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安县物流业发展SWOT分析
2014-02-11顾钧
顾 钧
(海安县统计局,江苏 海安 226600)
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不能仅仅等同于运输业或者仓储业。物流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其中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
近年来,作为江苏沿海综合枢纽的海安,将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结合点和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提出了“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发展战略。本文将运用SWOT方法对海安物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作详细分析,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并提出海安发展物流业的初步建议。
一、海安物流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它是指在对事物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结合分析中确定相应的生存和发展战略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是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它常被用来进行整个行业和市场分析,以便获取相关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一)海安发展物流业的优势(Strengths)
1.交通区位得天独厚。海安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自古就有“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要道”之称,是江苏省两个县级枢纽城市之一,也是江苏长江以北唯一的“公铁水”无缝对接的枢纽城市。公路方面,贯穿我国东部沿海的沈海高速与横穿江苏东西的启扬高速在这里交汇,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的204国道与沿江交通大动脉328国道在这里交汇。境内公路总里程达2162.54公里,公路密度达1.94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领先。铁路方面,海安火车站是省内两个二级编组站之一。连接我国北部、西部的新长铁路、通往大西南的宁启铁路、连接30万吨级深水大港的海洋铁路在海安交汇。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和沪通铁路建成后,每天停靠在海安的列车将达到220列,通达上海的时间缩短为40分钟。周边港口的货物在海安编组后,沿陇海线、沪汉渝蓉线等铁路大动脉可直达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中亚、东盟诸国。航运方面,在海安周边1小时车程内,分布着洋口港、大丰港、南通港3个深水大港;贯通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的通扬运河与江苏第二条“京杭大运河”连申运河在这里交汇。连申运河三级标准改造完成后,万吨级船队直达上海港,真正实现“公铁水”无缝转运。目前,境内航道总里程达567.92公里, 建有码头346座、装卸泊位335个。另外,在海安周边2小时车程内,还分布着上海虹桥、浦东国际、南京禄口等8大机场。这样一种纵横交错、水陆空衔接互通的交通节点和枢纽优势,在全国2860多个县级城市中都非常罕见。
2.制造业资源基础牢固。海安倾力打造现代装备制造、高端纺织丝绸化纤、新兴产业和现代建筑4个千亿级产业,先后建成国家火炬计划电梯部件、建材机械、锻压装备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和茧丝绸服装家纺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被评为省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色织产业基地县。海安工业在细分市场上优势企业较多,现有20多个企业或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十位。海安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物流发展迅速初具雏形。目前,传统活跃但较为分散的物流活动正在加快集群集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2012年,全县新开工投资亿元以上物流项目11个,总投资达30亿元;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1.1亿元,增长14.1%;物流业实现税收8136万元,占服务业地税收入的4.8%;货运量2840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2159万吨、水路货物运输量625万吨、铁路货运量55.8万吨。货物吞吐量842万吨,同比增长8.2%;货运周转量29.69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14.79亿吨公里、水路货运周转量8.2亿吨公里、铁路货运周转量6.7亿吨公里。全县有省重点物流企业2家,4A级和3A级物流企业各2家,从业人员9万多人。全县已形成了装饰建材、模具、不锈钢铝材、钢材等54个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入驻各类专业市场商户近万家,带动就业近6万人;仓储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拥有运输车辆1.2万辆、水运船舶1200艘,物流线路达100条,覆盖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全国各个地区。
4.金融环境全省领先。海安是全省首批、全市首家“江苏省金融生态示范县”。构建了以1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小额贷款公司、应急互助基金、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贷款总量和贷存比连续多年保持全市前列,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物流金融迅速发展,代客结算、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开证监管等新兴金融业态得到积极的推广应用。
(二)海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本土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海安工业企业“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较少顾及,工业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占比较大。委托第三方物流的应用比例很小,大量的物流需求未能得到有效释放。
2.物流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物流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小而散”的问题较为突出。目前的物流服务以公路运输、配载为主营业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大多数物流企业功能单一,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缺少拥有跨地区或全国性经营网络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企业。物流标准推广力度还不够,物流技术、服务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3.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认识相对滞后,大多通过长期客户合作和私人关系获取业务信息。由此导致企业与专业市场、与周边物流节点城市缺乏有效衔接,物流体系尚不完善。
4.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目前,全县现代物流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熟悉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中高级物流人才稀缺,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进而降低了物流企业服务效率,制约了海安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三)海安发展物流业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当前,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务院颁布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基地,形成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物流体系。《规划》将南通定位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海安正是这两个中心的三大副中心之一。从区域发展层面看,未来十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江苏与长三角地区之间,与环渤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带等国内主要经济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全面深化,将推动物流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融合。在取得国家战略支持的基础上,省市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县级层面看,“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发展战略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针对传统物流业存在的布局分散、层次偏低、管理职能交叉等弊端,海安从体制调整入手,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中心,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四统一”机制,有效提高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程度和推进力度。这些都为海安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的积极因素。
(四)海安发展物流业的威胁(Threats)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经济持续低迷和宏观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物流业成为各地振兴经济和调优结构的必然选择。竞相发展物流业,必然加剧物流业发展的竞争。就南通北三县(市)而言,如皋港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现代物流园区被列为省重点物流基地;如东县提出重点培育建设以洋口港物流集聚区为代表的8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国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家,如东洋口港物流园区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沿海开发项目,该园区将承载以深水海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产业建成现代物流产业园基地。海安周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对海安如何加快发展物流业提出了挑战。海安缺江少海,国家沿海沿江发展战略海安都不占先机,这些都对海安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突围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海安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上述的SWOT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海安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为物流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要通过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引导,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物流业综合体系。当前,要抓紧修编完善50平方公里商贸物流园区控制性详规、大宗物资集散中心先期启动区域平面规划等,以科学的规划、务实的举措引领、推动物流业发展。强化50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区管理委员会的行政职能与资源配置功能,在更高层面上整合资源,以公铁水无缝对接联运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分类建设“五大功能板块”:一是生活消费品批发中心;二是大宗物资中转集散中心;三是工业生产资料供应中心;四是东部全球家具采购中心;五是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力争“十二五”期末,建设100个亿元以上物流业项目、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经营面积、实现商贸物流业总收入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4%以上,商贸物流园区达到省级现代物流集聚区的建设标准,力争成为国家级现代物流示范区,真正叫响“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品牌。
(二)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情况看,第三方物流才是物流市场真正的主体,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7%,美国约为59%,且其需求仍在增长。第三方物流能给供应链各参与者带来很多优惠和方便,受到了市场的关注,潜力巨大,必将成为物流业的主流。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依托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做到“源自中小企业、扎根于中小企业、服务于中小企业”,要依据中小工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方式,还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保障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服务措施,同时还要熟悉中小企业物流规律,建立完善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服务效率。因此要制定相关措施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一方面要引导传统物流企业(运输、仓储、货代、邮政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转变。另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从连锁配送着手,逐步建立物流配送系统,待条件成熟后,组建专业的物流公司,为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同时要依托现有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加大资产重组和兼并,提升发展层次和规模。另外要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现代物流企业在海安设立物流配送中心或分支机构,加强与海安企业开展合作,带动海安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根据海安物流业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未来应以第四方物流平台为核心,依托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对物流业公共信息平台的完善工作。第四方物流被定义为调集和管理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它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等问题。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培育第四方物流。建立统一的物流行业的公共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形式整合物流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这样可以使物流产业真正有质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物流公司的竞争。 为此要引导企业制定信息共享协议和标准,统一数据接口规范,开发物流标准业务信息系统通用软件,建设与国际共通、标准统一、接口开放、功能通用的海安基础物流数据平台。要鼓励海安物流企业加强对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并积极推进与客户企业的供应链信息整合,应用先进网络技术拓展业务,推进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环节的渗入,提高运营效率。
(四)加强产业互动,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现代物流,“物”是源头、“流”是根本。海安的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如何将枢纽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物流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是海安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注重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主辅分离,推进物流企业托管置换工商企业的物流要素,推动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以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要重点建设大宗生产物资、五金机电、工业模具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为各类制造业企业提供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注重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海安农业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重点加快粮食物流中心、汇益冷链物流中心、丰源食品城、大公山羊市场等一批涉农物流项目建设,形成农副产品收购、交易、冷藏、加工、运输、配送“一条龙”的物流体系。三是注重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发挥“金融生态示范县”品牌效应,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开展仓单质押、保兑仓、存货质押、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以及票据融资等金融业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结算、保险等个性化金融服务。
(五)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
物流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营销、管理,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开放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除了利用高等院校的资源外,还需加强海安现有物流人员的职业培训,通过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扩大高素质物流人才的供给,尤其是精通国际物流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熟悉物流内在业务并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物流人才队伍,提高海安整体物流产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