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6-28郭明珠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郭明珠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于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研究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征、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机制,对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41-02

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含义

高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既有一般人才培养的特征,又有高职教育的特性,与一般人才培养模式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其含义是:高等职业院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教育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框架模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教育方式、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师队伍和制度保障等要素,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项特征:市场驱动型、教育方式独特性、教师素质双重性。

市场驱动型是指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链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想得到社会的肯定,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进行科学调研和预测,设置社会所需的专业。

教育方式独特性是指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育方式的独特性,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改变以往的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拓宽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教师素质的双重性是指从事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既要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因此,需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积累企业实践经验,努力成为高职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前期市场调研不够,在课程开发上严重脱离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开设的课程普遍没有岗位能力的专项实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普遍达不到企业用人部门的要求。由于社会需求论证不足,市场调研不充分会直接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随意性过大,盲目开设专业,造成毕业生毕业之后不能与工作单位零缝对接,而许多企业急需人才有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二)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实践经验

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面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中缺乏信息化课程和实训课程,缺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更新远落后于市场需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在岗期间,多数都是研究型的教师,很多教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实践经验。同时,多数高等职业学校没有制定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

(三)教学经费不足,实训室利用率不高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上,国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各个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中职责不明确,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这无疑会导致高职院校普遍实训基地占地面积偏小,实训室和实训设备利用率过低,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达不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不注重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

当前,由于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市场持续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学校也缺少政府的政策扶持,部分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多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只停留在教学参观层面上的合作,校企双方不能深度介入,未建立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三、构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一)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应该坚持以市场的用人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始终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力求将就业市场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题框架的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前社会上有许多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的细分和设置,开发同市场需求匹配的专业,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宽阔。

(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理论和实践并重

高职院校的各专业设置应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和学习做准备,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创业能力;应做到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训课程结合,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题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高等职业院校在整体课程是要凸显实践课程的技能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

(三)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建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为了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对职业能力需求相一致,我国政府应以立法形式来促进校企合作,同时,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的资金投入及立法可以为职业教育创立良好的发展环境,使高等职业院校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高速度增长。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普遍提倡的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行学生从认知到模仿,再到应用,直到创新的递进式培养,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校期间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服务作为宗旨,以就业作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产学研的统一协调,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endprint

(四)产学合作,实境育才

世界各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采取“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办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提高专业能力。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企业和高校“双赢”的目的。此外,高职院校可以主动邀请企业中资深人士参与专业教育内容和质量控制的过程。这样不仅增强职业学院与企业和专业团体等沟通交流,而且不断地重构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基础,保证了产学合作的实效。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职院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原则,探索多元化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更加系统化,将高职教育与现阶段教育、经济的发展形势有效结合,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担负起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素娟.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分工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09.

[2] 高颖.浅析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华章,2011,(4).

[3] 鲁建平.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6,(10).

[4] 于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0,(29).

[5] 李辉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6] 钟先丽.对创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12).

[7] 姚钦英.论广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24).

[8] 王瑜.以就业为导向 拓展旅游专业建设[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9] 韩芳.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 王 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