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剧理论研究格林的《第十个人》
2014-06-30王延慧
王延慧
内容摘要:《第十个人》是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引发了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暴行下人性的反思。本文从悲剧理论角度,分析了《第十个人》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挖掘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第十个人》 悲剧理论 格雷厄姆·格林
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是当代文学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不仅仅是源于他出身书香门第,而且在牛津大学受教育,在《时代》杂志工作过,还因为他曾经在英国大名鼎鼎的军情六处供职,在五大洲都有过间谍生涯。他的文学创作更是引人注目,他一生创作的25部作品,居然21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第十个人》(The Tenth Man, 1985)是格林的一个中篇小说,虽然不是他最擅长的间谍小说题材,但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1988年,这篇小说被好莱坞搬上了荧幕,有当时最有实力的男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可见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
由于作者格林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而且执着于宗教意义上的“恶”的观念,并常常从这一观念出发来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把“恶”看作造成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因此,对于格林作品的研究,多为道德伦理、宗教善恶或者是二元对立的研究,但《第十个人》这部小说,显然也具有悲剧性因素,从悲剧理论来着手,该作品有其深入挖掘的价值。
一.悲剧性
亚里士多德把最早将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第十个人》正是体现了这种悲剧性质。[1]《第十个人》的故事发生在纳粹占领时期,纳粹为了报复游击队的袭击,随机抓了30个法国人作为人质,并叫嚣要在每十个人中的一个人处死,而这个人是谁就由这些人质抽签决定。巴黎中产阶级律师夏沃抽到了死签,他害怕极了,不惜用全部财产诱使一个贫病交加的年轻人詹维尔来顶替他赴死。夏沃的财产和房产被交由詹维尔的母亲和姐姐管理。他们日夜守在豪宅里等待仇人的到来。战争结束后,夏沃终于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想要补偿,他化名作为仆人到旧居工作,却意外地与詹维尔的姐姐特丽莎相爱了。正当故事要发生一个完满结局的时候,特丽莎和母亲遭遇了诈骗犯的袭击,夏沃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她们。[2]
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出版这本书有着特殊的意义。将故事背景设定在纳粹占领法国时期,就奠定了这部小说的悲剧基调。这个时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黑暗的时期,也是纳粹势力最为嚣张,世界各国备受蹂躏的时期。反法西斯同盟此时还没有成立,而纳粹势力却屡屡胜利,被侵略国家的反抗都处于弱势。纳粹军警的做法,今天在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来看简直是荒谬之极。由于法国游击分子对法西斯侵略的反抗死了几个官员,就以无端绑架和随机杀害,使主人公们陷于悲剧困境中。三十个人中,必须抽签决定三个人被处死,而决定权却恰恰在这些人自己手中,这是第一个悲剧矛盾。战争结束后,夏沃在狱中却悟出了人生的真谛,真心忏悔。他意外与他害死的詹维尔的姐姐相爱,这让他的内心煎熬不已,这是第二个悲剧矛盾。而就在他想重新做人的时候,又不得不再次面对自己曾经的罪孽,与恶人斗争牺牲,小说升华到了第三个悲剧矛盾。在这一个个矛盾中,我们经历了夏沃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面对自己罪恶的恐惧,甚至是对于自己即将获得的幸福和爱的恐惧。读者对于夏沃又爱又恨,同情,怜悯,并在夏沃的反省、忏悔和醒悟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读者在故事结尾看到了恶势力的惩治和惩戒,一直压抑的情感得到了一定的宣泄,从而达到了悲剧的艺术性。
二.悲剧的同情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学评论家朱光潜指出,悲剧所唤起并不仅仅是怜悯与恐惧,而是一种“同情”。“悲剧通过让人面对困难的任务而唤醒人的价值感”,悲剧“往往伴随着洋溢的生命与紧张的活动而引起的快感”。朱光潜还指出,同情就是把我们自己与别的人或物等同起来,使我们也分有他们的感觉、情绪和感情。过去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一定的情绪往往能引起一定的感觉、情绪或感情;当我们发现别的人或物处于那种特定情绪时,我们就设身处地,在想象中把自己和他们等同起来。体验到他们或它们正在体验的感觉、情绪或感情。[3]
这里所说的同情,就是想悲剧人物之所想,感悲剧人物之所感。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人之常情,几乎没有人真正丝毫不惧怕死亡,尤其是这种没有合理缘由又突如起来的死亡。夏沃抽中了死签,读者可以与之一起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他本来有着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有操纵他人命运的律师资格和可观的财产,但是,在纳粹的集中营里,他和身无分文的下层人民毫无差别。很多读者不难感受到他的这种心情,甚至假想自己处于那种方式时候的反应。而当他真正达到目的,用无辜青年詹维尔做了自己的替死鬼之后,读者似乎也能感受到那种做了坏事后由衷的负罪感。夏沃忏悔后,隐姓埋名回到自己旧宅,面对着要复仇的受害者母亲和姐姐的矛盾心理,更是刻画得让读者感同身受。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做错事的自己,在面对过去和未来时候的纠结。夏沃对于自己的后半生,本来已经绝望,认为自己除了赎罪已没有别的目标。而特丽莎的爱情不顾地位和金钱,与他原来的错误想法正好相对立,反衬出他过去的不堪,也让他无法原谅自己。读者伴随着夏沃心理的寒冰一点一点融化的过程,准备跟他一起迎接幸福的时候,骗子卡鲁斯犹如命运的诅咒一样将夏沃从梦想中带回了丑恶的过去和残酷的现实。读者逐渐放松的心情又一次紧张了起来,在夏沃用自己的生命偿还自己所犯罪行之后,得到的是观众的怜悯,观众在遗憾的同时,仿佛心灵也得到了荡涤和解脱。
也正如朱光潜所指出的,悲剧所唤起并不仅仅是怜悯与恐惧,而是一种“崇高感”,“悲剧通过让人面对困难的任务而唤醒人的价值感”,悲剧“往往伴随着洋溢的生命与紧张的活动而引起的快感。”读者看到他的英雄受苦而痛心,但又因他的英雄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承担责任而感到愉快和欣慰。它使读者有力量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完成的艰巨任务,使得读者不自觉与英雄等同起来,用崇高的力量去斗争,哪怕面对彻底的毁灭或可怕的死,也决不屈服。这样,通过认同和反射的过程,读者便获得了“净化”虽然悲剧英雄最终遭受命运的惩罚,但读者却从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悲剧人物
现代悲剧与古希腊式的古典悲剧不同,现代悲剧英雄与古典悲剧英雄也有区别。现代悲剧的英雄已经不全是“永恒正义”的代表,而是多样化、个性化性格的代表。《第十个人》中,各式的悲剧英雄都有自己的悲剧精神。
在纳粹的变态规则中,一共有三个人抽中了要被处死的签。第一个抽中死签的沃山非常冷静,他只说了一声“我抽中了”后就靠在墙上,准备点火抽烟。勒诺特是第二个中签的不幸者,他幽默地对沃山说:“让我加入你的死亡行列吧。”说罢神情泰然地开始给自己女儿写遗嘱。第三个抽中死签的本来是律师夏沃,但他却用金钱和巧舌如簧同詹伟尔做了一场罪恶的交易。詹维尔是个一贫如洗的青年,虽然患病,但并不至死。然而当他想到能用自己的性命换家人的安逸生活,也壮烈的赴死。这些都类似古典悲剧里的英雄,虽然受到命运的捉弄,但代表的确实的正义和积极的精神。他们面临灾难,却勇于直面灾难;他们不得不面对毁灭和死亡,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崇高感和道德感。
夏沃是个现代的悲剧英雄,但却是个与众不同的“英雄”。他曾经卑劣,自持甚高,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生命更加重要。但当他真正牺牲他人,保全自己之后,并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安逸生活。当他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生活,他翻然悔悟,并找到了生活的真谛。而悲剧的英雄必然会在生活中受挫,必然会遭受命运的折磨——他一贫如洗,负罪感压得他喘不过气,不敢接受渴望的爱情。这个英雄的境地简直与哈姆雷特异曲同工。最终,当他的心灵得到解脱的同时,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以说,悲剧英雄不会有大团圆的结局,这种遗憾,成就了悲剧英雄在读者心中不可磨灭的形象。
综上所述,《第十个人》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现代悲剧。从悲剧理论来看,我们从这个悲伤的故事里面,看到了赤裸裸的人性善恶,也看到了善恶之间的转化。在悲剧所带给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中,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和荡涤。悲剧英雄的命运和选择,让我们产生了同情,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中的自己,引起了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反思。
参考文献
[1][英]格雷厄姆·格林,第十个人,世界当代中短篇小说精选[M],吕贷黔李文刚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55-96.
[2]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4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72-91.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