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研究
2014-06-30沈嘉贤
沈嘉贤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3)
在1992年的第15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通过了关于非正式部门的国际标准定义:“从广义上说,非正式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其特点是组织水平低,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货没有分工,生产规模小。”但到目前,在学术界国内外对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标准还没有达成共识,对非正规部门就业规模统计还未达成统一的口径。本文所阐述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概念,更多是基于非正规部门下的就业①注:正规部门可分为传统正规部门和新兴正规部门,传统正规部门是指国有、集体单位,新兴正规部门是指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制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其他经济单位;非正规部门为除去正规部门以外的部分,包括个体、私营经济,以及未纳入统计部分。,将城镇就业中未统计部分与统计内的非传统部门构成非正规部门就业规模。根据上述分类,并结合经济转型的特点,把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构成分作三类:城镇就业中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以及未纳入统计部分的以农业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前两者数据可以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获得,后者缺乏统计,采用就业人数与各项统计就业人数之差估计获得。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浙江城镇的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增长情况,因此未纳入乡镇企业和农村的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情况,且考虑户籍制度改革等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浙江城镇私营企业与个体经济也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的,因此计算的时间序列为1991年以后的20年期间。
②本文对城镇非正规部门经济的界定包括了城镇中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相当一部分已经包含在官方统计的GDP中;以及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在城镇中创造的未统计部分的经济,通常这部分属于官方统计的GDP之外的经济。
一、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增长引领浙江省城镇就业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呈现的高增长远远超过全省城镇就业增长率,已成为推动浙江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这得益于浙江省城镇非正规部门经济②的高速增长,在1991-2011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省GDP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全省城镇非正规部门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约为这一数字的1倍。在此高速增长的带动下,1991-2011年期间,浙江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平均增长率为17.01%,增长倍数为27.09,远高于全省城镇就业增长率(6.25%)和增长倍数(3.57)。其中,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部门年平均增长率为17.50%,增长倍数为29.58;城镇未统计非正规部门就业(主要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年平均增长率为13.73%,增长倍数为14.91。
二、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增长改变浙江省城镇就业结构
从1995年以来全国开始经历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下岗失业,浙江省因其特有的产业分布和就业结构,影响更为明显。在“九五”期间(1996-2000年)传统正规部门就业累计减少189.36万人,从2000-2011年继续减少45.03万人,合计减少了234.39万人。而从1994年以来浙江省非正规部门就业迅速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远高于传统正规部门消失的就业岗位,是城镇净增加就业的主要原因。在“九五”期间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累计增加114.01万人,从2000-2011年更是大幅增加789.77万人,合计增加了903.78万人。此外,同期新兴正规部门新增加就业618.3万人,与前述净增就业人员相加,合计全省新增加就业1522.08万人。这表明,全省城镇非正规部门和新兴正规部门属于增加就业型,而传统正规部门属于摧毁就业型,既包括离退休自然减员,也包括强制性下岗减员,非正规部门就业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抵消了传统正规部门消失的就业岗位。
随着非正规部门就业占城镇就业比重迅速上升,就业结构变化趋向“非正规化”。1978年全省城镇几乎全部是传统的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比重仅占0.4%,到1994年提高到18.7%,而后大幅提高,到2011年上升为53.40%,已经大大超过各类正规部门就业人数。这表明,改革开放30余年,浙江省就业模式完成了从全部的“正规部门就业”到“非正规部门就业”占主要比重的转变,也是这段时期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增长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从2008年开始到2011年,浙江城镇未纳入统计部分的以农业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正规部门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由之前的不到1%上升到3%左右,已经接近农业占全省GDP比重(5%左右),而农业从业人员为522万人(2012年),即不到100万的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未统计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创造的GDP超过了全省农业从业人员所创造GDP的一半还多。这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既创造了新的非农业就业岗位,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四、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已成为创造就业的主要引擎
浙江省作为全国东部沿海省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不断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早期家庭作坊的挂户经营,到家族合伙性质的股份合作企业,再发展到多元化的集团公司,这种“敢为人先,吃苦创业”的浙江精神无一不是浙江商人非正规就业的写照。可以说,浙江的非正规经济最初发展都是在一家一户的家庭工场基础上,发展为一户带一片的专业生产,到一村一镇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再到一县一业的块状经济,即从家庭作坊、合伙企业或乡镇企业起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集群。在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就业模式也必然随之多元化和非正规化,这是创造新增就业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不断开发就业潜力的主要经验,这种典型的自我雇佣、自我创业形式的非正规经济发展为带动浙江县一级城镇化发展、扩大就业容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表2 浙江省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与对新增就业贡献率(1991-2011)
图1 浙江省城镇不同部门就业比重(1991-2011)
通过本文数据统计发现,浙江省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已经占城镇总就业的53%,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了60%,城镇非正规部门经济已经占全省GDP总量比重的约1/3。从2006年至今全省新增非正规部门就业已经超过500万人,这表明浙江省发展非正规部门经济的潜力巨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依然有创造更多非正规就业的机会。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非正规部门就业与正规部门就业的区别,以及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所面临的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缺陷,都是值得研究和需要解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