现再集聚和再投入,扩大了原来产业的资本要素容量。与衢州不同,丽水多通过政策倾斜来承接周边地区资本要素的转移。例如份量较重的合成革产业,其产业资本要素便来自邻市温州的转移。
(二)增加值构成区别说明基础差异
截至2012年底,丽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100家,比衢州多170家。2012年,丽水1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生的营业盈余(一般为营业利润,不含投资收益)共计122.2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营业盈余0.11亿元;衢州9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生的营业盈余共计98.6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营业盈余0.10亿元,略低于丽水。说明两地企业经营效益相近。但是在收入法增加值构成的其他各项内容,丽水均低于衢州,尤其是劳动者报酬差异较大。
两地占比最大的龙头行业增加值率也存在差异。2012年,占衢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4.83%,明显高于占丽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的金属制品业16.25%的增加值率。
上述区别说明两地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存在差异。相较而言,衢州的工业基础比丽水更好,整体效益也更优。这种基础差异在两地各自龙头行业上,反映得更加明显。
(三)市场需求区别说明潜力差异
丽水各主要产业大部分处于工业产业链上游,产成品多为工业初级产品,面向的是中下游工业企业生产的原料需求,其需求受下游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产能释放情况影响。丽水的水电行业虽然生产供应受气候影响,但需求刚性。此外,近年来丽水工业产业链也有下沉延伸趋势。竹木、纺织等多个直接面向消费市场需求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与丽水相比,衢州各主要产业的产成品除了满足下游工业企业外,最显著的区别是其产品需求面向基础建设投资。尤其是水泥建材产业,其需求对建设投资的倚重过大,受政策调控的风险较高。
三、两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特点
(一)两地共性问题
两地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目标近似,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为“耗不起”、“卖不贵”和“出不去”这三重压力。
1.“耗不起”。目前,两地工业经济均偏向重工业,包括龙头行业在内的各主要行业均对资源有较大的依赖性,且能耗较高。2013年,衢州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其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40%,相对应的高耗能行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则更高;与其相比,尽管同年丽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4%,但高耗能行业能耗总量占了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比重的41.4%。说明两地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都面临着资源、能源“耗不起”的问题,也都面临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调整压力。
2.“卖不贵”。两地龙头行业虽然不同,但是其工业产品近年来均遭遇到价格波动和下行影响。以金属制品业(丽水龙头行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衢州龙头行业),以及在两地工业增加值中均占比较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例,三个行业近六年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走势都呈现出波动和下行趋势。2013年三个行业的价格水平均低于2008年,两地龙头和主要行业的工业产品都遭遇“卖不贵”的难题。“卖不贵”本质上反映的是产能过剩问题。而近五年企业的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生产经营成本却不断增加,使“卖不贵”也成为两地工业企业的生存压力。“卖不贵”的难题还暴露出两地工业行业结构还相对单薄,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有待加强等深层矛盾。
3.“出不去”。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持续承受下行风险和压力。外需呈现疲态,浙江作为出口大省首当其冲。丽衢两地虽地处省内腹地,经济外向性相对有限,但工业出口企业亦承受了较大的外部调整压力。近五年来,两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其销售产值的比重在2009年出现下行后,一直回升乏力。受外需不足影响,两地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工业出口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出不去”的问题。说明在转型升级中,也存在着优化内外需求的必要。
“耗不起”、“卖不贵”、“出不去”,是两地工业经济转型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两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都要破除过去工业经济粗放增长、结构单一和外需不足的矛盾。
(二)两地个性特点
1.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两地土地要素差异带来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正随着政策变化和时间调整出现扭转。一方面,衢州规模以上工业的龙头行业占比二成,行业结构调整要背负更高的存量压力;另一方面,2000年以来衢州工业经济依靠建设园区和新企业形成的产能扩张来拉动增长,但这几年受土地要素紧张、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和投资意愿不足的影响,衢州的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转型升级也面临更大的存量调整压力。
丽水近年面对开展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大发展机遇,正着力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全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和“农村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三大改革试点”。历史上的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局限正逐渐突破。竹木、纺织、汽车配件等产业正逐渐壮大,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产业正积极引进,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的构成结构正得到不断丰富和优化。此外,近年来丽水制造业投资优于衢州,工业经济的增量逐步积累。这使得丽水具备了一定的增量调整优势。
2.生态压力与生态优势。当前,衢州工业的近半增加值是由化工、造纸、建材、炼钢等产业贡献,“耗不起”的矛盾更加突出,其转型升级中将面对更艰巨的生态压力。
对比衢州,丽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压力较小而生态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态压力方面,丽水工业经济的龙头行业乃至各主要行业尚未出现像衢州化工那样一头独大局面,产业的横向发展具有更加丰富的潜力,转型升级的生态压力略小;二是生态优势方面,丽水本身具有明显的生态资源优势,能够在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发挥内生作用,培育和发展出依托本地生态优势的新产业。例如,松阳的制茶产业、庆元的竹木产业,都能够依托本地区的生态优势,将生态优势逐步换化为具备生态优势的工业产能。这不仅可以对冲工业转型的生态压力,还可以帮助丽水走出一条由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发展的区域经济范畴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价值延续与价值延伸。2001年衢州全市主导产业分别是化工、建材、机械、电力和造纸等五大行业,至2011年除增加了钢铁产业外,十年间各主导产业几乎无变化。当地工业经济呈现明显的价值延续特点。特别是化工、建材、机械等产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以及对基础建设投资需求的依赖较大等影响,使得衢州工业经济在行业上具有更大的发展惯性,行业价值不断延续叠加,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与衢州相比,丽水各主要行业的产业链延伸性较好。例如丽水的化工产业就以其从生产原料到日用化工产品的全产业链而明显区别于衢州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化工产业。像丽水正在发展壮大的带锯床产业,其产业链上接金属原材料的生产、下续精密工业产品的生产,并且还聚合了高新技术专利。说明丽水现有工业经济的许多行业,能够为环保、生态、高科技含量的新产业引进提供较完备的产业链配套基础,新旧产业的互补效应将强于替代效应。因此,丽水具有以新带旧形成完整生态工业产业链的潜力。说明丽水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呈现的是价值延伸而不是价值延续叠加的特点。
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转型建议
对比两地发展异同和转型任务的具体实践差异,未来丽水仍可结合自身条件,突出优势,走出一条生态工业的转型升级新路。
(一)存量与增量并重
丽水工业经济现有行业存量的转型压力较衢州相对较小,未来转型建议要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并重,不能单方面地过分倚赖存量淘汰或增量引进。一方面,对主要行业中的既有产能的调整淘汰要区别对待,有条件有针对地淘汰其中工艺落后、污染严重、能耗较高、效益较低的部分,保留甚至扶持一些本身已具备生态特点的本地企业,以逐步渐变代替“连根拔起”;另一方面,在引进新技术、新产业,给予工业经济增量调整时,与原有行业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衔接,以产业链的补充完善,对工业经济进行符合现实条件的整体转型和优化,让整体发展代替“另立门户”。
(二)调整与升级同步
丽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要在行业间结构调整的同时,同步对行业自身进行升级,做到行业间的横向调整和行业内的纵向升级相同步。通过市场配置和政策引导相结合,既吸引新技术、新产业入园落地,也鼓励现有工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实现行业自身升级。
(三)生态与发展统筹
利用丽水现有的各项“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继续扎实有序地破除生产要素局限,将生态与发展相统筹。避免以片面、孤立和局部的观点看生态优势,走进“非此即彼”只要生态不要工业的发展误区。将生态资源的利用、生态产业的引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现有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统筹起来。以生态资源引进和发展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补充和调整传统产业、以生态产业为主体传统产业区别淘汰、有序结合的生态产业链促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整体发展。
对照丽衢两地工业经济的发展差异,在同样迫切的转型升级任务下,丽水有希望在现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上,抓住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利用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背靠绿水青山、挖掘金山银山,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生态工业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